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是读完了,但这不是一个结束,这是一个开始。”
这套上下册的《聊斋志异》在我的书柜里躺多少年了?记不太清了,但是肯定超过十年了。名著嘛,总是喜欢买的。但是读或不读,那就是另外话了。那时候特别喜欢买明清小说,好像认为四书五经的太艰涩,小说会好读一点。但是事实跟理想的差距总是那么残忍的赤裸裸的呈现着。
那时候每逢长风公园旁的华师大有书展,我就翻过苏州河去淘书。乘机拖着在那里读书的闺蜜蹭它家的食堂,食堂里的阿姨和小哥哥都特别可爱。我在华师大买过那么多本明清小说,《儿女英雄传》《连城璧》《品花宝鉴》《好逑传》《海上花传奇》《飞龙全传》《绿野仙踪》《万花楼演绎》等。
实际上这些年只读了《绿野仙踪》和《连城璧》。《儿女英雄传》有翻开读过,但是读不下去。先是看简介:一个男主配两个女主,她们一文一武的,男主太幸福;后来开始读正文:一个女孩子裹着小脚还能武艺高强,轻轻松松举大鼎大缸的。画面太美不敢看,实在是被这不可思议的人设给劝退了。《绿野仙踪》太黄了,作者一直在开车。有人说思想纯洁的人自然看到纯洁的境界,思想龌蹉的人就会看到龌蹉的情节。于是我只得承认我思想不纯洁,亏得我看的时候已经结婚了,不然我一定会觉得自己污的会嫁不出去。《连城璧》非常棒,我怀疑我看过两遍,因为有些内容我有印象。但也有可能之前只看了一部分。这个《连城璧》就和《聊斋志异》里写普通人传闻的有点类同,生活中一些离奇的故事,不可思议的巧合,聪明的脑瓜子等等。经查,李渔要比蒲松龄大29岁,《连城璧》的成书要早于《聊斋志异》。看来是蒲松龄学习了李渔。
然而我的聊斋并不是在华师大买的,是在福州路的古籍书店。在福州路,这条上海人的文化街上,我也买过好多好多的书,我爸爸也买过好多的书。这本大著《聊斋志异》,我竟然一点儿都没有读过,反正是一点儿印象没有的。和它有同样遭遇的还有《儒林外史》《阅微草堂笔记》等。听着都特别有名,买的时候很快乐,想读的时候就很痛苦。
这套《聊斋志异》是绣像本,里面没有任何的注释和译文。可能那时候觉得文言读起来艰涩难懂吧!可奇怪的是,这些年并没有进修过古文,怎么现在就能看懂了呢?当然也会有部分字词不明白,但是不影响整体读懂故事。难道是因为身体里流的血是源自古老中华之根的?哈哈哈!
当时没有读它,也有可能是有其它更好读的书,就把它先搁置了。其实闲置一本书也不需要什么借口的。买来没有读过的书还有好多呢!并不是只有这几本明清名著的。
买书应该算是一种购物。而阅读算是一种单独分类的活动吧?我喜欢阅读跟我喜欢购物是两码事。豆瓣上有一个“山倒组”,顾名思义“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买书的快感是瞬间的,而想从阅读中获得满足感却比较花时间。买书分挑选、下单、等快递、收快递、拆包裹、晒单六段式快感。而阅读,再快餐的书籍,总得花个几个小时才能读完。有些书要几天,有些书要几个月,再些大部头,可能要费个好几年慢慢啃。所以有很多人更热衷于买书。
那天是谁说的,有时候就是坐在桌子前,并不真的去看哪一本书,就这本摸摸,那本看看,翻一翻书页,闻一闻书香,一下午就过去了。这种满足感并不亚于守财奴数金币。拥有它是比较容易满足的一件事,它的成本是金钱。而书籍在消费上确实是属于既高大上又便宜的一类。花钱在书上会比花钱在买衣服和吃饭上让我们感觉自己更有腔调。又何况我们常常会觉得买了它就像已经看过它一样?当然觉得只是觉得,真的要读完它,是要花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的。这两样比金钱更奢侈。
我为什么有这么多感慨?是因为今年我终于把它《聊斋志异》读完了。从今年七月一号开始,到十二月十二号结束,总共打卡一百六十二天。我一天也没拉过,有两天是忘记打卡了,读是真的读了的。一开始的时候早上读。那时候孩子还没上学,早上轻松,读完书再起床也来得及。九月份孩子上学了,每天都要早起做准备,于是改到晚上读。改变的是时段,没变的是每天三篇。
我常常想群主立恒是怎么想到选聊斋来共读的?又是怎么想出每天三篇的?这个想法太妙了!此处应该有掌声。共读的规则非常简单,每天三篇,选一篇最爱的。我喜欢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是群主,如果没有这次共读,真的,这辈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去翻开这两个大厚本子。也许就算读了,也不会读完吧?因为这里的故事是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从哪里停下都可以。而读完了,读完它们的愉悦感、满足感、成就感,绝对不是买书可以媲美的。想到这里,就忍不住为自己鼓掌了,真了不起啊!竟然做到了。掌声同样送给一起走到终点的队友们:立恒white,UNCLe亮,香林,海天蓝,小明(排名按最后一天的打卡顺序)。这才发现小明没有坚持到最后一天?Why?是版本不一样吗?你已经提前完本了吗?
(借用群主做的贺卡。)
《聊斋志异》是读完了,但这不是一个结束,这是一个开始。这是一次愉快的开始,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开始。那些还没有被翻牌子的老宝宝们,那些今年刚刚入柜的一百多位新人们,都等着,姐姐会一本一本宠幸你们的。
最后提一下,因为坚持共读,还收到了奖品《约翰?克里斯托弗》。在此感谢三位金主:立恒、小王子、小明。因为这次活动,这套书的意义已经不同,它是有生命的了,我会更珍惜它。
年12月14日晚。
注:李渔(-约),蒲松龄(-)(聊斋左右开始写,初次总结手稿,左右成书)。
------------------------------------------------------------------
白蜗牛喜欢ta,打ta,哦不对,是打赏ta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7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