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看到这个演讲题目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好好一位教授,怎么做起标题党来?当大家听完前面的开场白之后,可能又会觉得罗书华不但是标题党的魁首,也是引言党的班头嘛。
好心的朋友可能会为我暗暗捏一把汗:这样一顶帽子,不,这么多顶帽子扣在一位老太太的头上,她的脖子承受得住么?会不会由此压出颈椎病来呢!
其实,此时此刻,我也是后悔莫及,觉得定调定得太高,下面的曲儿怎样唱得下去!现实的故事怎么可以跟驰骋想象的故事比精彩呢?居家的老夫人怎么可以跟花妖狐魅比魅力?但是,覆水难收,话已说出去,也只好听候诸位裁断。
为了方便各位判断,这里不妨再耽误几分钟,将故事简单复述一遍。虽然在我看来它是《聊斋》中一等一的名篇,但我不敢保证,在座各位都看过这篇以老太太为女1号的篇章,这样一篇老态的作品,大概就是看过了,也很可能没有记在心里。
好的,这个故事说起来并不复杂,人物也不算多,差不多就是这样:
有一位财主,名叫武承休,黄金又多,出手又阔,广交天下友,他白天里交朋友,晚上做梦也在交朋友。那天梦中一个人对他说:哥们,看在你梦到我的份上,给你通报一个重要信息吧:你的朋友虽然遍天下,但还漏了一个真正可交的朋友。武承休问:谁呀,这么重要?梦中人就告诉他:谁?田七郎你也不知道?这个田七郎就是本篇作品的标题男,故事的男1号。
武承休的朋友遍天下,并不是从凭空得来的,在交朋友这件事上,武承休绝对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在听到梦中人透露的消息后,他半夜没有合眼,第二天天还没放亮就爬起来四处打听。终于在一个村子里找到了猎人田七郎。武承休一看他们家,除了墙壁上几张虎皮散发出腥气之外,整个屋子里都散发出贫穷的气息,禁不住心花怒放,心想:这个朋友到手了。还没聊上几句话,就从兜里掏出一大块金元宝准备砸出去——看起来,武承休出门时就准备好了这黄灿灿的家伙。七郎当然不太好意思,毕竟是第一次见面嘛。奈何武承休不仅钱多,而且力大,一定要塞到七郎手里,七郎顶不住,只得拿去告诉自己的母亲。
大家可能都在紧张地期待着我们的女1号隆重登场,可是,女1号是不会这么轻易就出场的。出来的还是他的儿子七郎,他一出来就坚决地将金元宝还给武承休,说:我妈咪不允许我我要您的东西。
可是,武承休给出去的钱财从来就没有收回的惯例,他坚决不肯收回这块金子。这个时候,我们的女1号终于结露面了,文中这样写道:
母龙钟而至,厉色曰:“老身止此儿,不欲令事贵客。”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田母急切地走出来,疾言厉声地说:“我只有这个孩儿,他要留在家里照顾老身,不会去侍候贵宾的,您赶紧拿着您的金子回去吧。”如果再翻译得更准确一些,那就应该是这样:田母急切地走出来,怒斥道:“你这人是谁呀,请拿起你的丑钱滚吧,有多远滚多远!”
这就是女1号的第一次现身。看到她的表现,大家惊奇不惊奇,意外不意外,觉得精彩不精彩?有人可能会为武承休感到委屈:好心好意来交个朋友,竟没头没脑的得到这样一番叱斥;有人可能会觉得这老太太怎样如此神经兮兮:人家好心地送礼给你家,并没有抢走你儿子去侍候自己的意思,怎么冷不丁地就冒出这样难听的话来?有人可能会很觉得这位老太太也太粗鲁无礼:菩萨不打笑脸人,菩萨不骂送礼人,人家一大早的将礼送上门来,你就是不收人家的礼,也不应该这样粗鲁地下逐客令吧!是不是还会有人在心里偷偷地笑话我说:罗教授,这样一个粗鲁无礼的女人,你居然视若神明仙女,你从来没有见过神仙,也从来没有见过女人?好吧,我承认这位太太是有点粗鲁无礼,但是,粗鲁无礼怎么就妨碍她评为大美人呢?难道现在大街上的美女都是彬彬有礼的么?
