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影响 >> 正文 >> 正文

漓江40年桂系演义与漓江出版社的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1/3/11
北京冻疮防治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82594.html
建社40周年纪念佳作选登

《桂系演义》与漓江出版社的难忘岁月

CELEBRATION

文:黄继树黄继树

广西桂林市文联原主席、广西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与陈肖人商议改书名年8月,我从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修改《第一个总统》书稿回到桂林。时任漓江出版社副总编辑陈肖人找到我,说有两个广西题材任我选,一个是太平天国,另一个是新桂系,他认为我能“拿下”这两个题材中的一个。当然,和“太平天国”相比,我更喜欢“新桂系”这个题材,遂决定选它。第二天,肖人便拿着约稿合同来,要我签。我见约稿合同上赫然写着《桂系军阀演义约稿合同》,很明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桂系这个题材,首先是个历史定位问题,而桂系的核心人物,是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后期还有黄旭初,而李宗仁自始至终是这个集团的首脑人物,放在文艺作品中,他是第一号人物。只要李宗仁的历史地位站住了,“桂系”这部书就站得住了。我首先要肖人回答的问题是:“李宗仁是军阀吗?”李宗仁出生在广西临桂县的一个普通农家,从小跟着母亲下地干农活。有一次在地里拔黄豆(桂北农村叫扯豆子),母亲问他和哥哥李宗唐:你们兄弟俩长大了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李宗唐说要做个杀猪佬,村里做杀猪佬的人常年有猪杀,有吃有喝,日子过得痛快。李宗仁则说,他要当个养鸭汉子,因为鸭生蛋,蛋变鸭,长年累月,养鸭生蛋,孵蛋变鸭,周而复始,只要肯出力吃苦,日子也是很好过的。母亲也很赞同两个儿子将来的人生定位。李宗仁晚年向唐德刚口述回忆录时特地提到这件事:“母亲只勉励我们勤耕苦读,做个诚实忠厚、自食其力的人,绝无心要我们为将为相。”他又说:“可见我们自幼就只希望将来做个诚朴的农夫,胼手胝足,以求温饱。”我想,如果孙中山先生开创的中华民国能够长治久安,没有天下大乱以及群雄割据如汉末三分那样的局面,李宗仁终其一生,恐怕就是个安分守己的诚朴农夫而已,无论“军阀”还是“战犯”,这两顶帽子都戴不到他头上去的。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选择了李宗仁,而不是李宗仁选择了那个时代!我把李宗仁的历史定位归纳为三点:第一,李宗仁超越了狭隘的地域观念,以国家的统一为重。这主要表现在统一广西,实现两广统一,为实现孙中山以两广为革命基地,打倒分裂割据的军阀势力,实现国家统一的遗愿打下基础,也为国共合作,出兵北伐,拉开了大革命的序幕。第二,超越自私的派系观念,以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为重。这主要表现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民族危亡时刻,他与蒋介石捐弃前嫌,与中国共产党联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麾下多为被人称为“杂牌军”的各路部队,李宗仁在指挥这些“杂牌”部队抗战中,再次表现他超越自私的派系观念,与各部将领同仇敌忾,表现出高昂的爱国主义情怀,以“杂牌军”打败了日本的王牌军,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抗日民族英雄。第三,超越党派意识形态斗争的观念,以国家的最终统一和强大为重。年12月,在国共内战中失败的李宗仁,远走海外,寓居美国,这时候,他已是年近60的老人了,完全可以像和他一样失败后逃往异国他乡的国民党高层人物,或隐姓埋名或著书立说,在海外默默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但是,虽然失败去国,李宗仁那爱国的良知,却并未泯灭。他开始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过去,由于此晚年海外反思,李宗仁最后毅然回归祖国大陆。我认为这三个超越使李宗仁成为一位当之无愧的爱国主义者。我也非常赞同历史学家唐德刚对李宗仁的评价:“李宗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数的政治领袖和英雄人物。”“他于青壮年时期,便能雄踞八桂,军而不阀。”(《李宗仁回忆录·序·附录》)。我非常赞同唐德刚的看法:李宗仁“军而不阀”。我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肖人,认为在历史文学创作中,切忌人物脸谱化,历史格式化。实事求是地把李宗仁头上的“军阀”帽子摘掉,并非历史翻案之作,更不是通过这种手段以博取读者猎奇的眼球,只不过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而已。肖人不愧是一位具有高瞻远瞩的出版家,他完全赞同我的看法,我签下这份约稿合同的时间是年8月26日。待到全部上、中、下三册书稿完成,肖人审阅了全部书稿之后,果然果断地将书稿定名为《桂系演义》。与聂震宁风雪北京研讨会年1月8日,北京。风雪弥漫,寒气逼人,气温降至零下10度。时任漓江出版社副总编聂震宁领着我,顶着凛冽的北风,一路小跑。他腋下夹着一卷写着“桂系演义研讨会”的横幅,我们的目的地是中国文联大楼会议厅。