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全集 >> 正文 >> 正文

昆语空间专刊第84期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1/5/21

《昆语空间专刊》

年1月4日第84期

丁波智慧语文工作室主编

目录

◆《皇帝的新装》拓展性学习课程设计

包三十五中李怡

◆《狼》教学设计

包三十五中王诗慧

《皇帝的新装》拓展性学习课程设计包三十五中李怡童话《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名篇,是初中教材的传统篇目。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都读过《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所以学生还是感兴趣的。《皇帝的新装》,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这篇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排的位置,在我看来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本单元课文共同的特点是虚构人物、情节、形象来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赞美人间真情。而《皇帝的新装》最能体现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而我决定打破讲读课文的常规程序和教法,充分的让学生去动起来,于是,我安排学生进行一次拓展性学习。教学过程:第一板块:(第一节课)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皇帝的新装》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情节包括哪几个主要部分?各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是不存在的新装,他既是骗子行骗的依托,也是各段情节展开的凭借,是欺骗的象征。首先围绕“新装”展开故事情节,由皇帝爱新装引出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皇帝展新装、小孩儿揭新装。然后将这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点明,其实新装就是一个骗局。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经过这样一个故事梗概的梳理之后,孩子们对皇帝的新装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就根据我们一起罗列的故事梗概,进行了课文情节的复述环节。

第二板块:(第二节课)走进安徒生童话

主题:

1安徒生生平

2安徒生的故事

3安徒生的主要作品

4安徒生作品的思想特点

5安徒生作品的艺术特征

然后头一天晚上留成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上的资源收集各种资料,同时形成书面资料,以备第二天进行“我所了解的安徒生”报告会。

我们全班一共是12个小组,前8小组,分享安徒生的生平、主要作品以及作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征。然后结合老师进行补充。剩下4小组,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来讲述安徒生的其他的童话故事。然后学习体会安徒生的创作的特点有没有在这些作品当中所体现。

第三板块:(第三节课)评论交流《皇帝的新装》

可评论的点:1.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皇帝大臣骗子百姓小孩儿)

2.文章的主旨

3.夸张离奇的写作手法

有了第一第二天的铺垫,我们直接就开始写自己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要求面面俱到。我当堂写了十分钟,又要求课后完成作业。到第三节课,我们进行了交流。下面是学生写的一些对于安徒生人物形象、主旨内容的理解。

(学生书面报告)

(教后反思)

本课的亮点在于有效的拓展与延伸了文本资源,链接相关资源;要善于变“教”教材为用教材。通过作业的反馈,同学们分析了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充分的感受到了人物形象。对于文章的主旨,由老师来通过对“主人公”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分析。这样的拓展性学习,虽然使用了三课时,要比平常讲授多一课时,但是同学们收获更多,从查资料、做分享、讲故事、做书面报告,做总结,由课内延伸课外再到课内,对于安徒生童话可以说进行了研究性的学习。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展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而且最终落实到了笔记本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说,如果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这样上,不拘泥于课文,能上网冲浪,我们走进了更广阔的文学时间,品味到了语文老师提及的“亲近大师,亲近经典”的那份惬意。写评论,我们多角度思考感悟故事的精妙,也许我们的文字是幼稚的,观点是肤浅的,但能体验到思考的快乐。

如果时间允许,我愿常上常新。

《狼》教学设计

包三十五中王诗慧

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二)教材分析

《狼》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小说,是一篇精讲课文。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出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是《狼三则》中的第二则。文章短小精悍,先叙事后说理,叙事曲折生动,说理明白浅易。本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能力是“勾画重要语句或段落”“学做摘录”“学会概括文章中心思”。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于文言篇目接触不是很多,因此,文言文学习应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同时积累文言文实词及句式。结合所带班级的具体学情,我设计了如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听读、自由读和齐读三个环节的朗读训练,理解课文的基本含义,梳理故事情节。

2.通过重点实词讲解,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句式,深入理解课文。

3.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的方式,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把握狼与屠户的形象,探究本文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通过重点实词讲解,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梳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课外主动去阅读《聊斋志异》里一些较浅显的小故事。

2.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的方式,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把握狼与屠户的形象,探究本文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1.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的方式,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把握狼与屠户的形象,探究本文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趣诱思

蒲松龄曾经在《聊斋志异》中讲过三则狼的故事。第一则:有个屠夫卖完肉回家,天色已晚,忽然一只狼冲过来,直盯着担子里的肉,它跟在屠夫后面走了几里路。屠夫害怕,用刀吓它,它就稍微退一步;等屠夫朝前走,它又跟上。屠夫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暂且将肉挂在树上,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拿。于是将肉钩好,踮起脚将肉挂在树上,再把空担给狼看,狼才停住不跟了。屠夫天亮来取肉时,远远看到树上悬着一个大东西,大惊,迟疑地走近一看,原来是死狼。抬头仔细看,就见狼口咬住肉,但钩子钩住了它的腭部,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一样。那时狼皮价钱贵,值十几两银子,屠夫因此发了笔小财。

就像爬到书上去捉鱼一样,狼本来像吃肉,却遭遇了祸患,实在是可笑啊!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第二则故事中狼的表现与结局呢?一起将语文书翻到课文《狼》。

二、朗读课文,梳理情节

《狼》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小说,首先请各位同学通过以下三个阶段的朗读课文,来了解故事,走进《狼》。

(一)朗读训练

1.听读(听教师示范朗读,正字音,划分节奏。)

2.自由诵读(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读顺,读出情景,读出感情。)

3.齐读(全班齐读课文。)

(二)情节梳理

1.请同学们从屠户的角度梳理故事情节,要求:用原文回答,并用一个词来概括。

___狼—___狼—___狼—___狼

明确:(途中两狼,缀行甚远)遇狼——(屠惧,投以骨)惧狼——(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御狼——(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杀狼。

三、积累实词,通译全文

(一)自主翻译课文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同桌一起口译全文,并标注积累重点实词及句式。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2.请一列同学,以句子为单位翻译课文。不准确的地方教师纠正。

3.出示参考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4.在准确地翻译课文之后,我们有必要对刚才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考察。请各位同学把课本合上,共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qj/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