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作者 >> 正文 >> 正文

叶永烈先生走了,预留了尚未实现的未来与书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0/8/7
△叶永烈据媒体报道,著名作家叶永烈于今日(年5月15日)医院去世,享年80岁。叶永烈,年8月生,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著名小说作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早年从事科普科幻创作,笔名萧勇、久远等。他曾是一代人心中科幻梦的启蒙者,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号称风趣幽默的“小灵通之父”。年春,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的叶永烈发表科幻小说《石油蛋白》,年,叶永烈任导演的电影《红绿灯下》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叶永烈后来又出版了《小灵通再游未来》《小灵通三游未来》。四十年来,《小灵通漫游未来》长葆青春,衍生出二三十种版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仍在不停重印,总共已经发行了万册。年之后,叶永烈开始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创作转向纪实文学的创作。叶永烈对自己的创作做过一次数字总结:“前段时间我整理了我的科普作品,叫作《叶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1万字;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现在已经全部出版,万字。”年开始,叶永烈从纪实文学转向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经过三年努力,完成万字的“上海三部曲”(《东方华尔街》《海峡柔情》《邂逅美丽》)。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叶永烈建立了完善的个人创作档案,各种文稿、书信、照片、采访录音、笔记,作品剪报、评论、样书等均分类保存。叶永烈长期从事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叶永烈创作档案”,成为中国当代历史研究的一批原始文献。今天我们分享叶永烈先生的访谈与科幻作家韩松评论《小灵通漫游未来与中国的现代性》一文节选,以志纪念。正如韩松所说,“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一大贡献,是它为后来的年轻作者预留下了书写空间”。综合新民晚报、上观新闻与澎湃新闻报道

