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书评 >> 正文 >> 正文

中西方死亡美学比较研究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4/4/3

"死亡"是永恒而深刻的美学命题,也是面向生的艺术。

中西艺术对于死亡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表达。

今天小印就带大家一起去看一下。

中西艺术怎么面对死亡

面对死亡,中西方在艺术中有着不同的诠释。

就拿骷髅来说,西方骷髅画揭示的是人们对死亡的无惧,而东方则是对死亡的麻木。

下面这张骷髅舞就非常典型。

白骨们在墓地下欢快地跳舞,不断引诱地上的活人加入他们,诱惑他们主动走向死亡。

活人们则神色平静,仿佛根本没有意识到死亡与自己的距离。

既然人类对死亡无能为力,所以他们能做的只有调整心态。

而中国关于骷髅的创作则反映了古人面对死亡的沉思与麻木。

就像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大骷髅虽然只余枯骨,但却穿戴幞头纱袍。

他盘左腿屈右腿的姿态与正常人无别,手中还把玩着用丝线吊着的小骷髅。

背后哺乳的妇人却淡定自若,与一旁神情慌张的妇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幼年、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全都在一幅画出现,这是在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隐喻对死亡的态度。

对于死亡的表达,中西方也有不同。

在西方文学中,死亡常常被作为一种带有想象和悲剧性的元素。

比如《俄狄浦斯王》,死亡就是一种相对想象的存在,作为一种想象力意识,推动人物走向深渊。

并且,他们喜欢直接表达死亡。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死亡既是现世生命存在的终结,也是生命在彼岸世界的新生和永恒。

相比之下,中国文学就更加含蓄,他们会对死亡进行审美化描写。

比如《红楼梦》中的“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死亡就被理解为是一种生命的回归。

意象化的表达让情景高度融合,哀婉凄美之中饱含缠绵之情。

东西方对待死亡的态度也不同。

对于西方人而言,死亡是值得肯定的。

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

古代希腊人称自己是“英雄民族”,不断地用死亡证明前进的道路的正确性。

正如苏格拉底之死,是追求真理的死亡,是不妥协的带有英雄色彩的高尚死亡。

即便是死于瘟疫,也不是一件丢人的事。

《死神的胜利》极具概括性地描绘了当时黑死病爆发的景象。

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疾病之一,代表死亡的骷髅骑着战马向人们发起进攻。

所有的生命都是残缺的,静谧的森林与杀戮的张力形成鲜明对比。

在死神面前,不同阶层的人都无法躲过这支命运的弓箭。

而东方对死亡则持一种否定态度。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最后的化蝶,就是如此。

人们不愿意承认真正的死亡,所以选择了让他们在想象中永远在一起。

《聊斋志异》中所刻画的人鬼情未了也是对死亡的一种否定。

死亡打破了爱情,所以古人用一种想象的张力否定死亡,让人鬼再见。

通过这种对死亡的否定,古人就化解了死亡所带来的具体遗憾,覆盖住了本来的悲惨。

在纪念死亡的方式上,中西方也有着天差地别。

西方纪念死亡的方式大胆又浪漫。

死者亲属在葬礼流下的眼泪会被收集起来做成殉葬品——泪瓶。

泪瓶盛满了悲伤的泪水,这就让“死亡之痛“更具仪式感。

在当时甚至出现了“泪水蒸发殆尽才是服丧终结之时”的说法。

除了泪瓶外,还有人会选择给尸体拍“艺术照”。

对于摄影师而言,睡梦之中的婴儿是最容易拍摄的。

但是有时也需要解决闭眼和姿势的问题。

对于闭眼,摄影师大多会直接在眼皮上画个眼睛,堪称早期ps术。

至于姿势,有些摄影师则发明出了能够支起头部的椅子。

与西方喜欢折腾尸体的大胆不同,中国人纪念先人的方法更加内敛,但其中的意蕴却更为浓厚。

传统的民俗文化中,纸扎和冥币长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冥币是直接的物质表达,体现了人们对于死者的尊重。

冥币上印着的通常是具有象征性的人物或是传说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大多时候都是“玉皇大帝”这一形象。

纸扎也是如此。

烧纸扎不仅为死者送去了物质资源,也送去了生者所有的牵挂和思念。

随着纸扎艺术的发展,纸扎渐渐走向世界。

在外国人眼里,纸扎是中国浪漫的纪念死亡的方式。

为何中西死亡艺术差别那么大?

中西方在死亡艺术上呈现出的艺术美学,都与它背后的哲学、宗教息息相关。

西方死亡哲学大多认为死亡是自己的事,所以他们更强调死亡的个体性。

正如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的观点。

死亡只是人生命中一件没有经验的事情。

只有直面死亡,才能真正了解生的意义,超脱了对于死亡的恐惧,就能使生命到达更高的境界。

因此,西方的死亡艺术体现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已知的怀念。

而在中国,人们认为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主体,

因此他们更强调死亡的社会性,社会才是死亡哲学的终极目的。

正如同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他认为义不仅不是外在于人本心的东西,反而是内在于人的本心。

又如司马迁所说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亡的价值取决于人为何而死。

死亡与生命的价值融合,它既是个人对社会的维护、反抗,也是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

因此中国的死亡艺术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知的坦然。

除了哲学体系,宗教也影响着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和表现死亡的方式。

中国宗教侧重现世,追求今世的完满。

虽然佛教认为现世艰苦,但并不完全否定现世人生的价值。

相反,它肯定着现世人生的意义,把对彼岸幸福的追求转变为在此世的现实生活中的追求。

基督教重则侧重来世,以彼岸的永生为终极目标。

它认为人类具有原罪,现实世界是罪恶的深渊,尘世生活是罪恶的。

人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得到神的宽恕和拯救,死后进入天堂,回到上帝的身边,获得永生,享有彼岸永恒的幸福。

此外,语言也导致了东西方对死亡描述的不同。

汉语言本身是一种高度意象化的诗性语言,这就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很少直言死亡,而是借感性隐喻表达死亡。

好啦,今天小印对于中西方死亡艺术的介绍就到这里。

正因为我们对死亡有着各种的解答,才能构成死亡艺术的终极审美。

每日经典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13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