好了我们先不纠结于仙女标准问题的讨论,还是回到故事中来吧。武承休在人家里遇上这样一位蛮不讲礼,严辞厉色,有雷霆万钧之势的老太太,当然也只好顶不住,只好惭愧地原路返回。
不过,武大人毕竟是武大人,他不仅没有生气恼怒,反而更加敬佩这位霸道母亲,也更加想要与她的儿子七郎交朋友。第二天就要宴请七郎,七郎没有赴宴,他就又一次跑到田家来拜访,说些有的没的,比如你们家的酒是烧酒还是水酒呀?你家的鹿肉好吃,还是虎肉好吃呀之类?一直待到饭熟还不肯起身,田七郎只好倾其所有来招待他。这样一来二去,两人关系比较熟悉了,武承休请他吃饭,他也不会那么生硬地拒绝;武承休来向他购买虎皮,多出一点钱,也就收下了,因为他想以后打点野味送过去也可以补偿。
后来,七郎的妻子生了大病,医药费昂贵,那时又没有医药保险,死后连安葬的钱也没有,不得已接受了武承休的礼金。七郎心中惭愧不安,将家里的破皮烂革什么都给了武承休,后来又上山打了一头老虎,整个地背到武家去。武承休开心死了,看到七郎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坚持给他换了一套新衣。田母看到儿子穿着一套光鲜的新衣服回来,又训了儿子一通,要他去换烂衣服回来。七郎遵母命到武家后,武承休告诉他:烂衣服早就拆了,哪里还有?田七郎没办法,只好穿着新衣回来。
从此以后,七郎除了送过几次兔子小鹿什么的到武家之外,再也不到武家去。武承休见七郎不来,又拿着一些礼物来田家看望,田妈一看是他,赶紧把住门,不让进屋,并再次严厉地警告他说:
再勿引致吾儿,大不怀好意!
将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为什么要这样粘我儿子,你这个大不怀好意的家伙!
这是田母的第二次登场与表演。如果说第一次登场时说的那句“老身止此儿,不欲令事贵客”,还只是让人脸上挂不住的话,那么,这句话简直就是诛心之论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会说,不要评论人的动机、目的与意图,因为人心隔肚皮,谁也看不见谁;更不用轻易将人往坏处想;当我们说某人不怀好意时,几乎就是将这个人当作了敌人。武承休好好的来与他儿子玩,又不是引诱他儿子吃喝嫖赌,老太太这样说人家,这不是将人家的好心当作驴肝肺么?这样一个老太太,罗老师你居然说有多么多么的了不起,这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我要反问你一句,当武承休将礼物白白送到家里来的时候,一个女人,一个母亲怎样做才是精彩了不起的呢?是连忙端茶端水请上座,感激涕零,还是别的方式?
这事咱们先不管,还是请大家先看看故事怎么走。
话说时间进行得还真快,一晃就是半年之后。那天,七郎照例在山上打猎,运气还特别好,没一会儿就打到一头豹子,令人意外的是,正当七郎兴冲冲要将豹子拖回家时,对面走来一位猎人,竟说这头豹子是他打的。两个猎人都在想,TM明明是我开的枪,豹子怎么变成你打的了?真是猎人相见,分外眼红,两人直接就干起来了。七郎也没想到自己出手如此之重,两拳就将对方葬了命,也将自己送进了大牢。老母亲在家里终日以泪洗脸,一点办法都没有。亏得武承休东奔西跑,他先是拿出重金打点县官,接着又用百金抚慰事主。这样,一个月多点,总算将田七郎捞了出来。母亲熬了一个多月,见到儿子平安出来,感慨万千,真是悲喜交加,再也不禁止儿子与武承休来往,只说:
子发肤受之武公子,非老身所得而爱惜者矣。
七郎前往武家拜谢,母亲又叮嘱他:
往则往耳,见公子勿谢也。小恩可谢,大恩不可谢。
这是田母的第三次登场,大家一定感受到她对武承休态度的大转弯。以前是避之唯恐不及,好像躲避新冠病毒一样躲避他,现在却将他视为大恩人;以前在他眼里这是一个与自己无关的“贵客”,现在却成了又敬又爱的“武公子”。听到这里,你对田母的变脸与转折是不是有些感到难以理解?是不是觉得前我送给田母的这么多帽子,很不负责任?很不可理解?