叶永烈访谈:最初的阅读和写作

记者:您看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看的?叶永烈:我最早阅读的是两本图画书,一本是《人猿泰山》,一本是《鲁滨逊漂流记》。这两本图画书,是我从父亲的书柜里找到的。父亲有好几个书柜,放着各种各样的书。这两本图画书浅显又有着有趣的图画,《人猿泰山》所描述的非洲森林,《鲁滨逊漂流记》所描述的荒岛生活,都是我闻所未闻,所以引起我强烈的阅读兴趣。记者:童年时期的阅读,对哪些书印象深刻?叶永烈:童年时期喜欢读《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的童话。特别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给我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因为在上小学五年级时,老师组织班级里的同学演出了这个童话剧,主角卖火柴的小女孩由班上同学蒋玉蓉饰演,我也是剧组成员。由于反复排练,我迄今仍会唱《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主题曲。另外,在解放初,我的表姐、演员戈烟从上海来温州,送给我一本连环画《白毛女》,使我第一次知道白毛女的传奇故事,而这故事有着强烈的阶级斗争意识。记者:小时候读的书,都是来自哪里?讲究阅读方法吗?叶永烈:我先是看家里的书。父亲那几书橱的书,让我看光了,我便到学校图书室、少年之家去借。上中学时,我向温州市图书馆等申请借书证。于是我手中有好几个借书证。那时,温州市文化馆图书室在市中心中山公园里,还不算远。从我家到九山湖畔的温州市图书馆,路上来回要走一小时。然而,那里的书却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使我不住地往那里跑,借回心爱的书。至今,我仍保存着“温州市图书馆读者证”、“温州市文化馆图书室借书证”、“少年之家出入证”。其中,那张“温州市文化馆图书室借书证”上有借书记录,从年7月31日至8月29日暑假期间,我共去该馆借书15次,差不多两天去借一次!那时,我爱看《把一切献给党》《普通一兵》《团的儿子》《表》《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源泉》……我很崇拜书中的英雄人物。有一次,我读《真正的人》,被“无脚飞将军”的英雄业绩深深感动,写了一篇几千字的读后感,交给语文教师。不过,《真正的人》开头,用了很长的篇幅单纯描写森林里的景象,我看不下去,“跳”了过去──我喜欢读故事性强的作品。到了高中,我开始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呼啸山庄》这样的书。我也爱看中国古典小说。像《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聊斋志异》,看了好几遍。我最喜欢《西游记》,作者那丰富的幻想力使我深为佩服。这样的古典名著,多读几遍是很有好处的:我第一次读的时候,被书里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读得很快,一口气看完,像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第二次,第三次读的时候,所关心的不再是故事情节了,细细品尝,下马观花,这才真正读懂这些书。父亲有古文根底。那时候,父亲是银行行长、钱庄总经理,每天开门营业前,他要给员工讲解《古文观止》,所以买了很多本《古文观止》,员工人手一册。我也跟着学《古文观止》。我考上北京大学时,从家中带走的两部书,一是《古文观止》,二是《饮冰室文集》。迄今这两部书仍在我的书架上。我看书时,有个习惯,读到精彩处,就随手记在笔记本上。这对于提高我的写作水平,很有帮助。一天,我得到一本精美的布面烫银的日记本,忽发宏愿,要自己编一本名言俗语的摘抄本,将精彩的词汇、诗句集中起来,经常翻翻。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想了好一会,取名“小辞源”。