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武帝时期,出了两位超级流量文人,他们不但同样文采风流,而且他们同姓司马,他们分别是:文史大家司马迁,辞赋大家司马相如。
作为与司马迁同样以绝世文采而流芳千古的司马相如,不但被后人尊称为“赋圣”和“辞宗”,更以一曲《凤求凰》,和一代才女卓文君演绎的浪漫爱情佳话,流传至今。
司马相如只是,这段被传为美谈的浪漫爱情故事结局,有人常常把司马相如看作一个始乱终弃的“负心者”、“渣男”。
他们认为,司马相如琴挑文君后,转眼就喜欢上了别的女子,把卓文君抛诸脑后。
司马相如究竟做了什么过分出格的事情?他又为何会被人传为负心男?而他到底是不是呢?
工于辞赋,长于文采的司马相如,行文写作着实潇洒风流。
作为西汉顶级的大才子,他的生性,也一定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风流不羁吗?
太史公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有着对司马相如记载的、相对比较可靠、信得过的相关资料。
特别是关于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追求才女卓文君的浪漫过程,太史公的描写,尤为细致。
一贫如洗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互证心意后,卓文君连夜逃出家门,和司马相如从她的娘家临邛县,私奔回到司马相如的老家成都。
成都生活困顿窘迫,卓文君的爸爸又不同意他俩的婚事,卓文君就劝说司马相如重又回到她娘家临邛县,忙活操作,卖酒维持生计。
卓文君的爸爸在亲朋好友劝说下,同意资助他们夫妇。他们二人得以回到成都,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不久后,因为过大的才气,司马相如被汉武帝召到京城长安,授予官职。
司马相如不负汉武帝信任,文写锦绣文章,武功平定西南夷,很得武帝重用。
晚年,司马相如因为患病严重,正式退休,定居在汉武帝为自己选定的陵园———茂陵一地,直至去世。
关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一直持续到司马相如去世。
太史公的《史记》中,并没有多余的节外生枝事件。
本来到此结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可谓浪漫动人,且前卫。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这种自由爱情很是难能可贵。即便对于今人来说,也还很有启发意义。
但不知何因,在后来的一本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中,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结局,彻底变了样子,换成了另一个版本。
———一个认定司马相如生性风流不羁的版本,一个另有所爱、遗忘结发妻卓文君的不齿行为的版本,一个给司马相如扣上“负心者”、“渣男”帽子的版本!
也就是由于《西京杂记》的记载,卓文君成了绝望的怨妇,《凤求凰》的浪漫爱情,变得黯淡无比。
《西京杂记》的记载,到底能证明司马相如做了那么过分出格的事情吗?又能证明司马相如的确是钉在铁板上的典型“渣男”、“负心男”吗?
琴挑我们还是再回过头,看看《史记》中写司马相如的几件事,先试着从侧面,找找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
首先,大名鼎鼎的大才子司马相如,原来小时候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一个不登大雅的小名,叫作“司马犬子”。
这个“犬子”,也即是后人常用来形容自家儿子的谦称。可能是因为司马家怕儿子不好养,故意起这么个粗俗的名字吧。
这个习俗,在今天很多地方,尤其是有的农村地区,还保留着。
虽然司马犬子的名字不好听,但是他酷爱读书和练习剑术,正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后来,随着读书的增加,知识的积累,司马犬子意识到,自己的名字太俗,于是就给自己改了名字叫:司马相如。
司马犬子为什么把自己的名字,从“犬子”改成“相如”?
原来是他对历史上一个叫“蔺相如”的为人,很是仰慕,他愿随其名。
那么,问题又来了:“蔺相如”是谁?
更是大牛人一个。
战国时期历史上,有几个响当当的大事件,都跟他有关,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等。
蔺相如是当时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他的为人可称得上是:智勇双全,能谋善断,刚柔相济,完赵全人。
我们了解了蔺相如的做人做事、风格风骨后,可以试想,一个以他为做人的准则与榜样的人,他的品行和品性,会到“渣”的地步?会有那么不堪吗?
再有,我们看太史公在书中成篇成篇地收录司马相如的文章的情况。
太史公打破自己的写作惯例,收录了司马相如那么多篇,又占那么长篇幅内容的文章,仅仅是因为他们两位是本家,或者因为太史公太喜欢司马相如华丽辞赋的文笔吗?