在这里我要负责任地说,我前面那些话其实是认真的,也相信只要大家饶有兴致地听下去,就会发现我的说法并不完全是胡说八道。
不过我要先通报一声,下面的故事其实没有母亲什么事。她的儿子完全接管了舞台,因为下面的画风完全进入月黑风高,杀人灭口的节奏。如果你对血腥故事过敏,这段时间请你捂住耳朵,当然,我们这里是学术研讨会,不是侠客培训班,所以下面的故事会比较简略。
前面说到田七郎出来之后,要到武承休家致意与感谢,后来隔三岔五也会过去打点杂,帮点忙啥的,有点成了武家宾客的意思。
话说武承休有个最亲近仆人叫林儿,有天趁武承休外出,看见武承休漂亮的儿媳妇,起了歹心,被人撞破了,潜逃到某御史的弟弟家。武家好不容易将他抓住,扭送到到官府,御史一封信,他就轻松出来了,还到处放话说是武家的媳妇勾搭自己。武承休气得肺都炸裂了,却又无可奈何,过不几天,家人悄悄走过来告诉他说:
林儿被人脔割,抛尸旷野间。
林儿一声不吭地解决了,武承休当然暗暗高兴,不过,这高兴劲大约也就持续了三分钟,官府就将他与他的叔父武恒抓到官府,三下五除二就将他叔父直接打死了。武承休有冤无处伸,痛苦无状,想与七郎商量一下这事该怎么办,哪知七郎连吊唁都不来,根本找不到人影。派人到他家去找,人走屋空,邻居也不知道他们搬到哪儿去了。
这事过了几天,御史的弟弟又跑到官府里与县官关说什么,这时身边一位樵夫放下担下,抽出大刀,直朝他砍过来:
某惶急,以手格刃,刃落断腕,又一刀,始决其首。
县官吓得半死,赶紧逃跑,诸役吏紧急关闭这官府大门,围捕樵夫,樵夫无路可逃,樵乃自刭死,有认识的人说,这不是田七郎吗?县官这才收住惊魂,转身过来验尸,谁知他刚刚低下头来检视,
尸忽崛然跃起,竟决宰首,已而复踣。
这个故事到这里基本上结束了,最后只是一点尾声。官府去捕捉田七郎的母亲与孩子,母子早已无影无踪。有人告说武承休是田七郎的主使,武又花了不少钱这才免予了刑罚。田七郎的尸体被弃荒野,他的猎犬守护了三十多天,直到武承休将他厚葬。据说七郎的儿子后来参军了,还因功做到同知将军。
这就是故事的全部。听完了故事,大家是否同意我前面的一系列判断呢?
你是否同意,这篇作品可以顶得上整部《聊斋志异》?
是否同意,这篇作品可以顶得上整部《水浒传》,还要多些?
是否同意,这篇作品可以顶得上整部《刺客列传》,还要多很多?
是否同意,中国所有的侠义小说都顶不上这篇作品的字?
是否同意,《金瓶梅》中所有有名有姓的年轻漂亮女人加在一起,也比不过这位老太太?
是否同意,这位无名无姓的女人,几乎撼动了中国纸面文化的根基?
如果不同意,很可能是我的转述或者翻译还不太到位,也许是我有意无意遗漏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只好请大家在网上找《田七郎》原文再读上一二遍。如果大家读了原著还不同意上面的观点,那么,就只好是怪我没有跟大家讲解清楚什么是“纸面文化”,中国纸面文化的“根基”又是什么了。
如果你对纸面文化与地面文化还有兴趣,想要知道中国文化、中国纸面文化的根基是什么,进而想要知道这位无名无姓的女人,是怎样撼动了中国纸面文化的根基,请听下回分解。
…………………………………………………………
(未完待续。此为“ISSUESOFFAREASTERNLITERATURES”(St.Petersburg,10:00-10:40,January30,,ZOOM)上的演讲的增订本,前面有“引言”,后面尚有若干节,将陆续在FD新学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jq/9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