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剧情 >> 正文 >> 正文

三百年前,他辞官归家,写诗做菜赚银子,实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2/8/13
北京酒渣鼻哪个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yc/210310/8733714.html

文:千雨千江月

古往今来,浩瀚诗海,无数翘楚,前赴后继,假如你能变成其中一个,你会选择谁?

歌手薛之谦说:“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李白虽然有才,但是命运太过波折,我想说:“如果能选择,我要选袁枚。”

袁枚是清朝一位十分传奇的诗人,他所居住的随园,也十分传奇,据说是《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原型,是他从曹雪芹的先祖手中购得,随后再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江南有名的私家园林。

作为一位诗人,作为一位美食家,袁枚身上那种极致的独特,那份率性的情致,那场恣意的生活,桩桩件件,令人心动,惹人艳羡。

一、逃离俗世,袁枚竟然活出了贾宝玉梦想的人生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大家十分熟悉,贵族子弟,皇亲国戚,衔玉而生,典型的天生富贵闲人。不爱古板学究,不爱仕途前程,一心只好风花雪月,胭脂香粉,如水女儿,因此上,才生出了那段“木石奇缘”与“金玉良缘”。

与贾宝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袁枚,虽然走上了仕途,但是中途折返,竟然活脱脱变成了一个贾宝玉的现实成功版。在清朝那种封闭守旧的环境中,可谓独秀一枝,奇葩一朵。

1.辞官去职

袁枚生活在清朝乾隆时期,是个安稳太平的年代。

他一开始也是以读书、科举为谋,头脑灵活加上运气好,十几岁就中了进士,在北京当了几年官,又被派到江南去当知县,人生还是挺开挂的,可谓顺风顺水。

一般人有这么好的起步,肯定指望着知府、宰相这么一路升上去,可袁枚觉得当官不好玩,就算变成宰相也不过是过着朝九晚五、上朝下朝、死死板板的日子,他想要换个活法,再不疯狂就老了。

于是乎,他在三十三岁的时候辞职了。

2.改建随园

袁枚在南京清凉山下买了一个旧园子,叫作“随园”,然后把它修葺一新,住在里面过起了逍遥自在的生活。

有人肯定要问:“他不是不上班了吗?钱从哪里来呢?”这一点,袁枚绝对是个牛人,一边玩还一边赚了好多钱。

他的随园,要山有山,要水有水,亭台楼阁,奇花异草,一应俱全,唯独没有一样东西——围墙。他写了副对联:“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意思是说:“欢迎大家随便来玩儿,不收门票!”

哇,还有这等好事儿?不去白不去呀。于是乎,老百姓把这里当成了一个免费公园,赏花的、遛鸟的、约会的、跳广场舞的,天天熙熙攘攘,热闹得跟过节一样。袁枚捻着胡子点点头:“嗯,人气聚得很旺了,我该出招了。”

立刻马上,他推出了蓄谋已久的拿手绝活——袁氏私房菜!

3.精研美食

袁枚是个十足的吃货,不但爱吃,还特别爱琢磨吃。

他曾研究出,用针把豆芽菜梗子掏空,里面嵌上火腿丝,然后再这么一炒,又脆又鲜又香,真是人间至味。当然这道菜不推荐大家学习做,有这工夫可以攻克十道数学题了。

有一次,有个蒋侍郎请他吃饭,席上有一道豆腐,他吃了一口,眉毛就升到头发里去了——这也太鲜了吧,赛过十只鸡!他赶紧向人家请教怎么做,这回轮到蒋侍郎奚落了:“老袁啊,我听说晋代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袁枚多聪明啊,一听就明白了,赶紧站起身:“我和他不一样,我甘愿为一盘豆腐折腰!”说着就一个劲儿地行礼作揖。蒋侍郎乐了:“哈哈,看你这么诚心,我就告诉你吧!”

