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小说”的相关问题
一、“小说”之义
1.“小说”概念之文献
①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杂篇外物》)
“干,求也。县,高也。令,谓令问。宜云:县令,犹赏格也。”(王先谦注《庄子集解》)
赏格:评价饰:虚构
②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东汉.桓谭《新
论》)
丛残:杂乱不全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诸子十家,可观者九家而已。(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这里的小说是指稗官搜集的“街谈巷语”之说。余嘉锡考证,“稗官”,系指收集庶人之言传达给天子的“士”。(余嘉锡《小说家出于稗官说》)
④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张衡《西京赋》)
西汉小说家,号“黄车使者”,河南洛阳(今洛阳东)人。汉武帝时为方士侍郎。小说出于方士说。
2.“小说”之内涵
①虚构性突出
②非正统性的
③有寓意,有寄托
④民间意识浓厚
二、古代小说的流变
1.起源(神话、史传、子书):故事、纪传及评赞、通过故事表达思想
2.先秦两汉(野史、寓言):补史、寄托
3.魏晋六朝(志人、志怪):人物、传奇性
5.宋元(讲史、“小说”、说经):说唱
6.明代(章回小说、白话短篇小说):世代累积
7.清代(章回小说、白话短篇小说):文人独创
8.近代(旧小说与“新小说”并存):西方文化(思想内容、创作与发表模式)
三、古代小说的文体观念1.小说文体的独立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唐传奇多恋爱故事例:元稹《莺莺传》
2.语体:文言与白话
文言与白话相互影响
《聊斋志异》的文体主要承袭传记文,但叙事的方式却也借鉴白话小说,最突出的表现是一些作品的开头颇类似话本小说的“入话”,还有一些作品在叙述当中插入诠释和评论,这两种方式都不属于史传、传奇小说和笔记小说的传统。(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
王恒展《浅论(聊斋志异)与话本小说的关系》(《蒲松龄研究》年第2期)
白话大多受众为市民,文言受众为文人。白话追求“俗”----大多为通俗
3.文体分类:根据中国古代小说的实际情况,石昌渝分为四类:
所谓“话本小说”就是指源于“说话”伎艺并且仍然保持着“说话”的叙事方式的小说,主要指白话短篇小说。白话长篇小说也是从“说话”演变而成,叙事方式也受“说话”伎艺的深刻影响,但相对“说话”体制的短篇,它距离口传文学更远,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章回体式,因此把它从“话本小说”分离出来,叫做章回小说。这样,自唐代以后,中国小说的分体就有传奇小说、笔记小说、话本小说和章回小说四种。(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
文体的交叉性:小说为晚熟文体,受其他文体影响甚大,因此与其他文体关系甚为密切,如戏曲、诗词歌赋、散曲等
四、“小说”之归类
“小说”由于本身的驳杂,所以在归类方面是很麻烦的。归类,并非分类那么简单,它实际上体现了一定时期的小说观念。
“古今编书所不能分者五:一日传记,二日杂家,三日,四曰杂史,五曰故事。凡此五类之书,足相紊乱。”(郑樵《通志.校雠编次之讹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1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