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见情节之精妙”
——初探古典短篇文言小说开端的设置
群文阅读教学课堂实录及评点
背景:四川省成都市年度群文阅读赛课总决赛,获一等奖。
班级:成都双流棠湖外国语学校初一(20)班
执教:朱莉
点评:徐杰
一、整体连读,初步感知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四篇文言文,《咏雪》《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这两则故事出自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文士编撰的《世说新语》,这部作品诞生于古典文言小说的雏形期,是“志人小说”中的代表作。考考大家,这里的“志”什么意思?生1:立志。师:还有其他答案吗?生2:志向。师:我们学过的《咏雪》里面是不是写人?所以这个“志”可以理解为“写”“记录”的意思,你可以批注在你的单子上。再看后两篇文章都出自《聊斋志异》,它是古典文言小说发展到清代鼎盛时期的作品,郭沫若评价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两部小说一前一后,代表了我们古典短篇文言小说的两座高峰。以前大家学文言小说是一篇一篇地学,现在四篇要一起,应该用什么方法?生(纷纷):先朗诵、还要联系起来比较。师:是的,四篇放在一起我们要来联读、比较。比起你们现在读的小说,它们从篇幅上最直观的特点是什么?生(纷纷):都是文言文,而且语言简洁,篇幅短小。屏显:纵观六朝以来至明清的文言短篇小说的语言,凡其成功之作,一般都具有如下特色:简练、准确、生动……——陈丙煕《论古代文言小说的语言特色》师:难怪陈炳熙先生提到的第一个词就是“简练”,“简练”这个词很有意思,它代表着简约而不简单,简中藏丰。昨天,我们已经进行了微课学习,感到了古典短篇文言小说在“一字显形象方面”的丰厚,也感受到了“一语留主旨之余韵”方面的韵味。那今天我们就要进入一个新的角度了,叫做什么?大家一起读一读。屏显:初探古典文言短篇小说开端的设置——一句见情节之精妙生(齐):“一句见情节之精妙”。(评点:这节课,从组群的情况来看,并非高大和宏阔,更不是“海量阅读”,教者只选取了四则篇幅短小的文言小说,但我要说,这个选择是极具匠心的。组文篇幅短小,易于当堂阅读,缩小阅读周期;阅读量适度控制,为思考和分享留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四则短文,跨越千年,各具情态而又共性鲜明,学习主题的指向集中而明确“一句见情节之精妙”……可谓小而精,小而丰,这正是小群文教学组群的基本原则。)师:(板书课题)那如果我要你从这一句抓两个关键词,抓哪两个?大家说。生:情节,精妙。师: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情节。屏显:情节:特指叙事性文艺作品中人物(包括人格化的动物或其他事物)的生活和矛盾斗争的演变过程。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聚焦开端,异中求同屏显: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明彭将军宏,征寇入蜀。至深山中,有大禅院,云已百年无僧。询之土人,则曰:“寺中有妖,入者辄死。”(生齐读)师: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狼》这一课当中,它的开端不只勾画到“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有没有同学帮我解释一下?生:因为没有两狼的追踪,这个故事就不会开始。师:所以人被狼跟踪,这才是故事的开端。很好。请坐。刚刚同学已经读了《狼》这篇小说的开端,你从开端中获得哪些方面的信息呢?生:有一个人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买完了,两只狼紧紧地跟着他。师:你说得很具体了,跟着他,他是谁?生:屠户。师:还有两只狼。这都叫情节中的什么?故事中的什么?生:人物,主人公。师:很好,他知道了人物。你看开端,除了人物,还往往交代了什么?生:事件的开头,起因。师:很好。还有没有了解到的信息?你来说说。生:还交代了时间。还有《咏雪》中说的“内集”,《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中的“一室”,然后《大蝎》里面说的是“深山”,这都是表明了地点。师:我们做一个小结:开端虽然短,但它交代的要素很完整。时间、人物、地点、故事的背景、起因等等。(板书:一句交代要素)那我就说这个开端很精妙,你们服不服气?(有的学生摇头)师(笑):有些同学说不服气。老师,平时我写作文,比如:我今天来到了教室准备上公开课,我带好了纸和笔,遇到了朱老师。这样的开头,我们未必觉得其精妙。我们还要继续往后面看一看。怎么看呢?屏显:“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叶圣陶这四篇文言小说的开端看似都是比较平静的叙述,但能带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关键字词最能给你这种感觉?叶圣陶先生已经告诉了我们一种方法“是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这四句开端,它们看起来都是很平静地叙述,调动一下你们的生活体验,这些开端能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我想采访一下同学,你最想读下去的是哪一个?