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泽公园的牡丹花开了,我想现在闲人多,老人多,老人的世界孩子少家务也少,便有大把的时间,且多数老人喜欢扎堆凑热闹。公园里平时就人多,现在牡丹花开了,又是一个热门的看点,城四至之内,一定是仕女如云。我本不喜欢凑热闹,就多年也没看过此处的花儿了,今天恰没事儿,趁着闲暇,也想瞧上两眼,于是我也去凑了一个热闹。牡丹花是花中富贵之花,我生性讨厌趋炎附势,就不太喜欢的,只是觉得花开于时,一年一季,乃应季之景物,花季不错过人,人也休辜负了花事,当赏则赏,人入眼,我入心,词曰:良辰美酒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果然,公园牡丹内,游人如织,摩肩擦踵,赏牡丹花之富贵气象,虽然人赋予了牡丹花富贵的含义,但我感觉凡是花儿任是富贵富贵也娇柔,美是花儿的共性。园中不乏拍摄的长枪短炮,老汉们喜欢照相,我不知道他们拍的水平如何但是他们的装备他是齐齐楚楚的一展的长镜头,一色的多口袋的马甲,多是老汉,也少有媪妪,但绝少年轻人。不知道他们的拍摄水平效果如何,但是看着弯腰撅臀、扎着马步的样子,仿佛是很专业的。我见过许许多多的照像者的作品,但我只佩服我那几个铁建的战友,玩儿一手玩儿到一定的水平,必须要讲文化,文化的层次决定艺术的水平。山西这个地方牡丹花不多,最有名是洪洞地区的古县那里的山里有一株唐代牡丹,已历一千三百年,号称中华第一牡丹单株大,开花多,花有神,树称奇,这是一株白色的野生牡丹花,开花时候树冠荫33平方,大约十年以前,我专门去晋南古县参加过这里的牡丹节。
太原市东山永祚寺内也是较大的牡丹园,有各色牡丹余株,尤以一株牡丹名品紫霞仙为贵,是中国唯一现存的明代牡丹,也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寺院牡丹。此花植于寺院大雄宝殿前,历了数百个春秋的风霜,老干虬枝,仍苍劲旺盛,这里的牡丹与双塔一起预示着山西文运昌兴。
我对牡丹花的认识,还是得感谢蒲松龄老先生,我们小时候没有书看,有一本儿没头没尾的聊斋,虽然是文言和繁体字,看起来会比较艰涩一些但看的次数多了,也就看懂啦,《聊斋志异》里有篇《香玉》,传在胶洲有一位叫黄生的读书人,住在崂山的宫观里读书,一天,遥见一女子掩映在花中间,后来此女子携同一红衣女子而来,她们美貌绝论。黄生用吟诗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白衣女子入室,自言道名香玉,红衣女子名绛雪。香玉同样也喜爱黄生的文雅风趣。她们一见钟情,情投意合,便私定终身结为夫妻,既羡慕优美的爱情故事,觉得作为天下的男人在读了聊斋以后,都希望逢着一位如此这般的绝情女子,不管是狐仙鬼怪,或者木魅花精,不过都是一代一代男人的一枕黄梁。
从《聊斋志异》里面,我对牡丹花有了很深的认识,这也喜欢里面的鬼怪故事,也喜欢了牡丹花,至于后来学到刘禹锡的赏牡丹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写了三种花,用芍药和芙蕖来衬托了牡丹,我却觉得植物如人,生命本无贵贱的,况且我也不知道花开时节京城的牡丹是什么样子以前只是听说洛阳牡丹甲天下那是很美的后来我到山东的菏泽出差,山东人说曹县的牡丹其实比洛阳的还好,只是洛阳做过京城名气大了些,我想这也是对的不过山东曹县的牡丹有名,但是人多不值,后来居然成为菏泽牡丹迎泽公园的牡丹园大约有上千个平米,从寸土寸金的城市角度来看,应该说不算小啦,我细细的观赏了一番,只有紫色的牡丹和白色的牡丹开了部分,太原的与洛阳的牡丹,因为山西高寒一些,相同的品种开花总是要差半个月,园中紫色已盛开,还有一些牡丹大概是因为品种的原因,还是花苞和花蕾。园门上有一块牌子,写着有些牡丹的品种,是当年从太谷孔祥熙私家花园里面移栽过来的,斯人已去,花还盛开,不知花儿还记得故主,这些花儿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所以你观赏的是花的时候,须敬重她所经历的沧桑。
从牡丹园出来,时间尚早,于是乘着良辰美景,在公园的小径上徜佯,山西人说,红火不过人看人,看看色色人等也是赏心乐事,园里老人多啦,老人总是没有事情可做,于是乘此繁花似锦的日子,便在公园里面拍照,女人便背了一大包花衣服,换来换去,拍来拍去,各种美姿。
公园园的小径上,从前面走过来一个老头,佝偻的腰身,如老树般虬枝龙钟,苍老的岁月与时光的青春格格不入,让我对他感到好奇的是,他头上扎着一圈毛巾,那是我们过去看惯了的,停留在记忆中的北方汉子的经典形象,小时候,我们口轻,管他们叫山汉,这些城里人对乡下人的蔑称。