这次,漓江出版社决定把《桂系演义》送到北京去讨论,把一部作品交给一群与作者无私交也无利害关系的评论家去讨论。正如老聂说的,大体也就像是赤裸着身躯交由医生去检查、去挑剔,对于作品的制造者——作者和出版者,无疑都是一种冒险。北京的评论家一向是比较挑剔的,又何况时令正值严冬,他们能否如约莅会,还很成问题。作为这次讨论会的筹办人老聂和我这位被讨论的人,都不免心怀忐忑。因此会前老聂和我对出席会议的人数都不敢高估,我们想,只要有七成被邀者莅会,便可视为成功。不料,使我们喜出望外的是,我和老聂刚把“桂系演义研讨会”的横幅在中国文联大楼会议厅的正中墙上挂好,上午九时许,二十四位受邀者竟然全部到达会场。他们当中有《文艺报》副主编吴泰昌,《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缪俊杰,《文学评论》副主编张炯,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顾骧、雷达,《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高洪波,《当代》副主编何启治,《博览群书》主编韩嗣仪,百花文艺出版社副编审邢凤藻,知名文学评论家何镇邦、蔡葵、曾镇南、滕云、林为进、朱晖、何志云、剑青、石一宁等,《南方文坛》副主编甘棠惠,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文艺报》等各家记者。中国文联会议室已座无虚席,老聂的开场白自然是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了。讨论会上,与会者首先一致称道的是《桂系演义》的认识价值。曾镇南说,在我们的历史小说中,把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军阀集团整体地写出来的,除了这部作品找不出第二部了。他说这部作品为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现代历史的新的侧面,从这个侧面来写中国革命史的进程,很有意味。雷达认为,《桂系演义》具有独特的政治文化价值。桂系、直系、奉系等这些派系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社会政治结构现象,这些派系甚至可以长期存在,发挥很独特的作用。能把这个政治文化现象作为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它来概括历史,这个眼光非常好。何镇邦说,这本书对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进行的透视是很深刻的,扫描的面是很宽阔的,读它能使人开阔眼界,增加历史知识。缪俊杰认为,作者的视角没有仅仅局限在桂系上,而是把桂系的兴亡放到整个中华民国的历史过程中来写。它对近代史的概括、认识和评价,比作者的前作《第一个总统》要更为深刻和广阔。吴泰昌说,我没去过广西,读了《桂系演义》,首先是增强了想去一趟广西的欲望。除了想看一看秀丽的桂林山水,还想沿着桂系发迹、打仗的路线跑一趟。桂系与蒋介石不一样,很多历史小说、回忆录写的都是蒋介石,其实读者对桂系是很想了解的,因为大家都关心中国的现代史,而这几个人物是很有关联的,《桂系演义》在这方面拿了头功。何启治认为,《桂系演义》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史诗的追求,这个题材可以说是史诗级的题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命运、作品内容或故事情节所体现的社会内涵,比较有力地概括了一个时代。大家对这部作品的人物性格描写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几个主要人物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以及蒋介石等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滕云说,作品在这方面达到的深度很不简单。因为这样的历史题材,人物容易平面化,容易有个模式。这部小说可贵的就是没有平面地写人,而是人的各个侧面,特别是人物心态都注意到了。作者并没有经历过那个历史阶段的生活,依仗着一些文献资料、传说和某种乡土气息的浸染,形成了对历史人物深层心态的把握,这很不容易。中国的传统历史演义作品,是用事件来展开情节,以事件为主线,因此人物塑造相对来讲就差一些。《桂系演义》注意到了人,就是抓住了文学的最根本的东西了,抓住了文学和历史的最根本的区别,把握住了历史文学的根本特性。《桂系演义》的通俗性,即可读性,也为评论家们所极力推许。曾镇南说,由于工作关系,经常读那些所谓“探索小说”,现在读到这部《桂系演义》,感到一种阅读的愉快,读起来非常让人入迷,通俗性应该说是中国比较伟大的小说的一个根本属性,比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等。一部伟大的作品应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应该有很多人读它。《桂系演义》的作者把对历史的认识、对人性的思索,都放在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故事演进当中、人物冲突当中去写,在通俗性当中显露出一种深度。与会者在对《桂系演义》这部作品的结构、形式、语言诸方面做了分析探讨后,接着又对《桂系演义》在当代历史文学创作中的位置进行了探讨。雷达认为,把《桂系演义》这部作品放在《李自成》《星星草》等小说的行列里,也毫不逊色。何镇邦认为,和《桂系演义》这部作品相比,《金瓯缺》显得太假,《李自成》显得水分多,《星星草》和《少年天子》虽然在塑造典型方面笔力集中,现代感更强,但可读性和通俗性又比不上《桂系演义》。

