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剧情 >> 正文 >> 正文

各美其美文言之匙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2/4/30

小时候,学文言文也算是一个艰深晦涩吃力不讨好的事,大家都不是很在行。孩子们对于古文理解不深,兴趣不浓,只觉得怎么好端端地要去读懂这些复杂而不通俗的文字。简化字和白话文多好,“虽然要多写上好几行,却没有那么难懂。”

中学始学文言文,对于古人也还是颇有景仰。短短数言,就说完一个故事,言简意赅。头疼,当然也是有的。因为每一篇文言文都有可能出现在考试中,许多生僻的文字,于今不同的文法,如何是好。

回忆起来,还是对某几篇文言文范文有那么些印象,似乎有《爱莲说》—周敦颐?《阿房宫赋》,柳宗元的黔驴之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再多,真是要回到教科书里去找了。基本上都没有了印象,可以算作是还给老师了,还好当时学费相对其它物价还不是太高。

那文言文到底有什么用?当年我问这个问题时,基本上也没有太多信息和知识支持,就觉得文言文和生活关系不大,这么复杂,这么难解,还要考试,想不通。

谁曾想,约年前,学者开始文化比较,开始对发展近五千年的汉字(文言文)反思和批判。当年,蔡元培先生认为文言是“死语”,提倡“新语文”思想,而鲁迅先生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不可谓不是对文言文汉字批判到了极致。要是当年这汉字灭亡了,后来我中学倒也省了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

文言文曾经如此讨人厌,实出乎我意料。

瞿秋白先生曾经说,“反对废除汉字,其实是绅士阶级的成见,他们靠着汉字可以独占知识,压迫平民群众”。(瞿秋白著:《中国拉丁化的字母》,年10月10日。摘录于周有光张允和著:《今日花开又一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09,第页。)当时要把汉字灭了,不是就没有文字了。要取而代之的是用字母,或是拉丁字母,或是拼音。“我们要根本铲除象形文字,以拼音文字代替它”(同上)。

后来,年代的我依然学习着文言文,而且还打开一个宽阔的智慧世界。我也学会了汉语拼音,时时会和英文字母混在一起。历经了百年岁月变迁,周有光先生说,“从十月革命以后的废除汉字主张,到‘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歌颂汉字功德,中国的语文思潮经过了巨大的翻滚。”

有些后怕,如果汉字被废除了,那多年积累的各种智慧与文化积淀,岂不是与我辈隔绝了?越了解文言文字所记载的智慧与历史,越是觉得这几被废除的文言文汉字中蕴涵的丰富和深厚。如果我们没有了这把文言文的钥匙,一座巨大的宝藏也就被封在逝去的文字中。

南怀瑾先生说,“我们中国文化的财产太大了,古文不懂,繁体字不懂,等于丢了钥匙,这个财库的锁打不开了。“(南怀瑾:《南怀瑾讲演录》,.03.上海人民出版社,第页。)

心头一动。

这一本本一套套的文言文著作确实是让我有点不踏实,《幼学琼林》、《清代名吏判牍七种汇编》、《孟子》、《墨子》、《庄子》、《大学》、《中庸》、《论语》、《朱子集注》、《诗经》、《书经》、《礼经》、《春秋》、《管子》、《史记》、《汉书》、《易经》、《礼记》、《纲鉴易知录》、《资治通鉴》、《盐铁论》、《康熙字典》、《滕王阁序》、《孙子兵法》、《四库全书》、《大藏经》、《道藏》。。。。大多没有涉猎过(或者少数是浅尝辄止,没有认真读过)。这些之外,还有不少典籍,浩如烟海。还真是好大一笔宝藏!

不知道以前所学做钥匙的本领还余下几何,却明白自己希望能够逐步把那些开宝藏的大门钥匙再打造几把,开开阿里巴巴的门,看看数千年文化积淀都藏到哪里去了。

最近几年开始阅读一些文言文的典籍,发现一个极有趣而过去并未有接触的世界。从《论语》里的为人处世之道,《聊斋志异》的丰富情谊,《西厢记》的精美迴旋,《诗经》的诗意直抒,到《史记》的磅礴厚实,再到《群书治要》的独特视角,5千年历史以象形文字的方式印刻于白纸黑字之间。

感觉时间不够,文言文典籍太多。虽然金克木先生曾记载有位老人说,中国书“都读完了”。(金克木,废名,书读完了系列,上海文艺出版社,年)。批判性地在这积淀数千年的文化宝藏里取其精华,也应是一件痛快有趣有收获的事。

南先生说的有意思,“。。。诸位年轻的朋友,很多从现代简体字的白话文教育入手,看不懂自己古代传统的文化,很难了解是什么意思,所以固有传统文化变成没有用的东西了。“

更有意思的是,回到当年要废除汉字的时代,许多倡导者应该也是在文言文的文化和思想传统体系里浸淫过的,也有许多是兼具中西修为的人。他们不是不懂古代传统文化,他们有他们的理由。

汉字里承载的太多,太久,泥沙俱下,却也是聚宝之文。改革是需要的,也是百年间一直发生的事。如何不简单地走极端,如何用各美其美的精神去收拾和善用文化的遗产,同时也保持对传统对文化的批判性眼光,需要下功夫。

文明古国除去四大发明之外,必然是需要有更多养分,尤其是精神上和思辨方面的涵养。在挖掘和保存这涵养方面,西方求学时的经历让自己反思。孔子、孟子、孙子等一帮子的东西被翻译并和国际间的思想人哲人比较,他们的思想也被作为人类共同文明积淀而得到传播和研究。到了外面,陡然发现自己对于本土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吃紧得很。

小时候随着大流,也顺着自己偷懒的心理,很觉得简体字白话文有道理有前途,而文言文不要也罢,压根没想过可能把自己家文化宝藏的钥匙给扔了。再者,那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有宝藏,只听说是把垃圾和糟粕给扔在身后了。

有趣的是,当年文字拉丁化和拼音文字运动中有关废除汉字的一个批判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那过去所有用文言文写就的古籍。这些典籍里是包含着不合时宜的内容,却也有可供镜鉴的历史经验和近科学的尝试,更有中国五千年社会积淀的人文传统和民间智慧。

现在,有机会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各个立场来看历史中的文化和各样事件各种现象,慢慢开始质疑、挑战、并且重新建构知识和认识架构。发现自己能够逐步与从前的认识保持个距离,能够更多元更深入去看看这五千年历史和文化是如何积淀如何起伏。

和历史遇见,和文化对话,犹如和幼时的自己过招。

现在,文言文依旧在,古文典籍依旧在。“事实是,恨它也好,爱它也好,根深蒂固的汉字不可能废除。”(周有光张允和著:《今日花开又一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09,第页)

汉字有文言文,也有白话文。文字改革也历经了百年历练。

不走极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善甚。

请尊重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jq/111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