生:我最想读最后一个《大蝎》的故事。师:为什么?生:这里说寺庙里面有妖呢,这个妖到底是什么,让我很想知道。师:一种想要探寻的感觉。哪个字,最能给你这种感觉?生:有妖。师(笑):“妖”字平添了这座古寺的恐怖感。还有哪个同学来说一说?生:我觉得想读《狼》,因为开端写两只狼追着走了很远,我想知道屠户后面到底怎样了。师:它给你什么感觉?生:神秘。师(笑):这个同学很勇敢啊,在这种情境下,假如你就是那个屠户,你被两只狼追,你仅仅就觉得神秘吗?生(笑):我还会害怕。师:那哪个字最能给你这种感觉?生;缀,这里是“紧紧地跟着”的意思。师:好。试一试,想象你就是屠户,把这种害怕的感觉大家读出来。(生朗读)。师:我觉得你还比较淡定,还没有完全走进去,有没有同学已经走进去,来试一试?生(绘声绘色地朗读)(众生鼓掌)师(鼓掌):我都有点起鸡皮疙瘩啦。很好,这就叫用声音传达情感。生:我对第二篇《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的开头很感兴趣。因为那个“忽”字,忽然发了火,让我想知道后面到底怎样了。师:那“忽发火”给你什么感觉?生:突然起了大火了。师:假如你在里面,会有什么感觉?生:害怕、惊慌。师:惊慌,很好。那你试一下,用惊慌的感觉来读一读?(生读)师:他一下子把哪个字强调了?生(纷纷):“忽”,用了重音来读。师:朱老师还要教你一招,好不好。大家听我来读。(教师朗读,前面半句平缓,后面半句急促)有没有同学评价一下我的朗读?好,你来说。生:老师刚刚的朗读,着重地突出了火的急和快。生:老师朗读到这里时一下子把节奏读得很快,感觉火来得很快、很猛。师:很好,节奏的迅速。批注一下,很好,这就是用声音来传达节奏。不过好像大家普遍对《咏雪》的开端句没什么感觉啊?有人有体会吗?来,你说说。生:从第一句的“寒雪日”“讲论文义”我就很想知道谢太傅到底在讲论什么呢?师:好奇。但你读到这句话有什么感觉?生:感觉到了……(沉默思考)很温馨。师:温馨,哪个字给你这种感觉?生:“内集”,就是说这家人在搞家庭聚会。师:刚刚我们读到了“忽”字有节奏的急促,那这种温馨感,应该读得怎样?生:缓慢。师:你带着大家读一读。(生领读,众生跟着读)师:我也有点感觉了,感觉朱老师也是太傅,与小辈们在讲论文义,有了幸福和温馨的感受。很好,短短的开端句中,就营造了温馨的感觉。师:不过,我想让大家挑战一下作者,我们挑一句。就挑《狼》开端的这一句,我现在想请你用白话文表述一下,把你们刚刚说到的紧张的、惊恐的感觉表述出来,有没有同学现场给我们来一段。可以先和同桌演练一下。(生同桌之间交流)生: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中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途中遇到了两只狼,就跟着走了很远。师(笑):我听了你的故事,但是我不害怕,因为你在直译,原文的味道没有表达出来。我刚才说,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其实可以适当地加一点内容。旁边有位同学要帮你,好吧,让他帮一下你。生:一个屠户,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走在阴森森的野外里,他担子了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白花花的骨头。途中遇到两只狼,它们呲着獠牙,紧紧地跟着他走了很远。(众生鼓掌)师(笑):他哪些细节表达得很好?生(纷纷):阴森森的郊外,白花花的骨头,然后狼还对着他呲牙。师:但是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我感觉他描述中的两狼是迎面而来,你看文中的屠户遇到的两只狼是不是迎面而来的呢?文中的哪一处表述跟我们描述出来的句子有点矛盾?生:“缀行甚远”,“缀”,说明狼是从后面跟过来的。师:有没有同学,对他的表达进行一点修改,让内容更符合原文的意思?生:走着,走着,他仿佛听见后面传来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屠户觉得没对劲儿,猛地回头一看,两只狼正对着他呲着牙齿。(师生热烈鼓掌)师:大家写得那么好,不过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用现代汉语来表述这种阴森、恐怖、紧张的感觉,大概要用一百来个字。可是我们蒲松龄却仅仅用了20个字就表现了这种感觉,而且当中的“晚”“缀”“甚远”等两三个关键词就能营造出这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古典文言小说开端的精妙之一,也正是它营造的氛围。(板书:营造氛围)(评点:文本梳理,是小群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小群文教学中处理好“群”与“文”和谐关系的重要路径。这里的“文”,既指四个独立的文言小故事,也指四个小故事集合起来所承载的文本内涵。在我们有些老师的群文教学中,常常可见有“群”无“文”的现象,而朱老师在这个课堂环节中,既有“群”的意识和体现,也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8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