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全集 >> 正文 >> 正文

罗刹海市的佛教原型是啥为啥它逐渐成为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5/6/25

文/李利安

“罗刹”原本是印度神话中的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在征服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眼里,主要指印度土著民族,后来逐渐成为恶人的代名词,并最终成为恶鬼的总名。佛教诞生后,自然也接受了这个概念,于是在很多佛教经典中均提到了罗刹,并演绎成一套复杂的罗刹概念体系与罗刹故事结构,具有重要标志的发展便是罗刹的相关故事进入佛本生叙事之中,从而完成了从婆罗门教到佛教的转换。

而在佛教化的发展历程中,慈悲救度与神力保佑信仰也与罗刹发生了密切的关联。如救度罗刹之难的主角,便发生从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到观音菩萨的转化,在中国极为流行的观音信仰便与此故事直接相关,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这里便讲的是观音救度不慎漂泊到罗刹国商人的故事。

佛教传入中国后,罗刹概念和故事也源源不断地被输入中国。从汉译佛经来看,最早传入这一故事的应该是东汉时期的两大译经家支娄迦谶和安世高,东晋十六国时期所译的《增一阿含经·马王品》和《中阿含经大品商人求财经》均有此故事的详细展开,南朝梁代宝唱的《经律异相》中有《师子有智免罗剎女》,这可算是中国人对此故事的完整转述。隋代阇那崛多译的《佛本行集经》中有《五百比丘因缘品》对此故事有进一步的译介。

玄奘西行取经,行至东南印度时,根据自己在当地的访谈考察,结合佛教文献自古以来的传说,对罗刹女国的故事做了详细的记载。检索目前流行的大藏经电子本,“罗刹”一词出现7千多次,几乎散布在印度传入的各主要经典之中。

“罗刹女国”故事大概在隋唐以后开始广传中国民间,并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笔记小说之中。到了明清时期,故事的主旨似乎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在佛教的信仰体系中,罗刹尽管也是生命的一个类型,也会承担多重的角色,故事的情节也复杂多样,自然可作多重解读,但罗刹的主要特点在于外相的极致美丽与精神的“想你爱杀你”的恶毒,其核心意趣在于提醒世人对贪著美色所潜藏的凶险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但在中国民间,这个故事不断被改写演绎,成为观察与鞭笞人间丑恶的一种文学叙事,其中比较著名的便是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罗刹海市》。

与此同时,这个故事在不断拓展演化,如后世“海岛妇人”“孤岛奇遇”等海岛探险故事便与此一脉相承,而清初编成的《平定罗刹方略》,则是在当时俄罗斯不断入侵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一部历史文献,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发动侵略的国家的憎恶,也算是当时对罗刹的另一种解读。

最近刀郎改编自《聊斋志异》的同名新歌《罗刹海市》极度流行,据说全球播放总量已超过亿次,引发人们对“罗刹”这一概念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qj/14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