4.生意兴隆

袁枚把随园的池塘湖面租给人家养鱼虾菱藕,把空地租给人家种蔬菜水果,然后自己再收购来开饭店用。他的饭店不但提供美味佳肴,还会把席设在山水园林的美景之中,再来一班乐师、舞姬助兴。客人来到这儿,真是全方位享受,这儿不仅仅是家饭店,这儿是个风雅的集餐饮、娱乐于一体的“超级综合体”呀。

随园的生意无比火爆,袁枚又卖起了美食攻略书——《随园食单》。里面记录了随园各种美食的制作方法(刚才那道“蒋侍郎豆腐”也在其中),吃过没吃过的人都想看看“随园美食”到底有什么奥妙。《随园食单》供不应求,每次加印都是瞬间卖光,就连从遥远的琉球(现在的中国台湾)来的人,都垂涎欲滴地来买。神奇的是现在还有出版社在出它,还有很多人在买它。

放在《随园食单》旁边一起卖的《随园全集》,就是袁枚的诗文集。大家一边照着《随园食单》吃美食,一边读着《随园全集》品好诗,这口腹之欲也满足了,精神世界也丰富了,还对才华横溢、品味高雅、生活充满情趣的袁枚崇拜得不得了,要是你跑到康乾盛世的大马路上问:“谁是现在最有名的诗人?”大家肯定异口同声:“随园先生”!

二、特立独行,袁枚竟然活出了一种极致的文学现象

下面,来说说文献记载中的袁枚。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主要传世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补遗》等。

清诗研究专家严迪昌先生在《清诗史》中提出了“袁枚现象”,最为有趣的是,袁枚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学现象,究其原因,竟然是两个字:“不耐”。

不耐学书,字写得很糟;不耐作词,嫌必依谱而填;不耐学满语,乾隆七年(公元年)庶吉士散馆,以习满文不合格放任知县;不耐仕宦,乞养时年仅三十三岁,后再铨选知县,未及一年复归。

清人黄仲贤形容袁枚:“文章草草皆千古,仕宦匆匆只十年。”也许有人会说他运气好,但谁能有他那份辞官的胆气与经商的才华。这样不耐,那样不耐,那么袁枚究竟耐什么,他耐的是才子风流。

1.醉心诗歌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也是才情横溢的标签。

袁枚不擅长书画,不喜欢填词谱曲,他最喜好和擅长的,只有诗歌。

袁枚喜爱写诗喝酒聚会,喜欢诗友间你来我往,互相唱和。

他曾在随园之中,造出一条百尺长廊,将四方投赠诗近万首“梓其尤者”,其余贴在墙上,并给它取个极形象有趣的名字:“诗城”。

2.沉溺美食

古人常说诗能穷人,文人既以诗为职业,大多时候糊口不易。宋人欧阳修没有写过食单,但却留下了《牡丹谱》。

在世人看寸久,为花作谱是高情逸致,写食单往往不免于“俗”。

袁枚隐居的目的,是享受人生。因此,他并不在乎世人的眼光,诗人美食家袁枚无所顾忌地写下《随园食单》。

除了读书、写作、旅游之外,袁枚认为“食色,性也”,也是人生之乐。

3.崇尚风流

魏晋之后,风流放任一度成为一种名士风度。到了清朝,仍有追随魏晋名士风流之人,袁枚、吴敬梓就是其中代表。

对于古代的才子来说,佳话是其声名的标签,所以诸如解缙、江淹等才子都留有佳话,袁枚的佳话更是不少。

钱塘名妓苏小小,从南朝到清代,一直是文人追捧的主角,袁枚也不甘人后,刻了一方印章:钱塘苏小是乡亲,兴致勃勃地印在自己的诗集上,赠与一位保守的尚书大人,被其训了一顿,袁枚也不甘示弱:大人虽贵为一品,但是百年之后,世人可能只知道苏小小,而不知道大人。

呵呵,袁枚果然猜中了。

4.好写志怪

袁枚写了不少《子不语》《续子不语》及僵尸、鬼妒一类怪异的传闻、小说。

袁枚的小说除了志怪以外,还有不少内容可归入“笑林”“笑府”,如《偷画》《偷靴》《偷墙》。

这些作品的名气比不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但在清代文言小说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

从内容、形式、风格来看,袁枚的志怪志异,属于自成一体。

三、活泼卖萌,袁枚竟然把诗写得那么随性直白

有了唐宋诗词高不可攀的标杆,清朝的诗人无法超越,只能另辟蹊径,为了不走唐朝和宋朝文人的老路,这一时期的诗人在创作时,往往写得更加直白,也更加简练,并且不使用典故,他们的作品以简练唯美打动世人,袁枚就是个中高手。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以下来看两首袁枚的“性灵诗”:

1.《所见》

一个夏天的正午,热得心燥,袁枚只得去附近的林子里散步。有个小牧重骑在黄牛背上,晃晃悠悠地边走边大声地唱着歌儿。无忧无虑的歌声清脆响亮,整座林子都被震动了。爱边走边唱的人性格都比较开朗外向,十分呆萌。

袁枚正感到好笑呢,突然看到这孩子紧紧闭上嘴巴,绷着小脸刷地从牛背上跳下来了。画风变得太快了,咋的了?顺着他的目光往树上看,扑哧,袁枚笑了——原来树枝上趴着一只大知了,这小家伙是手痒痒想去逮知了。

袁枚回家写了篇五言绝句体日记:“我见到的一件小事”:

《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也太直白好懂了,就一个“樾”字不怎么常用,它是“树阴”的意思。

一个大诗人,写这么首学前班小朋友都能理解的诗好意思吗?袁枚说:“好意思啊,我觉得写诗就是按照自己的心情来,有啥说啥,不要搞那么多典故啊、比喻啊,拐弯抹角的让别人瞎猜。这个牧童唱歌很卖力,抓知了很卖力,绝对是用认真的态度在对待玩要这件小事,我很欣赏!”

不少诗人写诗都讲究宗派,要按照定的模式去写。袁枚不讲究这个,他说自己和学生们的诗都属于“性灵派”。严肃地说,这就是“我以我手写我心”,用大白话说,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我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我的原则就是看心情。”

总之,不搞套路,直抒胸隐就对了,我们写文章也要向袁老先生学习,少讲没用的,怎么想就怎么写。

袁枚爱吃爱玩、生性洒脱,但是他非常有孝心。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他直到六十多岁时父母都去世了,才开始游山玩水,把黄山、雁荔山、武夷山、天台山,各个风景名胜玩了个遍。

袁枚一辈子都不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写诗需要的正是这种热情。

2.《苔》

一首20字的小诗,虽算不上字字珠玑,但却耐人寻味,历经多年沧桑,在年,却猝不及防地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一炮走红。当那位有情怀的乡村教师带着有理想的大山里的孩子,把它低吟浅唱出来时,唱哭了评委与主持人,也唱进了亿万中国人的心。

《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袁枚在江宁小仓山下建了随园,在谋生之余,便开始营构自己的人生梦园,闲暇时,他常常在园中徘徊吟唱,在园中种花植草,过着比陶渊明更滋润、更任性的生活。

一天,他偶然发现了生长在阴暗潮湿之处的苔藓和微小如米粒般的苔花,突然想起了牡丹,有感于自己背弃仕途的人生,虽然不算高贵,不算上品,但却也十分快意,十分洒脱,正如这小小的苔花,一样会惊艳,一样会怒放。

牡丹盛开,国色天香,苔花形小,微不足道,但是即便状如米粒,它也是一种别致的花,它也可以盛开出属于自己的绚烂,也有可以盛开出属于自己的骄傲,牡丹靠的是他人的精心呵护,苔花却是靠自己的力量绽放。

苔藓的勃勃绿意,苔花的明媚生机,竟与牡丹争春,肆意地展示着自己的不凡,这股涌动,这缕暗香,不假手于人,拼的是自己顽强的力量。

袁枚正如那些小小苔花一般,看似平凡,实属不凡,一点点寻找与积攒自己的生机,春风一来,自然盛开。

结语:

诗歌的创作,不仅需要文学积淀,还需要灵感乍现,更需要对于万事万物的热爱。

许多杰出诗人如苏东坡,虽然生活过得并不如意,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十分纯净,十分美好,所以他们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惊喜、惊艳与惊彩,从而留篇千古留芳的动人诗篇。

袁枚也正是这么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他认为对于一个有灵感的人而言,就算是夕阳、芳草这样再寻常不过的景物,也会因为灵感的触发,瞬间幻化为诗人笔下绝妙的诗篇。

正因为有了极致的人生,才有了极致的感悟。袁枚总结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创作的感悟,写下了一首诗,告知后人写诗的秘诀:“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

作者简介:千雨千江月,生于风花雪月,长于濛濛烟雨,居于满城繁花。酷爱散文、诗歌、赏析,在时光书笺中,品茶,品书,品乐,品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jq/117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