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是一本志怪小说,但其文学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志怪小说。故事情节波诡云谲、变幻莫测,而又在情在理,暗合因果,令人在酣读畅想之余,又受到强烈的心灵冲击。人物形象鲜明饱满,尤其是那些善良、多情的狐妖女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建议大家阅读聊斋,一定要有读闲书的心态。把心态放松下来,尽可不设任何学习任务,先读为快,以“趣”导读,真正做到快乐阅读,这样才有可能领略到聊斋的无穷趣味。
从篇幅上说,所选故事短者数百字,长者也不过数千言,不必局限在课堂,茶前饭后,枕间席上,二三十分钟即可读完一篇,又不影响其他事务,是非常惬意的事。
正如鲁迅所说:“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惊悚奇幻的故事情节中,蕴含着鲜明的人文精神,值得人们品之再三。如《王六郎》:
少年起曰:"请于下流为君驱之。”遂飘然去。少间,复返,曰:“鱼大至矣。”果闻唼呷有声。举网而得数头,皆盈尺。喜极,申谢。欲归,赠以鱼,不受,曰:“屡叨佳酝,区区何足云报。如不弃,要当以为常耳。”
逆流驱鱼,神通惊人,但王六郎的感恩之心,又是人之常情,中华传统美德。神通有了人情,才有了感人的力量,才有了现实意义。否则《聊斋志异》就成了猎奇魔幻的文章,就没有品位了。所以,从学习、鉴赏的角度,仅仅在阅读中得到消遣,又不足以从中揽胜,探骊得珠。大家在被故事情节吸引之余,应从感性阅读向理性思悟过度,在阅读中和文本对话,和人物形象对话,和作者对话,在阅读中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心灵洗礼我们读聊斋时,不要被奇幻的故事情节完全吸引去了注意力,否则就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的愚蠢之举了。
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看,我们还应思考:作者把这个人物形象朔造得如此活灵活现,运用了什么文学描写手段?这一段故事丝丝人扣起伏跌宕,讲得格外吸引人,他是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构上怎么特殊处理的?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有时,就是一个字、一个词的使用,就能产生巨大的表达效果,这种措辞之妙,需要细心体会,用心揣摩。如:
女又甚慧,能窥翁姑喜怒。——《小翠》
一个“窥”字,写尽小翠的机灵,善于察言观色。
一更向尽,有女子珊珊自草中出,手扶小树,低首哀吟。——《连琐》
“珊珊”(姗姗)这个形容词表现了连琐内心对人间温情的渴望和对生人时恐惧的矛盾心理,让人深感凄恻哀婉,楚楚动人。
越是文学名著,越注重细节刻画,字词使用精当传神。《聊斋志异》便是其中的卓越代表。
聊斋是一本文言小说,文辞既有古文精炼典雅,又有民间话本贴近生活、生动传神的特色,可谓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从学习文言文的角度看,每篇都是文言文的学习素材,阅读它们,我们既可以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语感,增强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又能从中获得古代文化精粹的熏陶。从阅读方法上看,我们可以利用注释读懂文章,也可以运用学习课内文言文、古代诗歌所积淀起来的知识能力去解决疑难,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去判断语义,从而弄懂句段的含义。这些,都能让我们养成联系知识点,综合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如《连琐》:
生抱问之,答曰:"久蒙眷爱,妾受生人气,日食烟火,白骨顿有生意。但须生人精血,可以复活。”
“但须生人精血”一句中“但”字是“只”的意思,对照课内文章,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字意思是一致的。另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这两句诗中的“但”字意思是否一样呢?这么一比较,一辨别,收获就更多了。
聊斋故事,充满了传奇性,故事曲折,引人人胜,情意真挚,感人至深。同学们可以组成三五人或者七八人,乃至十余人的《聊斋志异》阅读兴趣小组,可以展开形式多样的趣味学习活动,如:
1.开展聊斋故事会,看谁的聊斋故事讲得最好,最有感染力,最动人。
2.发挥想象力,根据故事情节,画聊斋故事,制成系列,举行聊斋故事画展。
3.组成聊斋风俗研究会,对《聊斋志异》一书中的民俗风情进行了解、探究,制作成册,感受我国古代民俗文化。《聊斋志异》中记述山东民俗尤为丰富,如《促织》中的斗蟋蟀,《婴宁》中的踏青,《晚霞》中的赛龙舟......
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培养审美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分享研究心得,得到文化的滋养。
加入读书群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10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