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池瑞辉
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上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亲子共读,是多么美妙的事。那么,读什么呢?
博士妈妈郑春霞给我们指引了一条路——读经典。她在《中国妈妈的国学课》《中国妈妈的文学课》两本书中给读者列了一份有价值的书单,里面分别有24篇适合亲子阅读的中外经典文章。这两本书最大的特色是适合“亲子共读”,你会发现,原来经典可以读得这么“津津有味”!
孩子来到这个世间,是一张纯洁的白纸,是一块温润的璞玉。父母总是无条件地想给孩子最好的一切,而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给孩子最好的喂养莫过于精神喂养。《诗经》、《论语》、唐诗、宋词……这些经典辗转千百年,亘古常新。郑春霞的高明之处在于,她能让博大精深的经典变得亲切可人。
本书采用亲子对话的形式,打开了一扇通往经典文学的门户,在这里,文学与生活是交融并存的。比如读《资治通鉴》时,书中母子是从“司马缸砸光,司马光砸缸”的趣读中展开的。为什么司马光七岁就很厉害呢,因为从小就喜听人讲史书,善读书让他处事不惊、临危不乱。孩子“快快”马上就联想到自己爱看的武侠小说,读书的触类旁通如同《天龙八部》里面的武林高手一样把全身的脉络关节都打通。然后,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六脉神剑,易经经,一通百通。讲“苏武牧羊的故事”时,妈妈先教儿子唱《苏武牧羊》,和着这悲凉的旋律再讲苏武“身在敌营心在汉”的英雄气概,这让有英雄情结的“快快”对历史欲罢不能。
妈妈对于阅读的喜悦之心,是会“传染”的。书中选用的都是适合孩子读的篇章,尽管只有一麟半爪,已足以令人心驰神往了,让人忍不住想再读一读原著。一个“苏武牧羊”的故事,让人还想再读一读“孙膑智胜庞涓”、“萧何月下追韩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等等等,好想马上手捧史书穿越到那个遥远而呼啸的年代。再比如读《论语》,文中选取了君子与小人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通过一番比较,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想当一个坦荡荡的君子。阅读经典,一起成长为我们精神血肉的,是中国思维、中国智慧、中国情怀、中国美德、中国气派,或曰中国灵魂。
《礼记·学记》当中,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法,叫“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他,而不是让他感觉好像你牵着他的鼻子走;鼓励他,而不是压制他;启发他,而不是把所有的道理全部讲完。郑春霞正在践行这种“和易以思”的教学法,引娃入胜,化“要我学”为“我要学”。她跟孩子的对话,没有给孩子一种“又来说教了,又要啰嗦了”的反感,是孩子自己还想继续聊,还在不停地思考。
有一个会聊天的妈妈,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在讲《封神演义》里面“哪吒问世”时,快快注意到哪吒在妈妈肚子里待了三年六个月,而平凡的自己不过是妈妈十月怀胎而生,快快感到好惊讶——“那他妈妈都好生四五个哪吒了”,这就为他理解哪吒的神奇埋下伏笔。“妈妈,你再说一个!”“还有呀,那快讲呀,妈妈。”“那他们俩到底谁厉害呀?”……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对阅读流露出“渴望”的儿子。“我喜欢说话给你听,你也愿意听我说话”,这是多么和谐的母子关系啊。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在妈妈的世界里,文学是美好的,到了唐是诗,到了宋是词,到了元代有散曲……妈妈一直在传递的是,古人是可爱的,也是活生生的,他们就生活在一册册经典古籍里,你可以做一个“有心人”,去一页页地翻开它,一点点地走近他们。住进文学里,就像住进了无边的美好之中。
经典,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均有共通之处,拥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我们引领孩子读经典,是让孩子品读真、善、美,给孩子纯真的世界、温柔的善意、美丽的心灵!比如,在《小王子》中遇到爱:世界上确实有成千上万朵玫瑰花,但只有他自己星球上的那一朵,他亲手浇灌的玫瑰花才是真正爱他的玫瑰花;在《窗边的小豆豆》中遇到理解,每个孩子在巴学园中都被尊重、被爱护,校长先生的确深深地知道孩子们喜欢的到底是什么。
作为“中国妈妈亲子共读系列”的又一部佳作,《中国妈妈的国学课》、《中国妈妈的文学课》延续了前几部著作亲切、灵动的风格,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兼具。每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粒种子,带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家长能做的是:呵护种子成长,和孩子一起品读这世界的美好。
抢先读
郑春霞
妈妈,请给我上一课
——序《中国妈妈的国学课》《中国妈妈的文学课》
从小,快快就很喜欢听我上课。无论是在几百人的讲座上,还是我给大学生、小学生们上的小课上。他都喜欢粘着我,跟着我,让我把他带上,他安安静静地坐在台下。当我抛出问题的时候,他会积极举手。我也会把他当成学生之一,也会喊他回答。我们假装不认识,但总是会心一笑。
