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科举放榜图
隋唐开始科举取士,士子趋之若鹜,久而久之形成根深蒂固的科考情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考中者固然一步登天,落榜者则继续攻读,决不会轻易舍弃这条唯一的仕进之路。但是屡试不中也会使人恼羞成怒,有雄才猛志者往往铤而走险,老子不做你的官,老子自己打天下,像黄巢、洪秀全等,酝酿出一场旷日持久的暴力运动,几乎掀翻一个王朝。蒲松龄虽然到了七十一岁才按例补为岁贡生,可是他的心里始终是觉得窝囊,只能把胸中磊块化为鬼魅世界,成就了一部震古烁今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可惜的是在他内心深处,这完全不如考取功名更能让他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蒲松龄在七十四岁的时候,他的儿子蒲筠请著名画师朱湘鳞为他画了一幅写真像。画中的蒲松龄正襟危坐,表情僵硬,这绝非是他的真性情,可是很奇怪,蒲松龄对这副画作却格外欣赏,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感谢画家,“生平绝技能写照,三毛颊上如有神。对灯取影真逼似,不问知是谁何人”。为什么蒲松龄对这副身着俗装,面带俗颜的肖像如此认可?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所能揣测的是,由于一生的科举梦破灭带来的伤心从未减轻,反而与日俱增,蒲松龄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开心颜了。
说来真是奇怪,蒲松龄十九岁时应县府道考试是第一名,算是中了秀才,可是此后三十二年,无数次进出考场都是毫不沾边了,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确实是太过令人费解。他本人热心功名是毋庸置疑的,人也是绝顶聪明,可每次都是名落孙山,垂头丧气而归,痛心疾首之状会让人想起范进未中举时的模样。
(图)蒲松龄(年6月5日-年2月25日),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清代文学家。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广读经史,学识渊博。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不过范进终于中举,虽然为此发疯,但蒲松龄欲做范进而不能。也许从他朋友孙蕙写给他的信中看出一点端倪,“兄台绝顶聪明,稍一敛才攻苦,自是第一流人物。”可见关键还是并未“攻苦”,这也许是一个很有趣的心理学问题。有些聪明人对某件事就是低能,而且八股文的套路也就那么一回事,本来也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智力不及者有时反而得心应手,可是他做就是不行。也许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件事是他下意识里所抵触的,所以虽然他热心无比,但是还是做不好;既然是聪明人做不好,在外人眼里就是没有经过“攻苦”了。
幸亏蒲松龄的夫人不是俗流,在某种程度上见识远远高过丈夫。正是由于夫人的苦苦相劝,蒲松龄才彻底断念,从此不再步入考场。夫人了解丈夫的才华,“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亦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
正是这句话打动了蒲松龄,这一年他五十一岁,醒悟为时未晚,但内心的耿耿不能释然又有谁能知晓呢?而且又怎能不窝火呢?
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确实能左右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蒲松龄的思想被囚禁在科举的牢笼里,一生不得摆脱,所以也就终生郁郁。虽然他写出了旷世奇作,而且得到前辈同辈的极力赞扬,可是他自己的感觉还是“途穷只觉风波险,亲劳惟忧富贵迟。”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科考中第。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归宿也经常涂抹上一层富贵荣华的色彩,不能猎取功名始终是他人生最大的憾事。对自己的一生他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不能正确评估他作品的价值从而达到自我肯定,一个人的人生悲剧莫过于此。对此我们只能遗憾人生太短,如果人的寿命能达到二三百年,蒲松龄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居然成了世界级的大作家,而那些和他同时代的状元们甚至连名字也没人记得了。
原标题:关于蒲松龄
*作者:田欣,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
版权声明:合作联系
田欣tvb版《聊斋》挺好看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7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