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影响 >> 正文 >> 正文

读聊斋志异还在看白话文这是一件让人遗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4/1/22
白癜风是什么导致的 https://m.39.net/pf/a_4793246.html

喜欢读《聊斋志异》原著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原著让我们离作者的距离更近一些,更能体会作者的深意一些。比如在《聊斋志异》中,开篇《考城隍》如果仅仅读翻译加工后的文章,很有可能只是将其当作一个志怪故事来看,而蒲松龄想要表达的东西,可能在翻译中多多少少被遗失。

1、《聊斋志异》这类隐喻类作品,读原著比读翻译让人收获大

《聊斋志异》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志怪故事很有趣,故事背后的人心更有趣。但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就像看电影,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看《聊斋志异》我们也能看出一千个蒲松龄,和一千种人心。

如果我们没有读原著,而仅仅只是在翻译的基础上理解《聊斋志异》,那么,我们阅读的,可能就不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而是翻译者眼中的《聊斋志异》了。

记得读《中国哲学简史》的时候看到过冯友兰老先生一句十分经典的话,原话不大记得了,大致是这样说的:读书就和吃饭一样,阅读翻译解读后的书,而不去读原著,就如同咀嚼人家嚼过的米饭一样,米香全无。所以,从原著入手,往往才能细细品味其悠扬的“饭香”。

因此,我更喜欢读《聊斋志异》的原著,在原著的基础上思考,继而再收罗别人的翻译和思考,以丰富自己的想法,如此做,往往收获更多。

2、《聊斋志异》中《考城隍》这类故事,如果看翻译,则容易被当成志怪故事,继而不得真意

《聊斋志异》里面有许多奇妙的志怪故事,比如开篇的《考城隍》。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寒窗苦读的书生,参加科举考试多年,没能金榜题名,但是却被地府的“神”看上,迷迷糊糊被带去考了“城隍爷”,关键是一考还“考上”了。

看上去,这个故事十分奇妙,甚至有些个荒诞不经。但是细细思量,这《考城隍》可不是就是蒲松龄的自白吗?以阳间科举数次不中而一举考上城隍爷之书生奇妙经历,我们不难看出,科举不中的原因大抵不在书生水平不够,而是这阳间的金榜比阴间的城隍爷要难考,故事中,蒲松龄的讽刺意味,就若隐若现了。

而故事的结局,一句“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火夜自明”也表现了蒲松龄面对“黑暗”科举的豁然心态,不然蒲松龄自己也不会在科举一事上屡败屡战了。

说了这么多,如果我们直接从白话翻译来看《考城隍》这个故事,首先,我们可能把它当成志怪故事;其次,我们会被别人总结出的内涵“牵着走”,继而对故事的内核没有自己的体会,难以设身处地领悟故事中作者的感情。对于爱读书、爱好书的人来说,这当是一大憾事。

3、总结:原著让我们离作者更近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和思考问题的模式,对待同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不同性格特色的人的解答不一样,读书也是一样,尤其是在阅读《聊斋志异》这类隐喻的书籍时。对于《聊斋志异》这类书,读者进行解读的时候,往往表现出自己的思维习惯,如果没有读过原著,而直接去读解说,往往容易被解说者的思维带着走,继而被动丧失“自己思考”以及“与作者对话”的机会,这当是一大憾事。所以,还是建议各位,有条件的话,读书尽量读原著,因为原著让我们离作者更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130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