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家乡优秀传统文化,记录家乡特色传统文化现状,8月9日上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探寻文化遗韵个人实践队前往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参观蒲松龄故居,感悟《聊斋志异》背后的文化魅力。
(实践队队员参观蒲松龄故居)
经过前期查阅有关家乡文化的基本资料,实践队决定前往蒲松龄纪念馆,探寻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蒲”文化。
蒲松龄故居是一座幽静古朴的典型北方农家小院。走进院落,门楣上悬挂的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跟随讲解员,实践队队员进入第一展室——生平展室,一座白玉石雕像、一幅蒲松龄生平简介壁画以及讲解员对蒲松龄先生家庭背景及人生经历的介绍,让实践队成员对蒲松龄先生坎坷又动荡的一生有了基本了解。
(《聊斋志异》相关研究资料)
第二展室是蒲松龄先生当年生活及《聊斋志异》完稿的地方——聊斋。郭沫若的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精确概括了先生《聊斋志异》一书。室内陈列着他74岁时的画像,上有两道其亲笔题跋,从中可以读出先生自嘲的风度和自谦的气概。南窗边存有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和砚台,虽然看上去简朴平凡,但蒲松龄却在这谱写出不平凡的篇章。随后实践队参观了第三展室——著作展室,其内陈列着蒲氏家谱,手迹,大量著述以及英、俄、日、法等译本。实践队成员了解到,蒲松龄先生一生著书丰厚,除了《聊斋志异》外还有诗、词、歌、赋、俚曲、杂著等二百万言。
(聊斋室内图)
通过本次实践,实践队成员了解到《聊斋志异》并不是先生一时兴起所著,而是因为蒲松龄所在明末清初时代,社会动荡,封建社会统治腐朽。蒲松龄个人的坎坷经历,加上他目睹的种种龌龊现象,自然激起他批判社会的冲动,遂以寄托手法写成了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此书问世后便风行一时。而以其代表作《聊斋志异》为主形成的“蒲”文化在今天仍然发挥着深远影响,在文学创作上使鬼怪灵异小说得到长足发展,在影视创作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此次实践,实践队成员感触颇多:蒲文化作为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有其独具“鬼怪”特色的文化魅力,在当今时代应该有更多被了解被传播的机会,青年人更应该大力弘扬并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不要让这些精粹沦为老一辈口中的“习俗”或“传说”。
(蒲松龄故居)
往期推荐:
外院实践
了解非遗文化,听听古城邯郸怎么说!
外院实践
寻访优秀校友,宣传推介母校
文字:张梓萌
图片:张梓萌傅雪原
编辑:张茜
责任编辑:李冰张茜邹晓驰
审核:杜文倩马天晨
给这支实践队点个在看和赞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10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