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新时期以来小剧场戏剧发展的“探路”“开路”“养路”“扩路”四个阶段,在刚结束不久的年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恰恰是一次“扩路”探索。
第二部分重点论述在“扩路”阶段小剧场戏剧发展呈现的新特点:1.主题从“欲望”走向“温情”。2.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掘富有现代哲思、文化品格的“中国故事”。3.经典作品“示范性”的回归。并且从演出观众环节入手分析受众变化情况。
第三部分从此次展演报选剧目看并结合当下小剧场戏剧演出的实际情况,揭示出小剧场戏剧发展过程中在艺术观念、实践方向、剧本及表演质量和水平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全文约字,阅读时长约16~20分钟
继年举办全国性的小剧场戏剧展演活动之后,时隔四年,文化部艺术司再次在北京主办了年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此次展演汇集了来自全国的21台小剧场戏剧,其中小剧场话剧12部,小剧场戏曲9部。这些作品题材各异、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基本上体现了近年来小剧场戏剧创作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艺术面貌。
时下的戏剧演出市场,以小剧场戏剧为主的戏剧展演、节庆活动名目繁多、雨后春笋,不少城市也在借助小剧场戏剧这个平台培养当地演出市场、引导文化消费、扶植戏剧人才成长,但是立足国家的宏观视角,以“推动全国小剧场戏剧的创作与交流,引导小剧场戏剧的良性发展”为文化诉求的全国性的小剧场戏剧展演活动却并不多见。
此次文化部艺术司联合北京市文化局共同主办的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不仅在主题内容、艺术表达上发挥了示范性、引导性的作用,而且为我们分析、研判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剧场戏剧发展特点和走向提供了不少新的启示。
一
新时期以来,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壮大是与社会时代的转型、戏剧文化生态的更迭紧密相连的。一方面,不同的时代生态赋予了小剧场戏剧不同的文化使命和艺术担当,为其增添了鲜明的时代标识和精神蕴涵;另一方面,在每个时代戏剧发展的过程中,小剧场戏剧又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屹立在戏剧实验探索、革故鼎新的潮头,成为外界观察戏剧创新活力、发展动力、艺术生命力的晴雨表。倘若为年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作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离不开一种历史的、艺术的、发展的眼光,我们不但需要知道当下小剧场戏剧面临的生态文化语境,更需要梳理小剧场戏剧的“前世今生”,从历史中寻找今天小剧场戏剧面临的任务、承担的角色。
如果从年北京人艺演出的《绝对信号》算起,新时期的小剧场戏剧已经走过了35年。上世纪80年代初,话剧遭遇了观众危机,不少地方的剧院出现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影视冲击的因素,有剧院体制机制的束缚,有管理层面的僵化保守,但归根结底还是话剧自身出现了问题,演出形式千篇一律,僵化的现实主义、落后的戏剧观念与虚假的表演盛行。正是带着对话剧现状的忧患,林兆华尝试着以《绝对信号》的实践为话剧闯出一条“新路”。这条“新路”不是因为剧院的经济压力有多大,也不是立足于小剧场戏剧反商业、反垄断的市场考量,而是立足于戏剧本体,是对“戏剧艺术是否还有别的路子”[1]的探索,也是对话剧如何表现人、如何表现时代、如何发挥自身本体性的探索。这种探索助推了80年代戏剧观念的讨论以及各地小剧场戏剧的陆续开展,直至年南京举办的中国首届小剧场戏剧节,13台剧目成为小剧场戏剧阶段成果和探索成就的集中体现。这是小剧场戏剧在新时期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尽管以今天的眼光看,演出还存在或多或少的艺术局限,但是却让我们看到了当时话剧人的“自强意识”,是他们“找到了一条振兴话剧之路”[2],确立了新时期小剧场戏剧发展的“探路”阶段。
《绝对信号》剧照
90年代初,话剧再次陷入发展的低谷。“年,在全国,甚至京沪话剧的圣地,几乎都很难看到话剧的演出了。”[3]话剧遭遇了生存的危机,也就是在此时,年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暨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从展演的主题“大力开展小剧场戏剧运动”不难看出,鉴于危机困境中小剧场戏剧的潜力与活力,发展小剧场戏剧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参加展演的14台剧目中,有像《思凡》这类的探索实验型作品,但更多的剧目则从商业的考量出发,兼顾探索与商业的双重目的,主动思考如何让观众走进剧场,进而培养中国话剧自己的观众的问题,比如《留守女士》《情感操练》《大西洋电话》《疯狂过年车》等剧目。可以说,聚焦都市题材,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11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