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全集 >> 正文 >> 正文

错失仙缘一个懒蛋的求仙之路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3/4/20
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出名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法国汉学家克罗德·罗阿称《聊斋志异》为“世界上最美的寓言”。此言不虚。因为在《聊斋》近五百篇故事中,除一些单纯的志怪小说外,大多数都有着明显的寓言特征,只是一般的读者未必能够深入理解罢了。不过要说起寓言色彩最浓寓意也最明显的,则无过于《崂山道士》。

与其他深刻反应社会问题的小说相比,这篇也更接近儿童文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欣赏,所以也是《聊斋志异》这本专事“刺贪刺虐”的“孤愤之书”中比较另类也比较轻松的一篇。事实上,绝大多数专为青少年读者选编的《聊斋》读本或民间故事读本,也都对本篇格外青睐,必定将其收入其中。

《崂山道士》,如果单从题材上看,似乎也可以归类为寻仙小说。这一点,是和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同类作品一脉相承的。而且就其内容而言,也吸收了六朝小说中的某些情节。

如六朝小说中有《纸月》《取月》《留月》三个小故事,便为《崂山道士》所借用,不过原作只是单纯的志怪,没有任何思想含义,更谈不上艺术技巧,可是被蒲松龄巧手移植过来之后,却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小说中精彩的情节。

寻仙,当然绝不仅仅是为了找个神仙看看长的什么模样或有什么本事,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借机成仙的。由于俗世生活的艰难困苦,世人无不向往解脱,向往自由,向往幸福快乐,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神仙都有着普遍的向往。

上至秦皇汉武,下至士子庶民,不知有多少人曾经有过寻仙之举。帝王们当然可以借助手中的权力,动用军民及各方力量,进行搜山倒海;而平民百姓,就只好凭借自己的一双脚去寻找了。这其中有幸运的,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真的遇见了一位老神仙,自己也学成一身本事,为后来的成佛做祖打下基础。当然更多是倒霉的,仙没寻到,道没学成,却白白葬送了性命。

《崂山道士》中的主人公王七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他本来是很幸运的访到了真仙,并且拜在神仙的门下,却因为自己的懒惰而错失良机,只留下一段故事成为读者茶余饭后的笑料。

当然,对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解读。

王七者,不知何许人也。故事的开头便说“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人们一般都把这个“邑”解释成作者蒲松龄的故乡临淄。不过这并不重要,作者连名字都懒得为他起(在《聊斋》里,有许多重要篇章中德行不怎么样的男主角都没有名字,但似乎以姓王的居多,如《画皮》里的王生。),所以他的故乡在哪里就更显得无足轻重。

我们只要知道有这么个人,排行第七,为了方便起见,姑且称他为王七也就是了。这个王七还算不错,一般来说,那些“故家子”,也即落魄的贵族子弟都有这样那样的坏毛病,至少不学无术以及生活放荡是一定的了。王七其人是否如此故事中没有交待,不过从他“少慕道”这个偏好来看,应该还不至于那么不堪。

因为一个一心慕道的人至少在私生活上还会比较检点的,否则,既有慕道之心,怎么又会那么明显地行背道之事呢?从他后来居然可以“负笈往游”到劳山“数百里受业”,又在老师那里做了两个月苦工,这些,都不是一个普通的纨绔子弟所能承受的。

而且王七此行还不是一般的幸运。要知道,孙悟空当年访道可是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越过两重大海,从东胜神州经南赡部州到西牛贺州,这才遇见了须菩提祖师。而王七只不过是道听途说,“闻劳山多仙人”便“负笈往游”,结果“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几乎是没费吹灰之力便遇上了一位真仙,这分明就是传说中的“仙缘有份”啊!试想,自古至今,登过劳山的人数不胜数,可是又有谁能有王七这样的好运?

当然,如果他能够珍视这份好运,并且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蹋下心来在那里勤学苦练,虽然要年深日久,虽然要艰苦异常,但终究有一天会修成正果、羽化成仙,当然那也就没有了后面的故事。正是因为他天生“娇惰”,吃不了苦,所以才白白地错过了大好时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qj/127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