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是赣派建筑衍生出来的建筑,又称徽州建筑,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并非特指安徽建筑。流行于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严州、金华、衢州等浙西地区。
《聊斋志异?卷五?梁彦》题解
徐州梁彦所惠的两种疾病,由鼽嚏到赘疣,都属于外科疑难杂症。蒲松龄把这个疾病转移的过程加以动态化的描述,其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描述与卷一的《瞳人语》颇为相似。不过,在《瞳人语》中,是眼中的两个小瞳人合作互动,后来合居一处,使患病人由白内障转为重瞳。而在《梁彦》中,“状类屋上瓦狗”的小东西则是从患病人的鼻子中脱落,经过打斗,由四枚合而为一,爬抓到腰间成为赘疣。
把疾病现象转为生动的小说,在《聊斋志异》中所在多有,成为《聊斋志异》题材的一个重要特色。
《梁彦》原文
徐州梁彦①,患鼽嚏②,久而不已。一日方卧,觉鼻奇痒,遽起大嚏,有物突出落地,状类屋上瓦狗③,约指顶大。又嚏,又一枚落。四嚏,凡落四枚。蠢然而动,相聚互嗅。俄而强者啮弱者以食,食一枚,则身顿长。瞬息吞并,止存其一,大于鼫鼠矣④。伸舌周匝⑤,自舐其吻。梁大愕,踏之。物缘袜而上,渐至股际。捉衣而撼摆之,黏据不可下。顷入衿底⑥,爬抓腰胁。大惧,急解衣掷地,扪之,物已贴伏腰间。推之不动,掐之则痛,竟成赘疣⑦,口眼已合,如伏鼠然。
《梁彦》注释
①徐州:明清属南直隶州,后为府。现为江苏辖市。
②鼽(qiú)嚏:病名。鼻出清涕,打喷嚏。《礼记?月令》:“秋季行夏
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
”
③瓦狗:瓦屋脊上其形如狗的饰物,迷信传说可以镇邪。
④鼫(shí)鼠:古书上指鼯鼠一类的动物,穴居田野,头似兔,尾有
毛,青黄色。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三?鼫鼠》:“鼫鼠处处有之,
穴土穴,树孔中....好食黍、豆,与鼢鼠俱为田害。”
⑤周匝(zā):四周,周边。
⑥衿:衣下两旁掩裳际处,衣襟。
⑦赘疣(yóu):肉瘤。
《梁彦》译文
徐州人梁彦得了流鼻涕打喷嚏的病,许久不愈。一天,梁彦正在睡觉,觉得鼻子奇痒,骤然大打喷嚏,有个东西冲出鼻孔,落在地上,样子像装饰屋脊的瓦狗,约有指甲盖那么大。他又打喷嚏,又落下一枚。打了四个喷嚏,一共落下四枚。那东西缓缓蠕动,聚在一起,互相嗅着。一会儿,强的去吃弱的,每吃一枚,身体便立刻长大。瞬息强的吃光了弱的,只剩下其中一枚,这时它比鼫鼠还大。它伸出舌头来舔了一周,舔净自己的嘴唇。梁彦异常惊愕,要踩死它。它却顺着梁彦的袜子往
上爬,逐渐爬到大腿上。梁彦扯起衣服来用力抖动,它紧贴在衣服上,抖不下去。顷刻之间,它钻进衣襟里去,在梁彦的腰上肋间抓挠。梁彦大为恐惧,急忙脱下衣服,丢在地上,用手一摸,那东西已经附着在腰间。推它不动,掐它就痛,竟然成了肉瘤,口和眼都已经闭上,就像一只老鼠趴在那里。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