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当前“阅读”的几个问题杜泽逊为“世界读书日”,一位记者朋友今天电话采访,询问了几个关于“阅读”的问题。放下电话,我感到他的几个问题很重要,有必要认真讨论。第一个问题,根据目前有关调查,线上阅读越来越多,甚至超过线下阅读,我们应如何看待。我认为线上线下阅读,读纸本的书籍文件,和线上读电子书籍文件,没有本质的不同,更不能把线上线下作为判断阅读品质的标准。我们习惯的阅读纸本书籍,也不是自古就有的。人类有了语言,口耳相传,开始并没有文字,那么语义寄托于声音之上。后来有了文字,也没有纸,我们中国有甲骨文、金文、简、帛、石刻等形式的文献载体,都是产生很早的。后来有了纸,中国是纸的发明国,于是才把文字写在纸上,再后来中国发明了印刷术,就把文字材料印刷在纸上。所以纸本书就是书籍物质形态进程中的一种形式,我们当然也要允许超越纸本的书籍形态产生,那就是我们熟悉的电子书籍。电子书籍适合于网上传播,这就形成了今天的线上阅读。线上线下并不决定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品味,目前线上线下阅读是并行不悖。将来如何发展,要看读者的客观需求。我们不能把线上阅读看作是浮躁的、浅薄的阅读。难道纸本书上就没有浮躁的、浅薄的内容?第二个问题,线上阅读存在严重的碎片化现象。我们如何看待。我认为线上阅读的碎片化现象的确很明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没有电子数字化之前,也存在碎片化阅读。比如报纸,尤其是小报,每天买一份,快快看完,然后就扔了。报纸用的纸张叫“新闻纸”,这种纸含纤维量多,达到百分之九十多,所以卖废报纸价钱是多一些的。可是这种纸的纤维没有经过沤制去除包裹在纤维外层的胶质,因此容易氧化变脆,报纸放不长,具有明显的临时性、短期效应。原因是报纸刊登新闻等时效性信息,不必常久保存。这种特性过渡到今天的新媒体数字化传媒,当然是大行其道,如鱼得水。所以线上阅读有些像看报纸,甚至看小报,短平快,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很便捷地阅读,几乎继承了新闻的所有特性。报纸也登小说,连载,这也就被今天的网络小说继承了。可以说线上阅读的碎片化,不是由读者决定的,而是线上阅读更适合于碎片化的形式,不能长篇大论,长篇大论还是要出版书。书再电子化,那大部分是供查检的,还不是线上阅读的主要内容。当然碎片化阅读自古就有,大量的古代笔记,一段一段的,上下段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梦溪笔谈》《容斋随笔》《日知录》《池北偶谈》,不就是碎片化阅读吗?难道会有人说古代笔记属于低品质的读物吗?碎片化仅仅是阅读形式的一种,不是全部,碎片化仅仅是文体形式的一种,也不代表内容的俗。俗者自俗,雅者自雅,与碎片化初无关系也。至于碎片化阅读比例上升,那是因为这种阅读更方便,更适合当代人的生活节奏,没有其他原因。倒是这种方便使人类阅读的文件数量提升了,其贡献倒是应当充分肯定。第三个问题,从网上下载图书的读者很多,我们如何看。从网上下载图书,存在大硬盘里,很快超过一个小型图书馆,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其负面影响是图书销售量下降。网上下载了,当然也就不一定买纸本书了。出版社辛辛苦苦编辑、印刷,大量投入,应有的经济收益不就损失了吗?如果作者是拿版税的,版税多少取决于销量,因此网上下载也损害了作者。还有一个受损者大家可能没看到,销售书籍越多,给国家交的税就越多,国家税收是国家办学校、办图书馆、维护公共服务开支、维护国家安全部队开支的主要来源,因此,可以说网上下载书籍直接损害国家收入。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网上大量下载书籍的是科研人员和大中学校的学生,他们根本买不起那么多书,他们下载的书籍干什么去了呢?搞科学研究去了。国家要进步,要赶上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靠的就是这批下载书籍的人群。这个矛盾是显而易见的。解决这个矛盾,应当出台适应数字化新形势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是去限制下载,而是进一步为下载提供方便。那么作者、出版者的利益如何维护呢?国家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有的高端科研专著,精心编辑校对出版,印刷一两百部供大图书馆收藏就可以了,由出版社直接从网上挂出电子版,免费下载,国家根据下载量和学术界的水平评价等指标给出版社以经济奖励。出版社也根据上面的指标给作者计算支付版税。这样就解决了矛盾,其效果将是大大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出版业的质量检查也提到了更加透明的台面上。第四个问题,读者喜欢购买经典书籍,这在数字化的今天又是怎么回事?经典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我们中国的《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及三传、《论语》《孟子》以及《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墨子》《黄帝内经》《昭明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都是经典性书籍。西方的《圣经》等当然也是。经典的特点往往是知识系统、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语言优美。可以反复阅读,而每一次都获得新的启迪和享受。中国有句老话“温故而知新”,好书就如好老师,每次见面都受教益。对待经典书籍,人们有敬畏感,希望供起来,作为终生的老师,日日温习,月月诵读。这样的书籍常置案头,看看都是享受,其物质形态本身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至于书中天头地脚有工整的批注,就更增加了其收藏和鉴赏价值。中国有很多藏书家,他们在珍贵的书上盖上自己的印章,有时还特别加盖“子子孙孙永保用享”“借与鬻人为不孝”“拥书万卷何啻南面百城”这样一些寄托对书籍特殊情感的印章。这样的膜拜经典的文化,在数字化的时代是不会消亡的,也就是说,对有形的物的需求,是不会消亡的。手机是传播数字化文化产品的工具,但手机本身却是实实在在的实物,那么手机的制造设计品质就不是使用手机的人不在乎的。明白了这一点,读者喜欢购买纸质的经典书籍,这种现象就不难理解了。同样是阅读,线上数字化阅读,线下经典捧读,其生命力同样强大,因为其内在的动因并不相同。第五个问题,据调查,“有声阅读”较快增长,听书模式会变得越来越主流吗?所谓“有声阅读”其实并不新。世界上有不少名著都产生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孔子的语录收在《论语》里,就是孔子弟子听来的。庞大的佛经汇集《大藏经》,其中释迦牟尼讲的经,就是弟子背诵下来,在释迦牟尼去世后,弟子聚在一起用背诵的方式“汇编”起来的。他们当时让记忆最好的阿难陀全部背诵下来。那不就是听书吗?我们中国说书的传统源远流长,当代的单田芳讲《童林传》等,大家以前是听收音机,现在从网上都可以听,还可以有视频,这种情况很多了。我们上课也有大量视频公开课。这与过去“说书”的传统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可是,新时代的“说书”大都有个底本,要精心准备本子。说完以后呢,还要出书,热卖。可以说是书本的音像化,还不能脱离书本。另外,有大量的书不适合“听”,因为听不懂,要么是语言问题,要么是太专业,要么是听众不感兴趣,因此“有声阅读”只能占读书的一个小份额,不可能越来越主流。有时候“听书”是学习的辅助手段,比如《诗经》一般人听不懂,但专业人员可以听,一方面可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可以规范读音,生僻字读错音的真不少,有必要听听权威的录音本。但从可听的书和听书的人群看,“听书”的比例,仍是小份额。..22.(年月22日晚为“世界读书日”应邀为山东大学尼山学堂作视频报告。韩超发起并主持,课后告知听讲者余位。)
整理
韩超
编辑
韩超
责任编辑
韩超袁玉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5887.html
上一篇文章: 宜兴市第六届网络文化节ldquo耕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