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影响 >> 正文 >> 正文

换心换身还是更换人格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1/5/25
白癜风专家崔永玲 http://pf.39.net/bdfyy/bdfhl/181230/6755272.html

换心?换身?还是更换人格?

来源:香港01

作者:IngramTam

导言:

换心虽然变成了安置自我实现预言的掩眼法,但它的真伪无碍我们分析。此三篇近代故事,取材离不开时人对不可能之事的想像和憧憬。

当心脏出现毛病时,现代医学为病人提供的其中一个解决方法,就是移植手术。专科医生从屍身上摘取较为健康且配型成功的新心,取代原本病人较衰弱/不健康的旧心(原位移植),又或在较罕见之情况下,保留旧心以辅助新心运行(异位移植)。今人所谓「换心」,大多就是指前者——原位心脏移植手术。而随着科技发展,苦候屍心的病人亦可在轮候期间,暂借人工心脏续命两至三年,这种临时性的安排,也被部份人理解为「换心」。

现在来简单回顾一下百年心脏移植医学史的前半,当中大事,定要提及年ChristiaanBarnard进行的史上第一宗人体移植心脏成功案例。他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是归功於前人和同侪指引。老师WaltonLillhi及同期ShumwayNorman对Christaan的重要性不需多言,Walton亦开发了心脏手术技术如交叉循环法(Cross-circulation),而Shumway则引入免疫抑制剂,他们令心脏手术更为可行,病人的术後存活率更高。

另一方面,文献亦有提及先驱AlxisCarrl在-年间曾为动物进行心脏异位移植,并在间研发令器官在体外能存活更长时间之器具;另一边厢年苏俄医生VladimirDmikhov成功将自己研发之人工心脏移植至狗只上;此五人与他们医学团队的卓越事蹟,为继後之心脏移植技术奠定了基础。

古人对心脏功用的理解

那在现代医学之先,我们又是如何理解换心一事?首先谈谈心脏。在中医学角度上,心除主身之血脉(注[iv]),令血液在身体各处运行外,亦主理人的精神及心理活动,例如感知、记忆、思考以至情感表达等,所以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而心与其他四脏之强弱,亦与人之性情大有关系。

其他文明亦有相似理解,例如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与前人见解不同,认为心主宰人的情感和行动,而脑则负责冷却心房。伊索寓言中,则有〈无心之鹿〉的故事,讲述狐狸两次游说鹿接近患病的狮子,终致鹿为狮子捕杀,狐狸则趁机将鹿心偷走并吃掉。当狮子问及屍身何以缺心,狐狸则解释,如此愚蠢接近狮子巢穴的动物,又岂会有心。此则寓言指出心为思考和智力活动之所在,有心才会变聪明而逃过一劫。

又例如按照Hard之神学观,心在圣经中被理解为人进行道德、情感与思考活动之处所。古埃及人则认为灵魂寄附於心,心为思想,意识以至情绪之主宰。人之为善为恶,与心最为相关,所以有秤心之举。往生者由Anubis领至冥府Osiris座前,在众神列席及Thoth之记录下,进行此庄严神圣之仪式。除在众神面前发誓自己未有犯过错外,他们亦要将心交予Anubis秤量,若心较象徵正义之羽毛为轻,则被允许「继续」前往芦苇田(极乐世界),反之,则心被弃於地并为Ammut所噬,灵魂亦不复存在。

古代换心的记载

在如此观念下,不少古人都向往一颗像比干般七窍玲珑的好心,又或者设法让自己的心变好。除了从自身出发,修心养性外,借助外力——换心也成了一种想像中的选择。而要令不可能之事成真,就只能靠能人异士或鬼神相助。法师如陈寨,见病者「疾入心」,将之劈开两半後徒手置换。上古则有神医俞跗,能「割皮解肌,诀脉结筋」,而战国时扁鹊的外术手术能力则更进一步,列子.汤问记载:

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於谋而寡於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於虑而伤於专。若换汝之心,则均於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胷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於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

姑勿论事情真伪,简言而之,扁鹊认为,其中一位病人思虑太多而欠决断力,而另一位则思虑不周处事过於武断,若能将二人之心置换,则可取长补短,「均於善矣」。透过换心,两人成功改变性格,甚至置换了记忆,所以各自回对方的家庭。

借助鬼神之力之记载则有虞初新志.换心记及大家耳熟能详的聊斋志异.陆判一文,现节录如下:

「此君心也。作文不快,知君之毛窍塞耳。适在冥间,於千万心中,拣得佳者一枚,为君易之,留此以补阙数。」乃起,掩扉去。天明解视,则创缝已合,有线而赤者存焉。自是文思大进,过眼不忘。

朱尔旦受陆判相助换心,虽未可高中状元,但能在乡试、科试中抡元,想必令一众追求功名的学子羡慕不已,所以无不争相结交。现在来看一下朱的变化,换心增进了思考、创作及记忆能力,但对个人记忆则无甚影响。究竟「文思大进」是否与性格相关?这点值得商权。相反,从文字中可见朱年少时胆敢抬判官像入室,而成名後则三次因违反考试规则而落选,作者除反映陆判之预言准确外,亦似乎暗示朱的性格没有改变,依然是如此直率,「姿意妄为」,亦可能因此,奇人才有奇遇。

