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清君
常清君导读:
浩如烟海、源远流长、种类繁多的中华古代典籍中,包括但不限于文人笔记、游记、杂记、传记、散文、戏剧、传奇、话本(含拟话本)、小说、诗词、曲艺(含评书、弹词、鼓词)、笑话等等,记载描写了数不胜数的各种奇特怪异惊险的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属于民间神话传说,有的则是作者自己的见闻或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汇编,有的属于现代科学已经揭示原理、原由,但在当时还无法解释的现象、情景;而有的则属于曾经的确实际发生过,但至今依然无法完全彻底解释清楚的诡异现象或奇特存在。
这些故事或惊世骇俗,或怪异独特,或感天动地,或悬疑重重,或奇思妙想,或跌宕起伏,为世人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奇异世界,常清君将其称为“异世界”。
“异世界”系列
话说清代康熙十七年,有个叫王俊升的书生,在家里开设教馆,教授学童。
一天傍晚,他刚刚点上灯,穿着鞋躺在床上休息。忽然看到有个只有三寸多高的小人儿,从门外面走进来,在地上稍稍转了一圈儿,就又走了出去。没过多长时间,这个小人儿扛着两张小板凳又进来了,他把凳子摆放在屋子中间,凳子好像是小孩子们平时用高梁秸芯做成的小玩具一样。
又过了一会儿,又有两个小人儿抬进来一口四寸来长的棺材,将其停放在凳子上。还没等安置稳当,就见一个女子带着几个丫环走了进来,其身材都和前面进来的小人儿一样矮小。那女子身穿丧服,腰间系着麻绳,头上裹着白布,用衣袖掩着嘴,“嘤嘤”地哭着,那声音听起来就好像是大苍蝇在叫。
这位名叫王俊升的书生在一旁偷看多时,不禁感觉毛骨悚然,浑身冷得像结了严霜似的。于是他忍不住大声呼叫,并急忙起身要跑,却由于过度害怕跌倒在床下,全身不住颤抖,想爬也爬不起来。
教馆里的其他人听见喊声,全都跑了过来。而屋子里先前出现的那些小人儿,以及棺材、凳子等什么的,却已经消失不见了。
常清君点评:
这则古代奇异故事出自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其中故事开头提到的康熙十七年,具体是指年,而蒲松龄出生于年,于年去世,年的时候他38岁,蒲松龄大约从22岁就开始撰写相关志怪故事,到他40岁的时候,也就是康熙十八年,即年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顾名思义,也就是在聊斋记录的奇异故事。“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在书斋中,蒲松龄专门开设了一家茶棚,来喝茶的人可以讲述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也就是说,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正是蒲松龄搜集素材进行写作期间,而且也提到了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位叫王俊升的学馆教书先生。
既然有具体的发生年代时间,以及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那这则故事情节完全都是杜撰的可能性不大,大概率是有一定原型的。如果是曾经发生过的事件,那其中描述的奇异小人又如何解释呢?
常清君试着从现代最新科技理论来大胆猜测分析一番,其中这位王姓书生所看到的奇异情景,存在以下可能性:
1、他看到的其实是平行世界的投影,就如同海市蜃楼一样,这个投影要么不成比例,也就是说因为某种原因,在投影时缩小了原影像尺寸,要么那个平行世界里的人物本来就只有那么大,如同小人国一般。
常清君为什么认为是平行世界的投影,而不是两个平行世界的偶然重合呢?因为如果是后者,那么就会如实体一般存在,也就是说不仅看得见,而且摸得着,也无法说消失就立刻消失,除非那个重合点消失了。
2、只是这位书生产生的幻觉。因为当时的情景一是在晚上,二是书生躺在床上,三是还是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古代夜晚没有电灯,只有昏暗的油灯相伴,说不定这位书生前些天或者当天才阅读一些描述古代志怪故事的书籍,或者昨晚做了类似的恶梦,这些相关条件碰到一起,可能就容易产生幻觉。
3、那个房间在多年之前曾经发生出现过那一慕情境,而留下了相关物理影像,这种影像在多年之后,因为某些不明的机缘巧合,又再次出现在了同一房间里,而且还是以不成比例的方式出现的。
当然,这都是常清君个人观点,一家之言,还请各位读者网友就此提出你们的分析判断和看法观点,大家一起探讨。
常清君云:
夜晚现奇景,小小人儿好怪异。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14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