《辞源》词汇丰富,冠上一个“小”字,含涓涓细流的意思。这本《小辞源》,其实也就是我自己编辑的《景物描写辞典》一类的书。那时候,买不到《景物描写辞典》那样的书,不过通过自己的摘抄,印象更深。至今,我手头仍保存着这本《小辞源》,有时,还要拿出来翻翻。在这本《小辞源》中,记下五、六万字的名言、佳句、成语、口头禅,光是成语就有上千条。还详尽地记叙了诗的韵律,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绝和七绝的格式,以及各种词牌的格式。我居然对“然”字发生兴趣,研究起“然”的词意。这样,我在看书时,见到“然”的词汇,诸如“猛然”、“奄然”、“怆然”、“矍然”、“泫然”、“轩然”、“忝然”、“秩然”、“尽然”、“澹然”、“惴惴然”、“施施然”、“潸然”、“翩然”、“岿然”等等都摘了下来,记了一百多个“然”。记者:哪些书对您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叶永烈:上中学时,我也很爱读科普书籍。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像一位忠实的向导,领着我进行了一次“室内旅行”,使我明白了自来水、衬衫、镜子之类,也有许多科学奥秘呢。有一次,我借到一本翻得很旧的《科学家奋斗史话》,一口气把它看完,接着又看了一遍。我懂得了科学家不是天生的,而是“奋斗”出来的。我还读过《趣味物理学》、《趣味几何学》。至今,我仍记得其中一些内容。比如,一个飞行员在驾驶飞机时,忽然感到脖子痒痒的,顺手一抓,抓住的竟是一颗子弹!这是因为敌人射来的子弹的方向、速度跟飞机差不多。这个有趣的故事使我明白什么叫“相对运动”。同样,读了“西瓜穿钢板”,使我明白了西瓜能够穿过迎面飞驶而来的坦克的钢板,也是“相对运动”的缘故……我特别喜欢这些用文艺笔调写成的富有趣味的科普读物。后来,在上大学的时候,20岁的我成为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便得益于中学时代的这些阅读。常常有人问我,你怎么会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你小时候读什么科幻小说?我小时候读的科幻小说,跟你们现在读的科幻小说全然不同。我在21岁写作《小灵通漫游未来》之前,既没有读过法国凡尔纳的“硬科幻小说”,也没有读过英国威尔斯的“软科幻小说”,更没有读过美国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科幻小说”。我那时候能够读到的,是苏联的科幻小说。我读到的第一篇科幻小说,是苏联的《精密度的钥匙》。当时,我上高中,跟同班的一位同学合订了苏联《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中文版。在这本杂志上,我读到了连载了几期的《精密度的钥匙》。可能是这篇科幻小说太枯燥,也许是内容太深,我看了开头就没有读下去。使我对科幻小说发生兴趣的是两篇苏联科幻小说,尽管这两篇科幻小说都没有“名气”:其中的一篇叫《射击场的秘密》,记得我当时是从《中国青年》杂志上读到的。《射击场的秘密》是惊险样式的科幻小说。故事很有趣,事隔几十年,我仍能复述:间谍拍摄的微缩胶卷被查获了,所拍摄的是军事禁地——射击场。奇怪的是,拍摄者的视角都很低。据此推理,破案的焦点集中在一只可以随意进入射击场的狗。最后查明,是间谍在狗的一只眼睛里安装了微型照相机……这篇情节跌宕、幻想出人意料的科幻小说,使我对科幻小说产生兴趣。接着,我又读苏联科幻小说《奇异的“透明胶”》,写的是一天清早,有人正在刷牙,忽然见到从空中飞过一个人,大为惊讶……这“空中飞人”是怎么回事?经过侦查,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发明家,发明了奇异的“透明胶”,充进氢气,就飞上了天空。这种“透明胶”有着奇异的用途……我也很爱读中国当代小说。记得,邓友梅的小说《在悬崖上》发表的时候,我在念高三。