在传记的最后,太史公告诉了我们他的想法,原来是因为他看到了,在司马相如的文章中,在司马相如华丽辞赋的背后,却有着同儒家五经之首的《诗经》一样的讽谏主旨,以及影响巨大的教化作用。
作品即人品,自古以来,人们都这样认为。
一个能写出如此作品的人,一个有着如此思想、如此人品的人,会是一个“渣男”吗?会做出如此“渣”的事情来吗?
还有,据《西京杂记》说,司马相如定居茂陵的时候,看上了当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要娶人家为妾。
而且,还借卓文君的诗,说司马相如纳妾的原因,竟然是贪图人家女方的财富。
卓文君不同意,写诗反对,司马相如于是作罢。
听起来似乎有鼻子有眼,跟真事似的,但是太不经推敲。
《史记》中记载,司马相如年老体衰,病得很厉害,才赋闲居住茂陵,且不久后,最多一年左右,司马相如就因病去世了。
在司马相如当时的身体状态下,说他还贪婪着“财色双收”,谁信呢?
再者,太史公说司马相如同卓文君成亲后,很有钱。他担任官职,也不喜欢和公卿们一起商讨事情,常常借病闲待在家,亦不追慕官爵。
一个有钱,又洁身自好的人,这才符合他自比蔺相如的形象,如此形象又怎会怀有传说中那么龌龊的想法和举动呢?
说到卓文君写诗反对司马相如纳妾,更是子虚乌有。
所谓的文君诗作《白头吟》,在正史中,从来没有说是卓文君所作。
白头吟
汉乐府民歌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该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并未说为文君诗作。另有《宋书·乐志》记载,该诗为晋乐所奏歌辞。
较晚时期才出的《西京杂记》,又哪里来的考据,言辞凿凿地直说,该诗出自卓文君的手笔呢?
顺便说句题外话,后世皆认为卓文君为一代才女,可是在正史中,只是说她通晓音律,并未提及她的文才。
另外,也不见准确挂靠她名字的诗作传世,有几首跟她似乎有点联系,但基本都存在很大的争议。
基于此,对于卓文君的文才,我们还是有理由质疑:是不是有人张冠李戴,误把卓文君奉为一代才女呢?
卓文君话说回来,还有一个最为直接、明显说明司马相如清白的范例。
在正史《史记》和《汉书》中,都没说司马相如对卓文君始乱终弃,有“渣男”、“负心男”的想法和行为。
司马迁与司马相如同时代,关于对司马相如言行、生平等事宜记载的真实性、准确性,司马迁应该算最有发言权了吧。
如果说司马迁因爱惜同族人的才气与名声,讳写相关内容的话,那么稍晚的一点班固,应该不会有此避讳吧,他写的《汉书》怎么也没提这茬呢?
最后一点,我们再看看《西京杂记》一作自身情况,以及可信度。
别说在西汉之后的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就是在今天,对于该书的考证,也没有统一的、一锤定音的结论。
我们现在能确定的就是:该书的成书年代不详,具体作者不详。
再加上,该书又是历史笔记小说性质,什么神鬼臆想的内容都有。
这不就是,今天的我们所认为的、野史秘闻之类的、茶余饭后的谈资内容吗?
就像我们今天读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随便看到一个鬼怪故事,就非要拿来举例、强行证明,古代历史上有狐仙等各种动植物成鬼怪,是真实不虚。
这有可信度吗?不荒诞吗!?
到此,我们就可以看出,真实的司马相如,文采确实风流,且其为人秉性,确如其文,优美高雅。
同时,司马相如智勇高洁的风骨,也确实像他的崇拜偶像蔺相如一般,可敬可佩。
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和一代才女卓文君演绎的浪漫爱情佳话,更是以美满幸福、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
正是因为这点,元代的戏剧名家王实甫编创《西厢记》的时候,才翻版借鉴《凤求凰》的传奇爱情,把张生比作司马相如,把崔莺莺比作卓文君,又演绎另一番爱情美谈。
末了,我们还会认为司马相如是风流情种?“渣男”、“负心男”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jq/13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