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康熙二十一年,山东旱,自春徂夏,赤地无青草。六月十三日小雨,始有种粟者。十八日,大雨沾足,乃种豆。一日,石门庄有老叟,暮见二牛斗山上,谓村人曰:“大水将至矣!”遂携家播迁。村人共笑之。无何,雨暴注,彻夜不止;平地水深数尺,居庐尽没。一农人弃其两儿,与妻扶老母,奔避高阜。下视村中,已为泽国,并不复念及儿矣。水落归家,见一村尽成墟墓。入门视之,则一屋仅存,两儿并坐床头,嬉笑无恙。咸谓夫妻之孝报云。此六月二十二日事。
康熙二十四年,平阳地震,人民死者十之七八。城郭尽墟;仅存一屋,则孝子某家也。茫茫大劫中,惟孝嗣无恙,谁谓天公无皂白耶?
译文
康熙二十一年,山东大旱。自春至夏,光秃秃的地上不长青草。六月十三日下了一场小雨,才开始有种谷子的。到十八日,大雨充足,于是种豆。
有一天,石门庄有位老人,傍晚看见两头牛在山上相斗,就对村里的人说:“大水将要到了!”随即携带家人迁走了。村里的人都嘲笑他。不久,暴雨如注。彻夜不停,平地水深好几尺,房子全都淹没了。一个农人舍弃两个儿子不顾,先和妻子搀扶着老母亲,跑到一个高岗上躲避。再往下一看,整个村子一片汪洋,已成水国,也就无法顾及自己的两个儿子了。等到大水退落回到家里,见全村都成了废墟和坟墓。进自己家门一看,竟然还有一间屋留存下来,两个儿子并排坐在床头上,正玩耍嬉笑,安然无恙。人们都说这是他们夫妻二人行孝的好报。这是六月二十二日发生的事。
康熙二十四年,山西平阳大地震,死了的人数占十分之七八。整个城市内外都成了废墟,仅剩下的一间屋,原来是某孝子的家。茫茫大劫中,惟独孝子的后代安然无恙,谁说老天爷不分青红皂白呢?
山西平阳大地震介绍
地震日期:.5.18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戌时震中位置:山西临汾震级:(73/4)地震情况:平阳(治临汾)地震,临、襄、洪、浮四邑较重,临汾尤甚,浮山三邑,城廓房舍存无二三(一说倾倒公私廨舍房屋4万余间),居民死伤十有七八(一说压毙人余名),有阖门尽毙不留一人者。地裂涌水,哮哭惊声日夜不绝,民皆露处,黠暴乘间剽掠。
年地震
临汾:府城并东关城垣、楼堞、衙署、神佛、宙宇、民舍、仓库尽行倒塌,压死城乡人民人。有阖门尽毙不留一人者,城内东关压死尤多。烈火烧天,黑水涌地。(一说既而地中出火,烧死人畜树木房屋什物无算,随又水发,淹死人畜又无算)。大云禅寺金顶宝塔毁(历余年),尧庙(城南8里)倾塌,通利渠(城西北30里)倾,平水神祠(县西25里)震塌。
地震日期:.5.18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戌时震中位置:山西临汾震级:(73/4)地震情况:平阳(治临汾)地震,临、襄、洪、浮四邑较重,临汾尤甚,浮山三邑,城廓房舍存无二三(一说倾倒公私廨舍房屋4万余间),居民死伤十有七八(一说压毙人余名),有阖门尽毙不留一人者。地裂涌水,哮哭惊声日夜不绝,民皆露处,黠暴乘间剽掠。
发生时间
年5月18日
年地震年地震年地震年地震地图信息TA说参考资料
年地震
临汾:府城并东关城垣、楼堞、衙署、神佛、宙宇、民舍、仓库尽行倒塌,压死城乡人民人。有阖门尽毙不留一人者,城内东关压死尤多。烈火烧天,黑水涌地。(一说既而地中出火,烧死人畜树木房屋什物无算,随又水发,淹死人畜又无算)。大云禅寺金顶宝塔毁(历余年),尧庙(城南8里)倾塌,通利渠(城西北30里)倾,平水神祠(县西25里)震塌。
地震简介
●发震时刻
年5月18日20时左右(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戌时)
●震中位置
中国山西省临汾市东南3公里段店、李堡一带(36.0,N,.5·E)
●震级
7.5~8级
●震源深度
15公里
●地震遗迹
山西临汾铁佛寺塔
●地震史称
平阳地震或平阳-潞安大地震。
地震频发
山西省汾河流域的临汾盆地中年在洪洞附近曾发生过一次8级大地震,造成极其严重的灾难。年后的年几乎在原地又发生一次8级地震,由于上一次大地震时间久远,人们早巳淡忘,因而再次形成奇灾大难。有文字记载以来,我国共有17次8级大地震的记录,其中14次发生在大陆区内,称为板内(大陆板块内部的)地震,它们之间的距离在~公里之间,唯有临汾盆地内的和年的两次8级地震,震中的距离仅相距40公里,震源体基本是重合的,这在我国大陆地区是罕见的,类似的震例在世界各地也极其稀少,我们应深入研究,从中吸取教训。
地震经过