滕云认为,《桂系演义》这部作品开拓了当代小说的一个领域,是一部表现民国史、中国现代史派系斗争中一个具有很完整的派系形态的军政集团,带有专属性质的小说,这可能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就是近代史、现代史、民国史还可以有许多领域让我们的小说家驰骋、开拓。

《桂系演义》

顾骧认为,《桂系演义》至少提出了两点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一是如何对待历史材料。作者对史料的把握显得游刃有余,融会贯通,而不是简单地把材料拼凑起来。作者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不仅写出了历史表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对历史进行审美的观照,而且力求表现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二是作品的形式。这部作品的成功,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的章回形式。《桂系演义》对如何把传统的手法和外来的东西相结合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大家也指出了《桂系演义》的一些不足之处。滕云认为,《桂系演义》的人物关系、时代以及作者的一些写法,很容易令人想起《三国演义》,但在内涵上,它和《三国演义》还是有相当的距离。刘、关、张也罢,诸葛亮、曹操也罢,都带着中国人的历史积淀,意识深层的东西太多。而《桂系演义》的每个事件、人物言行、人物关系的变化,令人想到历史、人以及人的文化心态和很多心理积淀的东西,相对来说还是少了一些,琢磨头少了一些,大家挖掘不尽的东西少了一些。雷达认为,《桂系演义》好像完全是真人真事,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写一点真人假事,因为这是小说,不是史传。这部作品真人假事不足,也就是虚构不足。何启治也认为,作品硬件战争强而软件(人物生活、心灵、感情)不足,几个主要历史人物的一面多,而普通人的一面少了点。合理的想象、推测再加强一些,这样人物的形象就会更丰满。……一天的讨论,紧凑而热烈。老聂最后的总结虽然喜形之色溢于言表,但仍十分中肯,他说,至此,我们已经有理由为《桂系演义》所得到的肯定而欣慰。那么,再听取评论家们的一些批评,看看他们指出的不能掩瑜之瑕,我们也就有了足够的承受力。与版权部共同维权查盗版年夏,我忽然接到几位素不相识的大学生读者的来信,他们反映在图书市场上有人抄袭盗印《桂系演义》,并寄来了盗印的样书。我一看,这些书除了书名不同,作者不同以外,书中的文字内容与《桂系演义》完全相同,相同到连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一致。恰在此时,我在桂林市文联的一位同事,也拿来几本书向我推荐,他说:“黄老师,这几本书写得和《桂系演义》一模一样,你应该好好看看!”