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聊斋志异》
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全书将近五百篇,学者根据小说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作品代表作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叶生》《司文郎》《王子安》等都是这类作品。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具有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篇目众多,取《婴宁》介绍
《聊斋志异.婴宁》
女主角婴宁是蒲松龄创造的狐鬼花妖世界中的女性形象之一,同时也是蒲松龄创造的最成功的狐女形象。
婴宁由人狐结合所生,初生之时便丧父成为寡居孤儿,由鬼母抚养长大。半人半狐的婴宁身上体现着的人性与狐性有着其形成的必然。其狐性集中体现在出嫁前亦憨亦黠、纯真烂漫的少女形象,而其人性则从其出嫁后恪守孝道、成为贤良淑德的人妻形象中凸现出来。在整个过程中,婴宁前后性格的转变可以算得上是由“狐”到“人”的蜕变。
未嫁之前,婴宁身上所体现的更多是“本我”,即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有我之我。她身上体现更多的是“行无伪饰之真”、“心无尘蔽之纯”、“任性无羁之野”的自然。
当婴宁看见自己的张扬个性的个体行为与压抑天性、剥夺人格自由的社会规范产生摩擦时,甚至威胁到其自身与夫家的生命安全时,她向世俗妥协了,就范于社会规则,压抑自己的天性,约束自己的行为。她的这种做法正是从“本我”向“自我”的一个转变,这时她身上所体现的恰恰是其作为狐女的一种“人性”。
初遇·节选一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仆来招吴去。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游。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再会·节选二
回顾对户,有巨石滑洁,因据坐少憩。俄闻墙内有女子长呼:“小荣!”其声娇细。方伫听间,一女郎由东而西,执杏花一朵,俛首自簪;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审视之,即上元途中所遇也。心骤喜,但念无以阶进。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误。门内无人可问,坐卧徘徊,自朝至于日昃,盈盈望断,并忘饥渴。时见女子露半面来窥,似讶其不去者。
花园表白·节选三
穿花小步,闻树头苏苏有声,仰视,则婴宁在上,见生来,狂笑欲堕。生曰:“勿尔,堕矣!”女且下且笑,不能自止。方将及地,失手而堕,笑乃止。生扶之,阴捘其腕。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益?”曰:“以示相爱不忘。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病,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女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爱何待言。”生曰:“我所为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首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语未已,婢潜至,生惶恐遁去。少时会母所,母问:“何往?”女答以园中共话。媪曰:“饭熟已久,有何长言,周遮乃尔。”女曰:“大哥欲我共寝。”言未已,生大窘,急目瞪之。女微笑而止。幸媪不闻,犹絮絮究诘。生急以他词掩之,因小语责女。女曰:“适此语不应说耶?”生曰:“此背人语。”女曰:“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生恨其痴,无术可悟之。
蜕变·节选四
母谓女曰:“憨狂尔尔,早知过喜而伏忧也。邑令神明,幸不牵累。设鹘突官宰,必逮妇女质公堂,我儿何颜见戚里?”女正色,矢不复笑。母曰:“人罔不笑,但须有时。”而女由是竟不复笑,虽故逗之亦终不笑,然竟日未尝有戚容
选文三是整篇中最能体现婴宁性格的片段
作者通过婴宁与王子服的交谈一点一点的向读者展现婴宁的娇憨、纯真、不染尘世的性格:“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
书生王子服拿出初次见面婴宁扔的花,“以示相爱不忘”,婴宁却说花枯了,你还留着做什么?如果喜欢,等你走了为让一大捆送你““枯矣!何留之?”
“折一巨捆负送之”
王子服说我爱的不是花,是人“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婴宁却回答你我本来就有亲戚之情,爱还要说什么?”
王生说:“我所说的爱,不是那种亲戚之间的爱,而是夫妻间的爱。”婴宁说:“有区别吗?”王生说:“夜晚同床共枕啊。”娶宁低头想想,说:“我不习惯与不熟悉的人一起睡觉。”
谈话中,婴宁狡黠与娇憨并存,让人爱恨不得。
关于《婴宁》的小评
婴宁性格的转变,凸显了一个理想的人的成长。
在她身上从最开始的“本我的“狐性”,到压抑自我的“人性”以及最后实现“超我”的“仙性”
其实社会中的人大多处在一个“自我状态”,即在实现“本我”和“超我”中挣扎,一方面追求自我满足的快乐,另一方面追求世俗社会的认可。可以肯定的是,“超我状态”是社会化的产物,区别于“自我状态”的关键因素在于对现存伦理道德规范的自由自觉服从,这里就能很自然的让人联想到文教的作用,文教是让伦理道德规范和人的行为融合协调的最佳手段。大力推行文教是实现个体成长的必由之路。
文案/韦小创
排版/玄孟冉
校对/常宁
萤火照书页
你是否也在找寻夜空中的?
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5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