我是站在温州的新华书店里,一口气读完这篇小说,久久地激动着,“蓝皮猴”的形象从此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后来我在出席作家代表大会时,特地找邓友梅老师合影,因为我年轻时曾是“邓粉”。我也喜欢读王汶石小说,可惜后来我一直没有机会见到他。在民国小说中,我爱读废名的短篇小说。记者:您是从写诗起步的,可否谈谈您早期的诗歌写作?叶永烈:我11岁开始写诗,写完后投到报社门口的投稿箱里,不久就在《浙南日报》发表了,我父亲不知道,看到报纸后很惊讶。18岁之前我一直写诗,年长诗《雪花篇》在上海《少年文艺》发表。我喜欢唐诗宋词,大概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是永嘉县(现温州)的银行行长,喜欢写旧体诗。他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每天早上会召集全体员工讲《古文观止》。我也拿一册《古文观止》,似懂非懂在旁边听。考上北大后我从家里带走两部书: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和《古文观止》。诗最为凝炼,讲究形象思维,锤炼了我的文字。19岁写了《碳的一家》一书之后,我的注意力就集中到长篇上了。记者:您是较早从事科幻小说的,是否了解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叶永烈:我写过一部不算厚的《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史》,被翻译到英、美、德、瑞典等国家。中国的科幻小说第一个高峰是20世纪50年代,在年提出向科学进军,那个时候科幻小说多是写给青少年看的;第二个高峰是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科学的春天来临,催生了中国科幻小说的繁荣,出现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一批报告文学,但是后来几乎一蹶不振。一直到90年代后期,才慢慢复苏。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和政治很有关系。记者:那时您的小说创作如何?年,您的长篇科幻小说《黑影》遭到密集性的批判,带给您怎样的影响?叶永烈:我不到20岁成名,在当时很轰动,但《十万个为什么》只是一些短的文章。我有点小野心,想写长篇,就写了《小灵通漫游未来》。这个书稿寄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因为和时代不合拍被退稿,一直到16年之后的年才出版。年初,我写的科幻小说《石油蛋白》发表在《少年科学》杂志的创刊号上,是“文革”当中发表的唯一的科幻小说。“文革”结束之后,我的科幻小说已经在国际上产生影响,法国出版了我的科幻小说选集,意大利也出版了单行本,世界科幻“三巨头”之一的美国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来上海,我陪了他四天。美国的科幻小说作家卡恩为美国各大学主编教科书,推出一套世界科幻小说丛书,收入了我的《腐蚀》。80年代初,我的科幻小说《黑影》最早在《羊城晚报》连载,影响很大,珠江电影制片厂打算改编电影。“清污”的时候,《黑影》成为第一目标,连续发表批判文章,尤其是《中国青年报》,批判我的文章十几篇之多。我决心不再写科幻小说,此后“胜利大逃亡”。记者:怎么“逃”的?结果如何?叶永烈:中国文学界对科幻小说冷淡,认为不是主流作品。科幻小说在中国文坛没有地位。为了争取地位,我尽量写纯文学作品,希望进入主流文学的阵营。年,我的小说《腐蚀》发表在《人民文学》头题,在评全国短篇小说奖时,几票之差落选。同时我也写报告文学,写一篇红一篇,经常被十几家报纸转载。最初写文化名人,而且多是敏感的文化名人。后来又转到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在这条路上一走多年……节选自《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

