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聊斋志异》小说中的故事来源问题,目前多数学者的注意力主要还是集中在六朝志怪、唐宋传奇与《聊斋志异》的对比分析上,而对明代以及清初文言小说对《聊斋志异》创作的影响,还缺乏充分重视和深入探讨。本书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在明清文人的笔记小说和诗文集中广泛发掘资料,细读文本,详加考索,进一步论证了《聊斋志异》中有大量作品是改编自中晚明以至于清朝初年的文言小说。
《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内容简介
本书名为“笺证”,旨在围绕《聊斋志异》中部分小说篇章进行解说和考证。书中的主要观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唐宋以前传世文献数量相对有限,《搜神记》《酉阳杂俎》《太平广记》《夷坚志》等书对《聊斋志异》的影响较容易被研究者察觉;元明以来,仅子部之书就已浩如烟海,若在元、明以及清初的文人笔记中仔细查找,亦可以发现《聊斋志异》不少小说作品的故事原型。
其次,蒲松龄是以史家的创作态度来写小说的,“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的“《春秋》五例”,在《聊斋志异》中几乎无一不备。《聊斋志异》在充分借鉴民间传说故事架构形式的基础上,淡化了作品中人、妖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突出了狐鬼花精的人性特征,其具体情节的设计则根植于民间日常生活,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赋予异闻趣事以深刻的思想内涵。《聊斋志异》是“幽冥之录”,更是“孤愤之书”,书中近五百篇小说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原型,以及现实寓意,都值得深入剖析。
再次,《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蒲松龄所志之“怪”,继承的是汉唐以来志怪小说艺术传统,用史传笔法叙写明清之际的民间传说。把乡村流传的通俗有趣的故事,用高妙雅致的文言来讲述,《聊斋志异》既洋溢着田野与市井酣畅淋漓的生活气息,同时也不失古典主义的文化意蕴。《聊斋志异》广泛地反映现实,堪称明清时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虽然时常衍化晋唐故事,但小说中所述皆是明末清初的风俗人情。
蒲松龄所处时代,距离今日毕竟太过久远,《聊斋志异》小说情节和细节中所包含的丰富民俗文化内涵,需要细心发掘和深刻阐释才能更容易被现代人所认识和理解。
赵羽,现为山东省滨州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年本科毕业于山东省聊城大学中文系,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承担“中国古代文学”“档案管理学”“传播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校级课题两项,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多项。
摘要目录
考城隍杜翁
皂隶折狱
汤公太原狱
鹰虎神瑞云
狐嫁女焦螟
蛙曲孙生
狐入瓶酆都御史
古瓶乩仙
研石刁姓
张不量大鼠
李象先红毛毡
李司鉴阿英、阿宝
阎王、刘全、僧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12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