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剧情 >> 正文 >> 正文

滴水之恩涌泉为报,浅析蒲松龄聊斋里报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4/4/8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引言:《聊斋志异》是蒲松龄耗费数十年时间,在其收集的大量离奇故事基础之上,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曲折细腻的思维所汇总编写而成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品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各类型的故事,包括婉转曲折的爱情故事、悲催苦难的现实生活、有失公允的科举考试、腐败黑暗的官场政治等等。

其中,上述类型中,相当一部分篇幅用来描述“报恩”题材的故事,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花姑子》、《小翠》、《绿衣女》、《神女》、《叶生》、《青娥》、《王六郎》、《雷曹》等等,报恩者也是包罗万象,有山水草木、飞禽走兽所化精灵,也不乏鬼仙神灵等异物。

聊斋志异成书后风靡大江南北

蒲松龄为何花费如此多的篇章来论述报恩之情呢?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任何文学作品的表达都不能脱离其背后的现实因素及社会背景。具体来看,其报恩思想的灵感来源与明清时期佛教在社会的传播、儒家思想对社会民众的影响、个人所接受的亲朋好友的无私帮助均息息相关。

佛教思想的潜移默化对蒲松龄的影响

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浮屠之教--《魏书·释老志》后孝明帝夜梦金人,项有日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魏书·释老志》

西汉末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方才知晓佛教,而佛教也借此机会进入中国。从正史《魏书》中我们也能窥见一斑。佛教传入我国后,期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因此佛教的诸多思想,如“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等在普通民众心中也逐渐扎了根,及至明清时期,佛教的信仰已经相当普遍,吃斋念佛者众。因此,许多小说作者在不经意间便将“因果报应”的思想融入自己的作品。

因果循环是佛教重要思想

蒲松龄的父亲便是这样一位佛教的虔诚信仰者。蒲家祖上乃是小康之家,书香门第。传到蒲松龄父亲这一代,因正处于明末清初改朝易鼎之际,战乱不断,家道已日渐中落。

为寡食众,家以日落--《述刘氏行实》

即便如此,蒲松龄的父亲还是坚定信仰佛教。据说,蒲松龄出生之际,他梦见袒露右肩、药膏如钱圆粘乳际的病瘦和尚入室。因此,他便认为自己的儿子是和尚转世,在潜意识里对蒲松龄进行佛教的熏染,这是我们在聊斋里见到如此之多的涉及报恩思想的一个原因。

儒家正统思想对蒲松龄报恩情感的影响

儒家思想脱胎于西周时期德封建礼教制度,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作为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以来的正统思想,其所包含“仁、礼、孝、德”等内涵构成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基石,“以德报德”的文化也开始源远流长。

以怨报德,不仁--《国语·周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孔子用以德报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别人对你的德你需要用德来进行作为报答,这也是儒家以德报德的具体体现。

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除此之外,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大量阐述报恩思想的作品,这些作品脍炙人口,在古代社会中广为流传,对蒲松龄报恩思想的最终形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小雅·蓼莪》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小雅中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父母亲生养哺育了我,这份天大的恩情永远都报答不完啊。国风则表达的更为直白浅显,你给我礼物,这份恩情,我也用礼物回报给你,情谊永远好。这也就是我们日常俗称的礼尚往来。

诗经中涉及大量的民间报恩主义情怀

蒲松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比较清贫,正是这份清贫让他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底层最广大人民的生活中,也得以更为了解民间广为流传、雅俗共赏的诗经作品,进而在创作时受到诗经中报恩思想的影响。

蒲松龄图片

蒲松龄对亲朋好友所给予自己帮助的感恩情怀

蒲松龄的大半生生活在温饱线之下,之所以能坚持持续创作,并终有所成,与自己的结发妻子刘氏、恩师知己王士祯、朋友王如水的无私帮助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1、对妻子刘氏

蒲松龄结婚后,兄弟四人分家而居。好的房屋和家具、农具都被兄弟们抢光了,他所分得的住房最为差劲。

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从,蓬蒿满之。--《蒲松龄集》

面对贫寒的家境,其妻子刘氏没有任何抱怨,反而任劳任怨,以孱弱之躯养儿育女、整顿家务。拥有如此贤惠的妻子,夫复何求啊!

翁妪老相依,晨夕念饥冷。闻君病方剧,忧心殊炳炳。--《二月二十三日,讯内人病》

由于长年为家操劳,妻子刘氏生了一场病,对此,身在远方的蒲松龄十分担心,忧心忡忡。

少岁嫁衣无纨绔,暮年挑菜供盘飧。未能富贵身先老,惭愧不曾报汝恩。--《语内》

晚年的蒲松龄,越发怀有对妻子的满腔愧疚和感激之情,自己非但没有使自己的妻子享受荣华富贵,反而处处连累妻子为自己受累。给妻子写的这首《语内》,将这两种复杂的感情错综复杂在一起,难以分离,以另一种形式体现在了蒲松龄《聊斋》里与报恩相关的作品中。

2、对恩师王士祯

年轻时的蒲松龄仅为一介穷书生,当时正在创作《聊斋志异》,无人问津。为了生计,在富人家里坐馆,也就是现在的家庭教师。机缘巧合,认识了当时的文坛巨匠王士祯。王士祯感觉这个晚辈不错,不吝赞美之词,并给他的《聊斋》题诗一首,以资鼓励。

王士祯是蒲松龄一生中的贵人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王士祯

王士祯的题词给了迷茫中的蒲松龄极大的鼓励,蒲松龄也将王士祯看作自己的恩师。面对如此知遇之恩,蒲松龄自然激动异常,感恩不尽,只有通过作诗来表达自己对王士祯的感激之情。

潦倒年年愧不才,春风披拂冻云开。穷途已尽行焉往?青眼忽逢涕欲来。一字褒疑华袞赐,千秋业付后人猜。此生所恨无知己,纵不成名未足哀。--《偶感》

3、对朋友王如水

我乃负君贷,无乃太乖方!清夜时一念,身如负芒刺。——蒲松龄《寄怀王如水》

康熙十九年,蒲松龄的母亲去世,因家境贫寒,兄弟几个竟没钱安葬自己的母亲,这放在古代可是大不孝。这时,与自己交好的朋友王如水出现了,给了一笔钱才使得蒲松龄得以顺利安葬自己的母亲。常言道,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这份恩情让贫穷的蒲松龄感动不已,一直想着要尽快偿还。可是又逢灾年,钱迟迟凑不足。从这首《寄怀王如水》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蒲松龄的那份无奈与内疚之情。

在蒲松龄穷困潦倒时,这些人在精神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只是,这份恩情,当时的他根本就偿还不起。只能一一记在心里,在自己的作品中抒发那份报恩之情。通过塑造这些报恩的人物形象,来隐晦地向现实生活中帮助自己的家人、恩师、朋友表达感激之情。

结语:纵观蒲松龄的一生和他的《聊斋志异》,其内心深处地报恩情怀一直萦绕不去。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与他所处的佛教盛行、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他本身所受到的周围人的无私帮助与鼓励,让他得以明白了真善美的真谛,进而展现在作品中。清代冯镇峦曾评《聊斋》曰:“聊斋非独文笔之佳,独有千古……至说到忠孝节义,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为有关世教之书。”蒲松龄和他的聊斋给读者所展现出来的感情越是打动人心,越说明蒲松龄内心感情之真挚。或许,这就是蒲松龄心中一直所期望的完美世界,人人守望相助,世界大同!

文内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笔者删除。

本文由历史纵论原创,原创不易,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jq/132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