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新婚,嘉盟百年。
合卺杯深,琴瑟和鸣。
终取山河,誓为欢悦。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但从古至今,结婚,都是人生头等大事。
在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中,
婚嫁礼仪是不容忽视的文化载体。
中国古代,传统婚俗总是隆重而热烈。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后,
一项项充满象征意义的婚仪,
是承诺,亦是满满的诚意。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贫穷富贵,
人们从不吝啬对婚姻的美好期望。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二叔与明兰大婚的一集中,明兰一袭绿色婚服,凤冠加身,繁复的礼节,浩大的阵势,这场盛大的婚礼格外引人注目。婚,昏!黄昏而非昏头也。
《仪礼·士昏礼》记载,婚礼的原意是“昏礼下达”,在古人眼里,黄昏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是吉时,在这时候下达礼品,寓意好。
最早人们举行婚礼,迎亲的人都要穿黑色衣服,车马也用黑色,因为端庄的玄色礼服,也就是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来说,象征着天地、最神圣的色彩。
《诗经》里写,“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后加“女”作“婚”。
而在“如兄如弟”般亲密的“宴尔新婚”背后,却是一个悲凉的故事。《诗经》中讲“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这原本讲的是:一个小姐姐被男人抛弃后,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男人娶了新媳妇儿。于是唱到:“当年我嫁给你啊,你一穷二白,我堂堂黄花大闺女,没有嫌弃你,依然跟你在一起,回想起那时候的我们,也有过山盟海誓,也曾经相爱过。日子虽然清苦,但我们都有一颗不甘做咸鱼的心,后来经过我们夫妻的共同努力,小日子稍微变得好了一点。哪知道你这个渣男,竟然变心了,要娶其他女人,这也罢了,还对我拳打脚踢,把我赶出家门,我只能在家门口看着你喜迎新娘,两人好得跟兄弟俩似的。”后来,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讹误,因为宴与燕同音,就变成了“燕尔新婚”,也由此逐渐变成了带有褒义色彩的祝福词。
三书六礼,一世一双人。
那么,我们常常在影视剧中古人嫁娶时听到“三书六礼”这个词,前不久热播的网剧《传闻中的陈芊芊》中,男主角韩烁有一句经典台词:“若你生在玄虎城,我必定八抬大轿娶你,三书六礼,鸿雁为信,一生、一世、一双人……”
那么到底什么是“三书六礼”呢?
三书,说的是在“六礼”过程中所用到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迎亲书。
六礼,则涵盖了求婚至完婚的主要过程,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男方向女方提亲。注意:虽然我国古代的确是男尊女卑,但是在婚姻关系的表现中,是男方求娶女方,无论双方地位关系如何,男方是请求人,女方是施与者。
问名,问清生辰八字、财产、容貌、健康等等,为占卜做准备。
纳吉,占卜男女双方合婚是否吉利,通过双方生辰八字阴阳,以确定婚姻吉凶,吉利了才能继续下面的程序;如果八字不合,那么这桩婚事就告吹了。
纳征,男方向女方送彩礼喽,后来也叫作“文定”,意思是说,婚事进行到这一步就基本上确定下来了。
请期,商定婚期具体的日子。
亲迎,举办正式的婚礼。
第一步纳采,后来称为“提亲”。“采”本有采择、选择的意思,是女方谦逊的说法。通常情况下,男方请媒人至女方家中提亲,得到女方首肯后,男方会派使者前去致辞,这时,就要拿活的大雁(双雁)作为礼物。如果女方同意议婚,便会收下大雁。这就是听起来很美的“鸿雁传信”。据说,用大雁的原因是因为大雁随季节迁移南北,顺应了阴阳往来;同时大雁若是失去配偶,终生将不再成双,视为忠贞的象征。
到后来,“纳采”与“问名”逐渐合并,越是富贵人家,纳采的礼物越多越贵重。
“先纳聘财而后婚成。”到纳征这个阶段,意味着男方的一切,包括彩礼均已被女方接受,双方有了财产关系,自此纳入法律的保护范围。《唐律疏议》等古代法律规定,从这时起,男女双方皆不可轻易悔婚,否则就要接受惩罚。
宋朝开始,上层社会还保留了六礼,但民间已简化了婚礼程序,基本上只保留了纳采、纳征、亲迎,而纳征被保留,便是因为这是法律的象征。
聘礼与嫁妆。
现在,我国有些地方过分强调彩礼,并将这一习惯说成古时的纳彩,这完全是一种曲解。
虽然在传统婚姻中,女方算是利益受损的一方,但纳彩绝不是花钱买新娘,在古代妾确实可以买卖,但妾的地位、待遇与正妻相比有着天差地别。
按照我国古代的传统,彩礼和嫁妆是相对的,且女方出的嫁妆也要比彩礼多很多。因此,在中国古代嫁女儿对普通人家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由于女儿通常不参与家庭财产的分配,所以嫁女时所出的陪嫁,某种意义上就是对现有家庭财产的一次分割,无论怎样的条件家庭,女孩出嫁时,必须带一定的钱财到夫家,而这些钱在法律上也是属于她个人的财产,如果将来要改嫁,也是可以带走的。
很多人对古代家庭的女主人都有误解,认为她们都是大字不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要么闲来无所事事要么只爱宅斗(各种妻妾嫡庶相争),这是非常片面的,且不说很多士大夫娶妻讲究各方面都要登对,妻子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便是寻常家庭,妻子往往也要理财管家,经营家产,很是繁忙。
