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沉寂多年的刀郎凭借一首《罗刹海市》重现出现在了人们眼前,其实这首歌词的名称出自于清代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里面的一篇短文小说。而说起中国古典志怪小说,《聊斋志异》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蒲松龄作为一个文人,虽然他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一生可谓穷困潦倒。但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却绝对可以说得上是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而《罗刹海市》就是其中著名的代表篇目之一。
文中描述有一位书生马骥,人长得是一表人才,但是屡试不中,无奈何只得弃学从商,远赴海外,来到一个叫做罗刹国的地方。这是一个颠倒黑白的国度,那里的人都以丑为美,越是丑的人,越能得到高官厚禄,享受荣华富贵。其实蒲松龄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早已告知了世人。在《罗刹海市》故事的结尾有一个异史氏曰,而这也是蒲松龄表达自己观点的所在,具体说来,我认为《罗刹海市》想要告诉世人的主要有这三点。
第一:花面逢迎,世情如鬼。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戴着假面具迎合世俗,如此世态与鬼域无异。例如说主人公马骥为了生存,只得脱下自己“孔乙己氏”的长衫,出海经商。正如他父亲所言“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吃饱穿暖才是最真实的诉求。来到罗刹国之后,面对这里的奇风异俗,为了生存,他只好给自己漂亮的脸蛋用煤灰涂抹起来,瞬间美少年变成了黑张飞,这一切正如郑智化在《水手》这首歌中唱的那样“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带着伪善的面具。”在生存这个具体问题面前,谁又不是脱下长衫,戴着面具生活呢?
第二:嗜痂之癖,举世一辙。就是说颠倒美丑的怪癖,偏偏全天下皆如是。正如一句古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环境使然而已,所谓一人向隅举座不欢,人是群居动物,也都有从众的心理,大家都一样也自然不会感觉到有异同。正如《皇帝的新衣》这篇童话故事里所描述的那样,难道真的只有那个小男孩看出问题的症结了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正如主人公马骥,来到罗刹国后,面对此情此景,也只得入乡随俗。后来做到高官之后,面对同僚的排挤,他也只能上疏请辞,因为马骥深知如果自己再不激流勇退,那说不定就会有不测之祸了。
第三:小惭小好,大惭大好.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脑海里马上显示出曾经流传的这样一句话“人至贱则无敌”。例如文中的这位主人公听从父亲之言,放下书本,出海经商,来到罗刹国之后为了生存乔装改扮,还白棉缠头,跳起了罗刹国主喜欢的舞蹈,唱起了罗刹国主喜欢的靡靡之音。后来辞官来到海市,又邂逅了龙君和他的女儿,面对龙君打算招其为婿的请求,已有婚配的马骥丝毫没有拒绝,三年未归的他早已把糟糠之妻抛诸脑后,满车珠宝,美女娇妻才是最真实的所在,不过最后这一切只不过是场海市蜃楼罢了。
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过《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故事虽然荒诞,但谁又不是生活在这般荒诞的现实中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qj/13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