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简介
聊斋是一部以女性为主体的故事,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字,是记载一些奇闻异事,聊斋志异是,集中了志怪神话寓言为一体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图片《聊斋》和《红楼梦》一起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双壁”,一部是人文短篇小说集,另一部是白话长篇小说,二者在文学艺术上都具有极高的造诣,是中国古典文学当中的经典作品。
《红楼梦》图片聊斋共包括多个小故事,经过三百多年的流传,其中,不少故事都早已家喻户晓。
特别是在当代,以聊斋改编的影视剧作品更是久盛不衰。以聂小倩改变而成的影片倩女幽魂,因为张国荣和王祖贤的精彩出演,使她成为很多影迷心目当中难以超越的经典。
《倩女幽魂》聂小倩剧照还有前些年影响比较大的影片画皮,之前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聊斋新编,那么改编后的这些影视剧作品与原著相比,有哪些不同呢?聊斋的多的小故事,从内容上看,有包括哪些方面呢?
《画皮》宣传海报鲁迅对聊斋有一个评价,他说:
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
《聊斋》剧照蒲松龄为什么创作《聊斋》?
那么聊斋中的这些花妖狐魅究竟有什么样神奇的魔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作为一代书生的蒲松龄,为什么要创作聊斋呢?
这就要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蒲松龄的人生经历: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蒲松龄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他一生刻苦好学,热衷科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蒲松龄的漫漫科举心酸路。
图片蒲松龄的漫漫科举心酸路。
蒲松龄十九岁参加乡试考试,获县府道三试第一,但在接下来的考试当中却,屡试不中。后来从21岁开始参加了7次乡试,直到63岁,他的依然乡试未中!
蒲松龄是很多古代读书人的一个缩影,那时候像蒲松龄这样的读书人,进身之阶,惟在科举。古代很多读书人都以进入朝堂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目的。
古代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
这里我们也顺便和大家一起重温一下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蒲松龄参加秀才考试,还仅仅是获得了科举考试入门的资格,而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进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大家熟悉的唐伯虎,当年就是乡试的第一名,故世称唐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春闱。参加会议的是举人,取中后成为贡士,第一名成为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举办,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成为进士,进士中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前三名合称三鼎甲。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举考试的晋级是非常困难,蒲松龄是在乡试这一关止步,在此后的50多年都没有通过乡试。
范进也是到了54岁,过了知天命之年,方才考中举人,了解到科举考试的艰难,我们也许就会对范进中举的疯癫,多了同情的理解。
范进中举而进士就更难了,古人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就是说到了50岁中进士还是非常年轻的,而更多的读书人和蒲松龄一样,直到头发花白还仅仅是个“秀才”,所以说中进士就是件光宗耀祖的大事。
图片孟郊有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写的就是他46岁那年进士及第之后,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一个人如果同时能在乡试会试和殿试当中都取得第一名,则称为连中三元,那简直就是科举制度之下,古代读书人所能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呕心沥血一生创作
回到蒲松龄,他从19岁开始参加秀才考试,但是终其一生都没有通过乡试,直到72岁才援例成为贡生,贡生相当于举人的副本,就是说他做秀才的时间长了,排队很排到了贡生。
图片在科举场上失意落魄的书生蒲松龄,最终还是把满腔的希望寄托在了《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聊斋》的创作从蒲松龄年轻时就开始了,最终到的暮年才成书,对于《聊斋》的创作过程,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这样写道:“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
就这样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最终“集腋为裘,浮白载笔”,完成了这部孤愤之作。
《聊斋志异》可以说是书生蒲松龄一生呕心沥血之作,也是带有孤愤和憧憬之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jq/11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