在遥远的彼方,中世纪的欧洲亦不乏换心的记载,而当中所蕴含的意味更加丰富。将心交予对方保管,是爱与忠诚的表达,既能伴随对方,亦能让对方感受自己最真摰的情感,所以在ChrétindTroys的故事中,骑士Yvain远行前,将心留给自己心仪的女士;而另一则故事则透过怪梦,梦中女主角被巨鹰挖心并以鹰心填补,但她毫不感到痛楚,预示她在现实中与人相恋。

另一方面,这种凡夫俗子的爱意表达方式亦被投射到人与神的亲密关系中。最着名例子有圣加大利纳(注[xvii]),当她在某次祷告念到圣咏集51:12:「天主,求你给我再造一颗纯洁的心,求你使我心重获坚固的精神。」的时候,基督现身并取走了她的心。她将事情告知神父却被取笑,但她一再坚持。数日後,基督再次回到她身旁,并为她置上一颗艳红色,闪耀着光芒的新心。此後,她觉得自已整个人都转变了,新心为她带来如四五岁孩童般的贞洁和谦卑,她亦更爱她的邻人,甚至乐於为他们奉献生命。透过换心,神性与人性紧密结合。

而与换心较为接近,是部份西方神话及故事中食心之说,除了代表爱情凄美的结局,吃他人心脏能令自身更勇敢,以至有其他能力之提昇,与国人「以形补形」论有相通之处。JacobGrimm所修辑之日耳曼神话中,则有提及日耳曼人有「垂死者之心传至生者,能令生者勇气倍僧」一说并援引DasEcknlid作讲解,但究竟如何「传心」,是换心、食心、以至两心并存,则无从稽考。我们唯一可以下的结论,就是部份古人认为心脏与性格有关,而换心是其中一种改变的方法。

近代换心的记载

此点亦见於近代的西方童话中,绿野仙踪中铁皮人在寻找心脏,心是情感的根源,所以没有心的他认为自己不能再去爱人。而虽然在旅途中得到巫师协助,他最後却被安置了一颗由丝绒及锯末造成之仿心。在後续的故事中,他的朋友Woot指出仿心只能令铁皮人变得温柔和仁慈,却未能使他再去爱人。

另一则美国短篇科幻小说则讲述主角TomWilson性格向来软弱,无论在公司还是在家中都受到身边人的凌辱。在继承一笔丰厚遗产後,他为免遭他人压搾财富,於是寻求医生好友Wntworth意见,看看能否「更换甚麽(器官)」以令他变坚强。Wntworth则建议他与一年轻人换心,并在手术成功後安排主角和自己去一趟旅行,让主角能享受人生。回来後,主角性格剧变,在公司出言回敬侮辱他的同事并大打出手,又向过往不懂赏识他的上司发泄怒火;回到家中,则重振夫纲,令妻子另眼相看,再次爱上主角。故事在一片幸福美满下迎来终结,主角收到一张好友退回用作支付诊金的支票,背後则有文字解释主角其实未有换心,但同样可以活得坚强,一切只是心理作用云云。

另一位作家的科幻小说中,主角JamsBard是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他被Wntworth告知命不久矣,担心在余下时间未能完成发明。有见及此,他与徒弟制造了机械心脏,并由Wntworth为其装上以延续生命。有一晚,主角想起医生理论「情感只是脑内的一种想法,脑部将神经脉冲传至心脏以令其加速,身体肌肉才有反应」并欲测试。他想像着对清洁工的爱,并按下机器心脏的加速键,各种身体反应即随即涌现。而因为按键被卡着,他霎时失去了控制,像变成另一个人般,狂热地透过语言和行为展示他的爱意。

在其中一则故事中,换心虽然变成了安置自我实现预言的掩眼法,但它的真伪无碍我们分析。此三篇近代故事,取材离不开时人对不可能之事的想像和憧憬。我们可以推断出,在此医学较昌明的年代,普罗大众虽然已一再被现代医学告知是脑主宰「心理活动」,但仍矛盾地以为心与性格相关,而换心可带来变化。

现代倡明的医学科技,换心手术已经不是什麽奇谈。(资料图片)

现代换心的记载

时至今日,换心已不再是甚麽奇谈,年间美国就进行了宗心脏移植手术。医疗技术发展和新药物的研发,令手术风险和术後器官排斥的机会降低,换心者的生命得以延长。令人诧异的是,在经过数十年实证医学的发展後,换心能改变性格的论述,依然未有消失,甚至有卷土再来的迹象。

换心作为现代医学文明的一部份,随着普及化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成为了电影、小说、电视剧的常见题材,电影21Grams透过换心串连三位主角,讲述生存与死亡的意义及人生的无力感;Gods则展示一个在保守主义笼罩国家的外科医生,如何坚持信念排除万难,为病人施行心脏移植手术,电影藉此探讨了人性、道德和医学伦理。

它甚至变成了一种梗(Cliché),透过反差带出与现实只差一线的荒谬,而荒谬引起观众兴趣:电影主角往往被安置了一个与自己背景截然不同(如性别、种族、社会阶层、职业等)、他所厌恶或敌对的捐赠者的心脏。外国电影HartCondition中粗鄙白人干探接受了高尚黑人律师的心脏後见到律师的鬼魂,在破解律师谋杀案的过程中生命开始转变;又例如港产片《还我情心》中干探的心被移植至职业杀手,《惊心破》则反其道,杀手心脏被植入神探体内,从此主角习性出现变化,性格转变,捐赠者的记忆涌现。

Gods这套波兰电影亦同时正面描绘一般市民对换心的迷思,所以家属会担心器官是来自何人,忧虑捐赠者的不良性格传至受赠者身上。而主角作为医者,又应怎样理解这种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