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书评 >> 正文 >> 正文

骨干教师示范课展示狼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2/11/30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懂课文大意。

2、在朗读和讲述中,梳理课文情节,理解本文主旨。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在朗读和讲述中,梳理课文情节,理解本文主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喜欢看童话故事吗?大家一定在童话里认识过一位农夫,他在大冬天里遇到一条即将要冻死的蛇,结果怎么样呢?这位农夫好心没有好报,真是可怜,人们常把,“毒蛇猛兽”并称,今天我们将走近《聊斋志异》这部名著,去认识一位屠户,他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两条穷凶极恶的狼,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板书课题:狼)

二、介绍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1、蒲松龄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现山东省淄博市人。著有《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

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三、读一读

1、一读,读准字音。(圈画出不认识的字)

学生大声朗读后,指名读。教师出示灯片。

2、二读,读准节奏。

指名读重点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三读,读懂文意。

大声朗读,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四、说一说

1、屠户与狼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这是一只怎样的狼?(黠)

2、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简述故事。

五、译一译

1、小组合作:4个小组分别朗读1—4段,并对着书下注释理解翻译。

2、小组交流展示。(分组回答老师的问题,要用原词原句证明你这样回答是正确的。)

第一组:

(1)屠户当天的生意好吗?

(2)那两条狼是远远地跟着屠户吗?我们可以用哪两个字概括这部分的内容。(遇狼)

第二组:

(1)这两条狼团啊团结啊?屠户怕不怕他们?

(2)如果第一段用“遇狼”来概括的话,这一段可以用个什么词概括?(惧狼)

(3)比较朗读“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和“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体会屠户心急如焚的紧张心理。)

第三组:

(1)指名朗读。

(2)听老师翻译,注意听出4处错误。

(“敌”“顾”“薪”“耽”)屠户很困窘,害怕前后都遇到敌人。四面都有麦场,麦场主堆了很多杂物在里边,覆盖成了小山丘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它的下边,卸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再向前了,它们和屠户面对面地坐着。

(3)这部分可以用哪两个字概括?(御狼)

第四组:

(1)听读第4段,观察书上插图。找一找,你从插图中看到了什么?插图上哪些内容又与文中不符?(必须用原文中的词句回答)

(同:“犬坐于前”、“薪”、“苫蔽成丘”……异:“目似瞑”、“意暇甚”“劈”………)

(2)猜一猜:还有一只狼在干什么?他们的下场是怎样的?

(“径去”、“断其股”、“毙之”)

六、想一想:屠户为什么没有重蹈农夫的覆辙呢?

现在老师想起了开头提到的那个故事。屠户没有重蹈农夫的覆辙。农夫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是农夫自己造成的。因为农夫认敌为友,引狼入室。)

屠户一开始就能意识到狼是自己的敌人,在这点上他比农夫高明多了。但是,在遇狼的过程中,他有没有和农夫一样糊涂的时候?

(有!就是他投骨给狼的时候。)

(师板书:画骨)

大家想象一下屠户在投骨时,他在想什么?

(狼啊狼啊,我们打个商量吧,我把我所有的肉骨头都给你,你吃饱了就乖乖回家吧!)(师板书:妥协)

大家再想象:如果狼有思想。它们在啃骨时又会想些什么呢?

(屠户虽然一时糊涂,但幸运的是现实的残酷让他迅速清醒过来。为了不使自己成为狼的最后一块骨头。他当机立断,放弃了对狼的幻想,而拿起了——刀!)

小结:同学们,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至国家,小至个人,都难免会有遇到“狼”的时候。生死关头,是低头妥协,还是高高举刀,往往会成为决定命运的关键!承受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不就是当初清政府为向英帝国主义乞求妥协而付出的沉重而惨痛的代价吗?可是,英产国主义这条狼没有就此满足,相反,却引来了法、意、德、日一群“恶狼”。在我们生活中,不是也有许多人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投之以骨”的事例吗?有这样的例子吗?(比如校园暴力)结果怎么样?——我们的软弱妥协只能助长邪恶者的贪婪凶恶,导致“两狼之并驱如故”的结局。我们的正确态度只能够是:拿起手中的刀,这时候,老师所指的刀还是不是屠户手中的刀?它象征着什么精神?(师板书:正义、斗争)

除了敢于斗争,屠户之所以取得胜利还因为什么原因?屠户为什么“奔倚其下”?(占据有利地形。)如果屠户不“暴起”,后果将会怎样?(主动权就会被狼抓在手里。)这启示我们斗争的时候还要抓住有利时机。假如屠户不“转视积薪”后,后果将怎样?(会被另一条狼偷袭。)这提示我们斗争的时候还要如何?(故事中的屠户不仅敢于斗争,而且最可贵的是能够在斗争中运用“智慧”,善于斗争。)(师板书:“智慧”)

面对邪恶势力,只要我们应用智慧勇敢斗争,坏人必将和“狼”一样“顷刻两毙”。在正义和智慧面前,一切邪恶永远都只能是跳梁小丑。让我们再一次为屠户的胜利喝彩,再一次嘲笑那两只贪婪狡猾的狼。让我们动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得还不够好,来,我们去掉“矣、哉、耳”,比较一下有这些词和没有这些词语句子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生对比读:“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亦黠,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止增笑。”)

(加上“矣、哉、耳”嘲讽的语气浓得多。加上“矣、哉、耳”,我似乎就看到了作者正对屠户的胜利拍手叫好,对狼的自以为聪明拍手喝彩,不过喝的是倒彩。这段文字,我们读出了作者对狼的态度是什么?笑狼!)(师板书:笑)

让我们用正气,用勇敢,用智慧去涤荡世界上的一切邪恶。让我们的世界没有了豺狼虎豹,没有了毒蛇猛兽,真正变成幸福美好的人间。

七、积累探究

1、你能说出与狼有关的成语吗?在中国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

2、课外阅读推荐:

(1)《狼(三则)》的另外2则

(2)课后阅读:《狼子野心》

(3)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119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