《小灵通漫游未来》与中国的现代性

韩松

过去一百多年,现代性是中国科幻的主题,也是中国历史的主题。将中国人的物质和技术欲望推至登峰造极的,是《小灵通漫游未来》。《小灵通漫游未来》,叶永烈,少年儿童出版社,我第一次接触《小灵通漫游未来》,大概是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读中学时,即被它迷住。我不仅喜欢上了那活泼的主人公小灵通,还爱上了未来市的孩子小燕和小虎,也痴恋着那些奇妙无比的科技发明。《小灵通漫游未来》大概至今仍然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科幻小说,当时印了一百五十万册,改编的连环画又印了一百五十万册,加起来有三百万册。这部书是著名科幻作家叶永烈先生在一九六一年写的,当时他投稿至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不料遭到退稿。谈到退稿原因时,叶永烈说,“因为当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样的描述未来灿烂前景的小说与艰难困苦的现实格格不入。”该书直到一九七八年才得以出版,立即引起轰动。二年二月,叶永烈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采访时说,中国人民关心未来有三个年代:一个是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人们非常关心未来会怎么样;一个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那个时刻,人们很想知道实现四个现代化之后,中国未来是什么样;一个就是现在,世纪之交,新千年到来的时候,人们在想新的世纪会是什么样。《小灵通漫游未来》的面世刚好赶上第二个年代。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纠正“文革”错误,拨乱反正,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科幻小说逢时而兴。《小灵通漫游未来》本来属于于六十年代的乌托邦,但于一九七八年出版并引发轰动,仿佛在传递一个信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的想法,与五六十年代人们的考虑,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现在来看,《小灵童漫游未来》属于时间旅行范畴的科幻小说。时间旅行是从西方舶来的一种书写类型,可追溯至英国科幻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八六六—一九四六)发表于一八九五年的《时间机器》。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本书篇幅差不多,《时间机器》译成中文是八万五千字,《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七万字。年1月14日叶永烈夫妇在家中接待小记者《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主人公是一个生活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报社小记者“小灵通”,他应读者要求,探访“未来市”。根据书中的描写看,这个未来市,可能存在于二十一世纪初期或中期,正好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或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节点相对应。小灵通乘坐一艘奇异的船舶进入未来,受到一家人的款待,接触和参观了许多科技奇观。那么,叶永烈笔下的未来社会是怎样的呢?一、光明灿烂,幸福美满。未来市是一个大同社会、理想社会。这里经济发达,物产丰裕,科技昌盛,人际关系和谐。书中没有谈到可能发生在未来的任何负面问题,比如我们今天遭遇的经济下行、环境生态污染、资源能源短缺、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蔓延等。似乎这一切从不曾发生或早已得到解决。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的一本未来学著作《山岰上的中国》中,上述问题是被详细谈到了的,作者何博传认为它们很快将在中国集中爆发。但为什么在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反而没有这些呢?叶永烈在回答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提问“你本人是否对未来充满信心”时回答:“当然是非常充满信心。如果不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就不会写出那样的科幻小说。”二、物质成就巨大。这是《小灵通漫游未来》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吸引人的内容。一章接着一章,几乎就是逐次介绍未来市在满足人民物质需要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原子能气垫船,水翼艇,电子表,水滴型的飘行车,机器人服务员,人造器官,塑料钢,遗传工程食品如人造蛋等,去污油,环幕电影,太阳能照明,新式学校,写话机,原子能喷气飞机,人工控制天气,人造粮食工厂,农厂,火箭……其中,有关吃的描写占据了较大篇幅。其他则集中在住行等方面。这些物质成果几乎都是工程技术方面的,而几乎没有写到基础科学的突破。所以,给读者的感觉,这个未来市几乎是由工程师来管理的。三、不涉及意识形态和社会问题。接待小灵通的家庭是一个和合美满的四口之家,有父母和一子一女(似乎作者没有考虑计划生育),此外没有更多的社会描写,比如,未来的婚姻问题、代沟问题,或者今天我们说的八零后问题。另外还涉及了一些对教育的描写,称未来市的居民都是大学毕业,且都有两个职业。但没有谈到政治、法律等情况。读者只能通过一些细节,隐约看到一个社会治理模型,那便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而可控的中国,一切处于权威而有序的高效管理之下,国家和政府主导一切。这从“中国第八十八汽车厂”的用语上亦可看出,它显然是一家国企,且这样的国企非常多,光汽车厂就至少有八十八家。其他的像人造粮食工厂、农厂等也大抵也如此。总体上看,《小灵通漫游未来》的预言是成功的,因此它在近四十年后的今天仍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一九七八年《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后,中国几乎就是按照叶永烈描述的这个路径在发展,包括即进入到“工程师治国”时代。物质主义,效率第一,经济至上,GDP偏好,实用主义,科学崇拜,超级政府,公有制主体,这样一些原则,长期支配中国发展,令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贸易国。同时,与书中描述的一样,很多政治社会领域的问题被忽视和掩盖。按照一种说法,中国是以“低人权”换取了经济高增长。尤其到今天来看,这部书的预言在许多方面格外逼真。二00八年西方经济危机后,西方文明遭到质疑,而中国举办奥运会、世博会,成为全球禁忌火车头,引发全球对中国模式的讨论。小灵通看到的那个令人引以为豪的时代好像真的到来了。有一阵连香港媒体都在感慨,三十年前,中国人自卑,而现在,仅看春节晚会,全球华人感到的是强大和自信。这既是科幻又非科幻,由此可见《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惊人前瞻力,它准确地描述了一个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当然,叶永烈提到的一些科技成就,至今仍没有实现,比如,那著名的飘行车,目前主要还在试验阶段。而后来的《小灵通再游未来》和《小灵通三游未来》中描写的,就离我们的现实更远了。这似乎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没有变”。毕竟中国的人均GDP、人均收入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仍在世界平均值之下。小灵通看到的乌托邦,还没有真的到来。因此这样一本写于一九六一年的小说,经过半个多世纪,仍不过时,现在读来,仍颇有未来感。我们可以继续用它去对照和检验官方制定的现代化目标,包括“十三五”规划。器物层面的路径更清晰一些。