时北方汉子总是喜欢头上扎块毛巾,不象有些南方是帕子。我们小的时候,大约是几十年以前,是经常见到的,如今象风一样的把这些汉子都刮走了,偶尔见到一个那就是经典的教科书般的北方汉子形象。
农村人扎毛巾是不一样的,比如晋南人扎毛巾,如山西闻喜县以前有个植棉能手叫吴吉昌,大记者曾经有一篇著名文章《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他们晋南人扎毛巾是将毛巾包在头上,然后在脑后扎一个结,河南河北人扎毛巾也是这样的,他们不是扎,而是围。
而晋西北的吕梁人扎毛巾,喜欢把毛巾是从后面扎起,在头上的前面挽个结,陕北人也是这样的扎法,毛巾就起到了帽子的作用。那些晋北陕北汉子,赶着羊群面对亘古不变荒山。随有:羊肚肚毛巾三道道蓝,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晋中人扎毛巾又不一样的,他们几条毛巾缠起来,少的一两条,多的有四五条的,据说越是好后生,毛巾就缠的越多,形成厚厚的一个圈,他们把毛巾卷成圈以后扎在头上,形成一个毛巾箍,那个结是打在前面面的,就成了晋中人的招牌特色,于是就变成了生猛威武的好后生。
以前这些头上箍着围头的山汉们,喜欢吼祁太秧歌,那些赶着马车的汉子,马儿认路,也通人意,慢悠悠走在路上,箍着围巾的赶车汉就吼起了秧歌,正统的秧歌是好歌,一般人是不愿意唱的,山西人管坏叫灰,总也是哥哥妹妹的唱灰调调的多。我以前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认识一个过去的农村赶车汉,有时候也会和我说起当时年轻赶车的日子一,那时候的日子慢,扎上头巾,就显出山西汉子生猛威武,赶上车出去,几十里上百里的路都是牲口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急不得,一个人在车上憋闷的慌,就唱唱歌呀,唱唱戏的,一天也就是走个一百多里,说起那车马大店里年轻女掌柜,总喜欢看人家,和人家拉个话,出车总是多绕几里地也要去她的饭店去吃饭,于是平淡的日子就有了情调。
这老汉真的是老了,不仅是驼着腰,四顾无人,行行走,连眼珠也混沌了,大约是走累了,于是就找了个椅子坐了。我赶紧也去坐在他旁边。老汉很高兴,走累了乐的有人说说话,老汉倒是很健谈的,我问他我问他多大岁数了,他说90岁了,让我吃惊,90岁的老汉一个人出来,我问他是哪儿的,他说他是孙家寨的,这地方我知道,有三十多里地呢,我说你在公园旁边有房子吗?他说没有,我问他怎么过来的,他说是坐地铁过来的,是交通发展了,距离就不是问题了。
于是我就问他,以前你们村儿里头的后生老汉都是在头上箍毛巾的,为甚现在已经不多见了?是头上箍毛巾有什么说法吗?他说没有什么说法,只是方便,习惯了,他说,夏秋天景,干活儿的时候,如果出了汗就可以把毛巾解下来擦擦汗,如果热的不行啦,你也可以把毛巾解下来,当扇子一样的扇扇,冬春天气凉,也可以当帽子,给头部保温。说着,解下毛巾扇了几下又擦擦脸,再箍回去。
他说,现在帽子多了,年轻人都喜欢漂亮,学城里人光的老(的老就是脑袋),怕城里人骂庄户人山,所以也就没有人愿意把毛巾箍在头上,以至于这种传统的景象很快也就消失了,只是在影视作品和歌舞剧当中,每当反映北方地方特色的时候,是必须扎上白毛巾的。如那个唱歌的阿宝。我感觉有点儿累,就把水杯拿出来,那是刚泡的茶,喝了几口,我问他,你走了这么长时间,你为什么不喝水,我说咱们出去,我给你买一瓶水好不好,他说习惯了,以前干农活儿哪能一边干活儿一边喝水,不像你们当干部的,做的机关里面坐的,拿个报纸端杯杯茶,又扯了一些其他的,诸如城中村拆,千之类的。我说你比我强,你还能坐地铁,我说太原的地铁建起来后,我到现在还没坐过呢。他说一会还要坐地铁回去吃饭,于是我就逗他说,我说你耍大啦,来回耍的是地铁,就乐呵呵的笑了,人老了,快乐的阈值是很低的,一点小事就高兴的不得了,我祝他健康快乐,他也高高兴兴地祝我。90岁的人了,还有这么好的精神,一个人几十里出来玩,小民白白姓,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难道不就是现在人最值得羡慕的事情!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著作权人所有,转载仅供参考,如涉版权请联系小编处理。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号立场。
扫描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jq/9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