《聊斋志异》中有一则故事写过一位名叫阿宝的女子。说阿宝生的非常美丽,书生孙子楚痴迷她的美色各种纠缠求娶,阿宝嫁过去之后,孙子楚只知读书不知生计,全靠阿宝借着自己丰厚的嫁妆打理周全,“女善居积,亦不以他事累生,居三年,家益富”,仅用了三年就让孙家越来越有钱。
所以,妻子掌握家中财政大权,丈夫专心仕途,这种情况在晚明、清初比较常见,是古代女子婚姻生活的另一种写照。
复杂的婚俗,幸福的婚礼。
至于婚礼当日,新郎新娘可不仅仅是穿好凤冠霞帔与乌纱绛袍,互道一句承诺便可,从新娘子上妆开始,便有各色婚俗要求紧随其后,而各个朝代、各个地区的礼仪也有所不同,较为复杂的婚俗大可以有几十个流程。
女家:迎装(妆)、铺房(女方派人前往男家布置卧房)、浴嫁、坐甑、抱嫁(舅舅陪送新娘上车轿之俗)、送嫁(女方亲人陪送新娘)等。
男家:催装(妆)、迎花冠等。
新娘入门时,跨鞍、牵彩(新娘抵达新郎迎接,傧相授予红绿彩锦,新郎新娘各执一头,称通心锦或合欢梁)、迎龙(花烛导迎)、揭席、升座、掠鬓、坐床(另有撒帐之仪,就是新郎新妇拜完堂坐床,亲友们围在周围向其撒钱、花果等祈求吉利,新人以衣裾盛撒帐之物,得果多,即得子多)、挑巾(挑盖头)等。
婚礼后还有前筵、后筵、转拜(女婿拜见岳父母)、拜灶,以及三朝回门等礼仪,十分繁琐。
婚礼无论古今,对善男信女而言,都是人生一桩大事。
繁复的礼仪,昭示着两姓之好就此缔结,也寄望这一对新人,对于未来婚姻生活要懂得珍惜,学会守护。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在我国古代婚姻中,虽然允许和离,但实际生活中,女方很难获得离婚的自由。
丈夫休妻的“七去”理由,是《周礼》中早就规定了的,到了汉代,进一步明确地写进了律法中:“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当然,也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婚姻关系中,女性主动离婚根本无从谈起(没有律法支持啊),只有在丈夫去世后,女性才可以自由再嫁。
在繁荣自信的盛唐时期,尤其是永徽之治到开元安史之乱前这段难得的黄金年代,女性的地位空前提高,也获得了相应的婚姻自由。
《唐律》规定,男女婚前可自由恋爱,甚至私订终身;而妇女婚后若对丈夫不满也可主动提出离婚,如发现有“义绝”者,必须强制离婚。
“义绝”指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殴杀罪和谋害罪,若一方犯了义绝,按律当强制离婚并处罚。尽管律法对夫妻双方“义绝”的判定依然有些不平等,但不得不说,离婚再嫁的这一点自由来得多么不易。
《唐律·户婚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也就是双方商量好和离,则不入罪。
大家都知道的“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句话,就出自唐代离婚文书样板《赵宗敏谨立休放妻书》。
“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说了这么多,我们不得不感叹,在古代,一对夫妇,能平静分手,互道祝福,实属难得。
到了宋朝,律法规定,女性可以主动离婚,且不需要经男方同意,不过可能要遭受牢狱之灾。
譬如说大词人李清照,再婚之后发现丈夫张汝舟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贪图自己的财产,并且家暴,李清照忍无可忍之下,一纸诉状请求官府判他二人离婚。官府同意了她的请求,但是按照当时的律法,她要被关押两年,当然,在一群好友的帮助下,她于9天之后就从牢中被放出,也顺利地摆脱了张汝舟。
此外,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历朝历代尤其明清以前,其实对寡妇再嫁并没有太多限制,反而鼓励居多,对于大众来说,也绝非人人赞美烈妇,高捧贞节牌坊的。
数千年来,封建礼教下男女婚配虽然受到种种限制,但依然挡不住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更是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传奇佳话。
莺莺与张生,白蛇与许仙,红拂女与虬髯客,柳毅与龙女,李娃与荥阳公子,沈复与陈芸……
他们的爱情故事,或荡气回肠,或悱恻缠绵,或平静恬淡,无论这一路坎坷尘寰,当千帆过尽,不过祈愿与良人携手,共度余生罢了。
“祈遂与君偕老愿,劝樽前且饮长生液。”
文章部分资料与图片/视频整理于网络,侵联删。
明德门小知识
年至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对明德门遗址进行了发掘。
现存各门道的两壁及路面大部分被烧成了黑红色的坚硬烧土,并有大量的木灰和炭块,专家们推断,明德门应与大明宫一样,毁于唐末朱温烧起的那把大火。
明德门遗址共有五个门道,平面呈长方形。部分门道可见青石门槛遗存,其中中间门道的门槛上雕刻的花纹中有一只浮雕的兽,可能是“狮子”,在侧面的花纹中有线雕的禽鸟。
在城门外南侧4.5米处发现了一尊唐代的石龟,在城门以南的东部也发现了房屋遗址,疑为唐代门仆值班的门房遗址。北侧还发现有水缸等。
于明德门前放石龟的用意还未明确,但根据与明德门出土石龟非常相似的,现藏于西安博物院的唐大中十一年石龟镇宅石来看,明德门石龟应有镇邪庇佑之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9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