年5月18日傍晚8点前后(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日戌时),临汾盆地内发生8级大地震,史称“平阳地震”或称“平阳,潞安大地震”。地震时有声如雷,地动山摇,城倒屋塌,加之烈火烧天,黑水涌地,使平阳府治临汾城顿时浸没在滚滚烟尘之中。地震波及范围,北到山西右玉,南达湖北谷城,西至甘肃平凉,东抵山东滕县,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甘肃、江苏等省均受到震动,其中有个府州县记载了这次地震的破坏情况。
当时的平阳府治临汾城地处临汾盆地中心,人口稠密,经济文化发达,官署林立,民房栉比。据记载,地震时“有声如雷,城垣、衙署、庙宇、民居尽行倒塌,压死人民数万。各州县一时俱震,临汾、襄汾、洪洞、浮山尤甚。”“平阳(即临汾城)东关城楼庙宇不留‘间,压死人民无数,”临汾城东、南十几公里范围内,从一般民房到比较坚固的庙宇,均遭到毁灭性破坏。临汾城东的堡头村,村庄四周沟壁大规模崩塌,居民不得不迁至村西另建房舍,逐有东、西堡头村之称。襄汾县“黑水涌地”,“城垣、学校、公署、民居倾覆殆尽,死者不可胜记。浮山县‘坏房舍十之五,”“百姓困苦数十年”。洪洞-o地裂涌水,衙署、庙宇、民居半为倒塌,压死人民甚众,”护城沙堤亦遭破坏。临汾,襄陵一带烈度达到十度强。从北部的平遥到南部的闻喜,从西部的石楼、隰县到东南部河南的获嘉,长多公里、宽公里的范围内,建筑都遭受严重破坏。
地震后果
这次地震的次生灾害十分严重。据清康熙年间《历年记(续记)》记载:‘山西平阳府洪洞等三县于四月初六、七、八三日大雨地震,房屋倒塌,压死多人。既而地中出火,烧死人畜、树木、房屋、什物无数。随之水发,淹死人畜又无数……地皆沉陷……查报只存活六万口有零。又云系火龙作祟,地陷山崩。如此灾异,古今罕见”。地震以后,临汾一带“城廓房舍存无二三,居人死伤十有七八。更可惨者,斯时之烈火烧天,黑水涌地,厥后之夏田腾烟,秋陌浮蛙。伤残余生,何克堪此了1”地震本身震动已十分猛烈,人们已无法抗拒,再加上烈火和大水,真是陷灾区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其痛苦不堪言状。大水当是来自暴雨、山洪和河流堵塞、堤岸溃决,大火来自何因,无详细记载,但这次大地震伴随如此严重的火灾和水患,在古今地震史上尚属首次记录,为我们今天的防震抗震提供了极宝贵的经验教训。
这次地震还使汾河两岸的灌溉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临汾通利渠是长达50公里的大型灌溉渠道,“地震将渠塌断”,“合渠民田昔成旱埠”。洪洞县利泽渠,在赵城卫店村西,引导汾水灌溉洪洞、临汾两县农田,其规模与通利渠相当,地震时也完全坍毁,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乃至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如今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建设,远比古代发达,极易遭到地震的破坏,因此地震区的农塔身倾斜田水利设施需要因地制宜地考虑抗震问题。
这次地震造成的伤亡十分惨重。临汾城‘压死男女二万有奇,有阁门尽毙不留一人者”。襄陵县“共压死男女七千有奇”。据嘉庆二十年(年)刑部侍郎那彦宝在勘验平陆地震的奏报中称:“检查平阳地震原卷,当时受灾共二十八州县,内受灾较重十四刚县,统计压毙民人五万二千六百余名”。人口死亡如此众多的原因,除地震大、房屋吭震性能差和时值大多数都在屋内的傍晚发震等有关外,人们缺乏防震意识、疏于防范也是重要原因。从震源力学和统计学的分析来看,一次大地震之后,年内在原地重复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极小,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的大地震会越来越靠近原发震地区。因此临汾盆地年8级大地震之后的年,年再次发生8级地震,并非偶然。在考虑地震危险性和防震抗震时,既要考虑地震在空间上的分布,也要考虑地震在时间上的分布,更要考虑空间与时间的耦合关系,方能经济有效地抗御大地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14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