《小灵通再游未来》

《小灵通三游未来》

耐人寻味的是,小说给出了二十一世纪实现民族复兴的思路,亦即科技创新才是决定民族进步的根本动力。但主要还是实用型技术,而且不必进行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这暗含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只要满足了人们物质上的需求,只要创造出足够丰富的物质财富,其他的方面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为什么要引入西方民主呢?根本没有必要。《小灵通漫游未来》不可能写到普选,也不可能写到自由开放的环境对于科学进步的重要性。以此推断,甚至可以猜想,贪腐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有贪腐官员,哪怕他们贪一些,但是如果能让老百姓也有房子住也有车子开也能看得起病上得起学,还能够用得起电脑和智能机器人,也许就不会产生社会抱怨。贪腐的实质在于不公平,由此导引出一种全民嫉妒心理。而解决文化问题则主要是靠提供环幕电影。所以,今天来看,《小灵通漫游未来》更可能比较接近于成功阐释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叶永烈笔下暗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比较符合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但能说这部书是保守的吗?或者应该说,它才是最符合国情的?是最酷的?接下来叶永烈写出的“再游”和“三游”仍然贯穿了“一游”的逻辑。这反映出科幻乃是一种现实主义文学。而作者不仅仅是作出了正确的预言。谈到《小灵通漫游未来》热销,叶永烈回忆说:“记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张叙生先生告诉我,一九七九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他前往书店参加售书。在短短的半天之中,这家书店一下子卖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五千册!”这说明什么呢?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当时都受到了《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深刻影响。他们长大成人之后,有可能正是潜移默化按照书中的路线图,来设计和运作中国的,特别是那些担任了领导干部的读者(尽管他们后来大多不再看科幻了)。更可以推测,当时整个中国的文化氛围,向人们灌输的便是一种“小灵通思维方式”。这启示我,要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新思考,它可能并不是今天一些人认为的那样一个很开放的“启蒙时代”。正是八十年代要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种种难题负责。不过,我又揣测,叶永烈写作时,其实并没有想这么多,他像普通的科幻作家一样,仅仅是怎么过瘾怎么写。他只是不经意地,由潜意识中,暴露出了当时我们这个民族关于未来的集体想法。如果将《小灵通漫游未来》进一步与英国科幻作家威尔斯的《时间机器》比较,则更有意思。《时间机器》描述了一位科学家通过时间旅行的机器来到未来,也是主人公第一人称讲述。但与《小灵通漫游未来》描述的一百年左右的近未来不同,旅行者去到了几十万年甚至数千万年之后的远未来。他看到了什么呢?一、黑暗惨淡。未来是可怕的,城市毁灭,文明倒退,最后在三千多万年后,连地球上所有生命都灭绝了,世界末日来临,回到洪荒时代。他最后描写到,世界上除了没有生命的声音如海潮声,世界寂静无声。所有的人声、羊叫声、鸟叫声、虫鸣声,一切构成我们生活背景的骚动声全都结束了。二、悲哀的物质文明。威尔斯对于科学技术的前景,并不看好,认为人类的那一点儿聪明,是无法与大自然的力量抗衡的,进化论最后将否定自己,一切将失控,整个世界归于混沌。宇宙面前,人类是无力的。这是一幅熵增的图像。威尔斯在这里区分了进化与进步。三、复杂尖锐的社会意识形态问题。最引人注目的是描写了生活在公元八十万二千七百零一年的两种人类后裔。一类叫埃洛伊人,是生活在地面上的人,体态娇小柔弱,衣着华丽,不思劳动,过度追求安逸的生活。智力、体能都发生了退化。另一类叫莫洛克人,是生活在地下的人类,外形像白色的猴子,眼睛灰红色,头发浅黄;习惯于黑暗,怕光怕火,只能在夜间才到地面上活动。他们在地下的机器旁为埃洛伊人生产各种物品,但是他们自己的食品却是埃洛伊人。这里表现出了威尔斯对西方阶级分化的担忧,无产阶级到了地下,资产阶级退化,成为无产阶级圈养的食物。这是把社会达尔文带进了未来。阿西莫夫曾经把美国(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三个时期,第一是冒险时期,第二是技术时期,第三是社会学时期。当代美国最好的科幻小说是第三时期的作品,它们写随着新机器的出现而发展或不发展的未来社会形态,而不是机器本身。而苏联的科幻小说则曾经长期停留在第二时期。年11月29日叶永烈在美国洛杉矶接受美国联邦影视集团电视台采访但也正因为如此,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一大贡献,是它为后来的年轻作者预留下了书写空间。现在,诞生于“未来市”的新一代中国科幻作家成长了起来,在他们笔下,世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诡异莫测,中国的现代性也更具社会学意义。我想,如果八零后作者来写一本《小灵通四游未来》,会不会出现很别样的一幕呢?陈楸帆的《荒潮》、飞氘的《中国科幻大片》、宝树的《时间之墟》、夏笳的《二0四四年春节旧事》等或许便是这样的代表吧。

原刊《文学·春夏卷》

本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57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