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叫“牧竖捕狼”。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呜,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牧竖”即牧童,“竖”是童仆的意思。
这则故事讲得是:两个牧童进深山,入狼窝,发现两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分别爬上大树,两树相距数十步。
片刻老狼回穴,发现狼崽不见了,焦急万分,看样子相当仓皇,急忙跑出来寻子。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
此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拧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嗷叫,老狼又闻声赶去。就这样,老狼不停地奔波于两树之间,终于累得气绝身亡。
这只狼之所以累死,原因就在于它企图救回自己的两只狼崽,一只都不想放弃。实际上,只要它守住其中一棵树,用不了多久就能至少救回一只。
这很像游击战:调动对方,让敌人疲于奔命,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用智慧来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当然,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来看,牧童的做法太过残忍,动物“舐犊情深”,也很爱护自己的幼崽,之所以母狼会累死,是因为无私的母爱。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也经常面临着各种抉择,而选择也往往意味着得失、成败,因而人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抉择,常常在抉择之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仔细斟酌,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反而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如果我们犹豫不决,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布里丹毛驴”。西方学者把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这种效应的最后毛驴饿死,是由大学教授布里丹提出的。
布里丹是一位大学教授,他养了一头小毛驴,每天都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养。一天,农民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同的干草之间,可为难坏了,左看看,右瞅瞅,反而不知道该先吃哪一堆才好。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来来回回打量,犹犹豫豫分析,最终在无所适从中被活活饿死了。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时候。在做出选择前权衡利弊是对的,但是切忌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既不是一条道走到黑,也不是一条路都不选而自断其路。
说到犹豫不决的话题,又很容易联想到心理学中的冲突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把心理冲突划分为三种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双趋冲突,又称接近-接近型冲突,是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用中国的俗话来解释,就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而事实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冲突,又称回避-回避型冲突,是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如在上学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既不想用功读书,又害怕考试不及格,于是出现的“二者必居其一”的心理冲突。
趋避冲突,又称接近-回避型冲突,是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对一件衣服,既想要物美,又想价廉。
人在选择判断时,有时重感情,有时重理性,更有时因患得患失而不得不考虑利害关系。在每一个阶段里,我们每个人是否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重点是什么?既要防止像老狼那样疲于奔命,在几个方向之间来回折返,不知所措;也要切忌像“布里丹毛驴”那样想太多,常常在抉择之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仔细斟酌,却错失了良机,什么都没有做。
当然,做出正确的决策绝不是轻描淡写一句话。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失败与成功之间,才能够不断地摆脱犹豫不决,进行相对理性的选择,以“有限理性”求得“满意”结果,才不至于成为惊慌失措的老狼、摇摆不定的“布里丹的毛驴”!
花开堪折直须折。最后,用一句优美的诗句来结尾:“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qj/12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