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间,有一位著名的大文学家叫蒲松龄,他不仅擅长吟诗作对,还十分会讲故事。蒲松龄到处搜集有趣的故事,写成了一本经典著作——《聊斋志异》。在这本书里,蒲松龄不仅写了很多离奇的故事,还讽刺了那些贪婪凶恶的坏人。但是,蒲松龄骂人从不带脏学,而是把讽刺的话藏在幽默的语言里,被骂的人常常过了很久才反应过来。
一天,一个财主找到蒲松龄说:“先生,我家新修了一间厅堂,希望您能帮我写一块匾。蒲松龄认识这个财主,心想:“这个人平时横行霸道,就爱欺压乡邻。他明明大字不识几个,却总爱装成有学问的样子。我最讨厌这种人,还是想办法拒绝他吧。于是蒲松龄就跟他说:“我身体不舒服,今天不能帮忙了。“那我过几天再来”。
蒲松龄自那之后,财主每天都派人来请他,蒲松龄被请烦了,嘀咕道:“这个人怎么没完没了啊,看来得想办法断了他的念头才行。”于是,蒲松龄来到了财主家里。财主见到蒲松龄,开始卖弄文采说:“您大驾光临,寒舍真是蓬生辉啊!财主正在搜肠刮肚地凑成语,蒲松龄直接打断“请您准备笔墨吧”笔墨准备好了,蒲松龄思考了片刻,问:“匾额上要题什么字呢?财主摸着下巴想了想说:“一定要大气,衬托出我宽广的胸襟。蒲松龄心里冷笑:“哈哈,看我怎么戏弄你!”于是,他提笔写下森森堂"三个字。财主看到这三个字,疑惑地问:“先生,这是什么意思?
蒲松龄笑了笑说:“这就是说,您的胸襟像森林一样广阔。财主听后,脸上乐开了花,笑嘻嘻地派人拿着题字去制作匾额。后来,财主的朋友上门做客,见到匾额后忍不住问了一句:“这匾额是谁写的?“嘿嘿,这匾额气派吧?财主骄傲地炫耀美“这可是蒲松龄先生亲笔写的呢!”
看见财主得意的样子,朋友又好气又好笑,说:“你个笨蛋,赶紧把匾额摘下来吧,蒲松龄在骂你呢。“‘森字是由三个‘木"组成的,他这是在讽刺你们全家都是木头啊!”财主听了,才知道被蒲松龄骂了,他气得脸色铁青,灰溜溜地把匾额摘了。不久之后,又有人挨了蒲松龄的“骂"。
一个当地的乡绅久闻蒲松龄的大名,特意来找他说:“我儿子到了读书的年纪,听说先生很有学问,想请您去教导他。蒲松龄见乡绅举止还算文雅,就到了他家里。没过几天,蒲松龄对乡绅说:“您儿子整天玩耍,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也不听我的教导,这样的学生我教不了。
乡绅一向护短,立刻反驳道:“我儿子聪明伶俐,一定是您教导的方法不对。作为老师,您应该有耐心才对,而不是指责我的儿子。蒲松龄一听,很是惊讶:“这个人说得还挺有道理。”于是就说:“那我再试试吧。又过了三个月,蒲松龄对乡绅的儿子彻底失望了,他想:“这个学生根本不学习,再教下去也是浪费时间,我还不如趁早离开的好。”
不过,蒲松龄转念又想:“要是跟乡绅说实话,他一定不会放我走,我得想个办法才行。于是蒲松龄就跟乡绅说:“您儿子已经学得很好了,我没什么可以教导他的,我该离开了。乡绅非常高兴,殷勤地说:“我应该请先生吃顿饭,好好感谢一下先生对我儿子的教诲。吃饭的时候,乡绅问蒲松龄:“先生,我儿子文章写得怎么样?他能的考中科举吗?
蒲松龄差点喷饭,心想:“你儿子哪能写出什么文章!但是,蒲松龄不能这么讲,他沉吟了一会儿,委婉地回答说:“公子的文章,真是高山响鼓,闻声百里啊。”乡绅听了心想:“嘿嘿,闻声百里,那岂不是很厉害吗?乡绅喜笑颜开,又问:“那我儿子在诗书礼易等方面学得如何了?蒲松龄咪着眼晴,笑着回答:“七窍已经通了六窍”
乡绅很满意,派人把蒲松龄送回了家。蒲松龄离开后,乡绅越想越兴奋:“我儿子果真聪明,已经通了六窍了。乡绅睡不着觉,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跑去找他的弟弟,眉飞色舞地炫耀说:“弟弟,蒲松龄夸奖我儿子的文章‘高山响鼓,闻声百里,诗书礼易已经学得七窍通了六窍”“我要赶紧给儿子报名参加科举,他肯定能考中秀才,说不定将来还能中状元呢!乡绅的弟弟在衙门当师爷,有点学识,听了乡绅的话,哭笑不得地说:“哥哥哟,你被他戏弄了!“高山响鼓,鼓声是‘扑通扑通,听起来就像是文章‘不通不通。七窍通了六窍,那不就是在学问上一窍不通吗?
蒲松龄乡绅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蒲松龄是变着法子骂人呢!乡绅气得七窍生烟,说不出话来。乡绅的弟弟摇着头感叹道:“这个蒲松龄,骂人不带脏字,高,实在是高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qj/13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