哪怕就在家里吧,他也老让我给他上课。他拿过语文书,让我给他讲讲《岳阳楼记》。吼吼,这是下学期的课本,你们老师会给你上的呀。快快央求着我:“妈妈,请你给我上一课吧!”哈哈,我巴不得给他上一课呢。我跟他说,当我跟你这么大的时候,我可喜欢这些课文了,什么《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不吃饭我都要一篇篇把它们背下来。没有人逼着我背,是我自己喜欢背。我背着背着,就觉得自己住进了桃花源中,来到了小石潭边,细数着“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快快迷恋地看着我,“妈妈,醒醒,醒醒,快给我讲《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吧?那“薄暮冥冥,虎啸猿啼”,那“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知道为什么一霎儿“阴风怒号”,一霎儿“春和景明”;一霎儿“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一霎儿“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嗯,这个很简单,因为人总是会触景生情。看见不同的景物就会生出不同的心情。哦,那为什么作者又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这个也很简单,这是作者所向往的境界,也就是“古仁人之心”。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起伏波动,又为什么希望自己不要有这样的波动呢?我想想。嗯,因为作者和滕子京都是被贬的官,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迁客骚人”。他想激励自己不要因为个人荣辱而悲喜,依然要心忧天下。
好呀,那这一课就上到这里。可是只过了15分钟呀!是呀,我要给你讲的就到这里了。接着是你要去做的事情。你想想看,文学史上还有哪些“迁客骚人”,他们都留下了哪些文字表明自己被贬之后的心志呢?嗯,嗯,我想到柳宗元被贬,写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苏轼被贬,写下“也无风雨也无晴”……
好吧,你再去查查,写个三千字的《“迁客骚人”寻》,就算这一课学会了。
在他还小的时候,他会让我给他讲《论语》《孟子》《荀子》《庄子》《聊斋志异》《世说新语》,在更小的时候,他让我讲《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这真真难倒了我。给孩子讲这么高深的经典的国学名著,可怎么讲?不过,马上我就发现我们的古人也有很有趣、很可爱的一面。讲经论道也可以谈笑风生呀。比如《论语》中,孔夫子所赞同的也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轻松、欢快、美好的场景。而庄子就更不用提了,他一会儿说自己梦见了蝴蝶,蝴蝶也梦见了他;一会儿又跟朋友争辩,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水里的鱼很快乐呢?这简直是个大小孩、老小孩呀!还有,讲《封神演义》时,我们就一起唱动画片里小哪吒的歌:“扎两个冲天鬏,光着俩小脚丫,踩着俩风火轮乾坤圈手中拿。混天绫护着他,轩辕箭满弓拉。两眼是照妖镜,双腿是追风马,乾坤圈伴着他,上天下海本事大。三头六臂显威力,千征百战斗魔法……”我们故意唱得奶声奶气,但是小英雄的正义、勇敢、担当,照样令我们肃然起敬、崇拜无比。
所以,我才不要当一个笨妈妈、傻老师,要一本正经地给孩子硬塞、硬灌这些经典作品。更不用说,那些满纸满页都是童趣和感人细节的儿童文学作品了。比如《柳林风声》《夏洛的网》《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时代广场的蟋蟀》等。在我们讨论这些作品之前,快快都看过一遍两遍了。因为这些作品也是几乎所有小学规定的必读书目。看过了,就会有读后感,就可以评论作品了。这时候,我往往穿针引线,让他多说说他的想法和看法。顺便把他的口才、想象力、鉴赏力什么的都一股脑儿给锻炼出来了。阅读很重要,阅读之后的思考和创造更为重要。让孩子朗诵看过的诗歌、散文,让孩子写读后感、小书评,让孩子把原著小说的精彩片段改编成剧本,跟小伙伴一起演出来……只要你引导得好,孩子会玩得很嗨,创作得很兴奋,很有成就感。
当然,你要说儿童文学作品是一条清浅的小溪,我可不答应。童话故事水深着呢!《皇帝的新装》《丑小鸭》《海的女儿》哪一篇不是赤裸裸的现实,黑漆漆的人间?哪一篇不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去直面和思考的呢?这时候,我喜欢讲得深一点,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作为一个人,哪怕是个孩子,也要慢慢学会思考人生。要玩,要乐,也要思考。
就像之前被大家接受和喜欢的《中国妈妈的亲子课》《中国妈妈的唐诗课》一样,《中国妈妈的国学课》《中国妈妈的文学课》也是以母子对话的形式,为大家提供一个亲子阅读的版本。希望能够得到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厚爱。
感谢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们,感谢我亲爱的快快,感谢杭州酷暑里不绝于耳的蝉声,感谢此刻正在翻看这两本新书的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11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