我接过一看,这不就是那几位大学生给我寄的几本盗版书吗,这事该怎么办?这时候全国人大正大力推动保护知识产权法案,一些律师便找上门来,主动要求为我维权打官司,有的甚至提出连代理费也不要我出。但此事涉及作者与出版者的权益,我得找漓江出版社商量。那时候,聂震宁还在漓江出版社,他说社里有版权部,此事应由版权部进行维权。我当即与老聂签订了委托书,全权委托漓江社代理维权,维权所得收益按5:5分成。那时漓江社的版权部好像只有魏志明一人,他很能干。经过调查,共查出全国有4家出版社盗版抄袭《桂系演义》。经过多次交涉,有关出版社和抄袭者,都受到了经济处罚。漓江出版社和我得到了应有的经济赔偿。事情本该到此结束了,可是有一天,小魏忽然告诉我,说有一位《桂系演义》的抄袭者,受到了处罚,除被全部追缴抄袭所得稿酬外,还需向原作者当面道歉承认错误,因此他不远千里跑到桂林来向原出版者和原作者道歉并承认错误。我说我很恶心这个人,不想见他,你就问他一句:为什么要抄袭《桂系演义》这样大部头的书,难道不怕被发现后承担后果吗?后来小魏告诉我,抄袭者说,他到香港出差,发现书店有《桂系演义》卖,便买回一套。一看,从书的内容和文字看,认为是港台作家写的。那时候,中国大陆还没有加入国际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便有些钻空子的人,搞抄袭和盗印港台作家的作品,而躲过侵权的惩罚。此公便走了这个非法途径。只是他万万没想到,这次竟抄袭了大陆作家的作品,而受到了应有的处罚。看来他的鉴别能力还是差了点,也是利令智昏所致。这个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却引起漓江社和我的疑惑——《桂系演义》怎么到了香港的?不久,我接到一个台湾桂系老兵的电话,他用欣喜的声音祝贺我:“黄先生,您的《桂系演义》在台北重庆南道中正书局上市了!”他告诉我,中正书局是家很大的书店。我知道海外的桂系老兵们,很喜欢《桂系演义》,早在年的时候,一位台湾桂系老兵,在回广西探亲的时候,一次就购买了五十套《桂系演义》回台湾,在年台北广西同乡会春节团拜会时,分发给部分广西乡亲,受到热烈欢迎。此后,便有回广西探亲的海外老兵,购买《桂系演义》回去,至此,我知道有漓江版的《桂系演义》流至海外。当时,台湾东吴大学校长章孝慈来桂林为其母章亚若扫墓(桂林人认为章孝严、章孝慈兄弟是蒋经国与章亚若所生),提出想要一套《桂系演义》,当时的桂林市市长袁凤兰女士,把《桂系演义》送到章孝慈手里时,章孝慈已在桂林机场候机厅了。后来听袁市长说,章孝慈回去看了《桂系演义》,托人反馈回来他的读后感,大致是《桂系演义》里蒋介石形象的描写,他认为还算是正面的,他是可以接受的。到底《桂系演义》是怎么流传至海外的,后来陈肖人告诉我,个中内幕颇为复杂。后来通过海外的广西同乡会和桂系老兵、桂系后人的支持,我还是得到了部分经济补偿,那不过是聊胜于无罢了!然而,漓江出版社为作者积极维权的精神,至今使我难忘。

广西八桂书香网

倡导全民阅读共建文化广西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7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