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叫春》有两个故事,前面一个故事很简单,就像药引子,让我感兴趣的是那个饼的作用,可说起来这些女人也不是鬼呀!第二个故事是画皮。让人感觉可怕的不是鬼,可怕的是人。中国的文化里面喜欢女人是祸水的调调,无论是“烽火戏诸侯”还是“冲冠一怒为红颜”,都会说是女人惹得祸,现在男人有了小三,也会批判小三是勾引别人的狐狸精,却不说根子在男人身上。在道家养生文化中,会强调保精固本节欲,据说吕纯阳(吕洞宾)写过一首诗:二八佳人体似酥,腰悬利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画皮无疑就是这种论调的翻版,让男人看破女色。女鬼大可一下把书生吃掉,厮守了这么长时间,要不是书生看到画皮真相,真看不出女鬼坏在哪?!
片子很精致,导演具有地道的中国式审美情怀,很多场景颇具画意。女主角演得尤其好,妖气洇洇,媚入骨髓,不过也还是真正的女性,因为她记仇那么久。她的种种不满,种种得意,大怒小恚,都是女性自自然然的情怀。论起来也算懂得人情世故,不累及无辜。就是一个会些妖法的女人。男主角也演出了轻薄书生的模样,该张狂时张狂,该懦弱时懦弱,也是我们身边的普通张三和寻常李四。惊悚的场面设计和后来的鬼片比较可能不够有力,但是对心脏有好处,而且也满切合观众心理,和我小时候听同伴讲鬼故事时的心态很像,悚然一惊,骨头发紧,然而也就过去,很快便松弛下来,因为导演实在是个风趣的人。
画皮改编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自然对女子,鬼狐皆抱有同情、欣赏的意思。因此,女鬼把书生的心挖走,是书生妻子吐了一口痰,变成了心,救活书生,真是对书生好色害人害己的讽刺。演女鬼的胡锦,以《大军阀》扬名,媚眼波动,在《风花雪月》里演的泼辣的老板娘也让人印象深刻,难怪能红成一代艳星。《聊斋》“画皮”的再现,多加了前世变牛的那段。后半段基本应验了电视剧“聊斋”主题曲中唱到的那句“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花氏复仇,是前世孽缘所致,但也是建立在王生好色的基础上,连卖夜宵的掌柜都看不下去,在背后说王生自己才更像鬼。花氏身份暴露,王生一下子摇身一变成了受害者,他这才是真正的衣冠禽兽、道貌岸然,自作孽,不可活,有什么值得同情的?亏得老道士和他的贤妻为了他付出那么大的辛苦和努力,叫我说,为了这种人,真是不值得!反观花氏,只是为了报千年之仇,目的明确,且在此过程中也不曾真正伤害任何无辜的人,不正体现了“牛鬼蛇神比正人君子更可爱”吗?
没有花哨的镜头,没有过分的情色,故事讲述娓娓道来,洋溢着古色的味道。导演通过电影,来铺开一副聊斋画卷,述说着善恶有报,因果轮回。没错,这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李翰祥电影,艳而不色,诱而不黄。胡锦的举手投足间,媚态丛生,在李翰祥导演的镜头下,香艳风情,呼之欲出,恰似一幅旖旎美卷,品一杯沉香醇酒,静下心来,细细回味,方晓个中醇滋味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12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