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曾有一千古名句,叫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的寓意是在歌颂春蚕、蜡炬那“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对于“舍己为人”这个高尚品德,几乎已经深入每个华夏子孙的内心。这句名言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先进》,原句如下:“吾与点也。朱熹集注:初无舍己为人意,而其胸次悠然。”“舍己为人”这句成语原意是说:放弃自己的见解,随声附和别人。
而到了现在,这句成语的寓意也发生了改变。意思是指: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这种正能量的道德观念从古至今都在传承,如今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继承和发扬。
关于“舍己为人”的寓言故事古今有很多。在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短篇小说著作《聊斋志异》中就记载着这样的一则小故事:某地庄稼遭遇了蝗灾,柳树神给县官托梦,最后舍身相助让庄稼逃过了蝗灾。
闲话不多说,大家这就跟随笔者的思绪来看看蒲松龄老先生笔下的这篇小说吧!
话说在明朝末年期间,在青州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蝗灾。那虫群就如同黑云一般,笼罩着青州,所过之处,片叶不剩。眼看着蝗虫向着青州不远处的沂州飞来。
这庄稼可是老百姓的命啊!如果庄稼没有收成,老百姓吃啥喝啥?沂州的县令为此烦恼不已。
这位县令一连几天未眠,把自己关在书房中冥想。几天未合眼,谁受得了这个啊!想来想去,那县令也是无计可施,在妻子无休止的劝说之下,那县令才熄灭了蜡烛,躺到床上睡觉去了。
实在是太累了,那县令刚躺下便进入了梦乡。
刚进入梦境不久,那梦中便出现了一位头戴高帽,身披绿衣的男子。那男子面容俊朗,身材矫健,手中持一把折扇,一幅秀才模样的打扮。
只见那秀才慢慢地向县令床边走来。
县令看得真切,忙问道:“敢问公子是哪位?闯进我的睡房所为何事?”
那秀才开口便说:“大人所管辖的沂州即将被蝗灾所害,我见大人日夜为此苦恼,但也是无计可施。不过,小生倒有一计可施,不知大人是否赞同。”
县令一听,忙说道:“为了黎民百姓的安康,我义不容辞,公子但说无妨!”
那秀才微微一笑,边摇着折扇,边说道:“明天在西南方的路上,会有一位打扮华贵的女子骑驴经过这里,那便是蝗神。你若能屈身相求,便可逃过此次蝗灾。”
县令忙下床作揖表示感谢,回道:“多谢公子!在下明日便去迎接那蝗神。”说完,那秀才便消失不见了。
县令醒来,觉得这个梦境很是奇怪。但他目前实在是没有办法,不妨前去看看究竟。于是天一亮县令便朝着西南方的小路走去。
县令等了很久很久,一直过了午时,才见到不远处来了一位女子。那女子身披黄色大衣,眉心之间有一红色印记,一看便不是凡人。而她身下坐着的正是一只驴!县令断定,此女子便是蝗神了。
他点燃手中的香,捧着礼酒,弓着身子迎了上去。
那女子见状先是一愣,随后不紧不慢地问道:“你我不曾相识,莫要挡了我的去路。”
县令连忙作揖,哀求道:“我是沂州的县令,蝗虫即将压境,这庄稼可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啊,还望蝗神高抬贵手,免了这场蝗灾吧!”
女子又是一愣,心想:他怎知我是蝗神?莫非是那柳秀才多嘴透露的?肯定是他了。
女子微微一笑,说道:“好吧,你回去吧,我这就免了这场蝗灾。既然他透露了机密,那就要他一个人来承受着这场灾难吧!”
县令拜谢过蝗神后,便回家了。
两日后,蝗虫来到。只见那虫群如黑云一般从天边快速飞了过来。百姓见状都跪在地上乞求,县令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
但奇怪的是,那蝗虫不沾庄稼片叶,却朝着柳树飞去,所过之处,片叶不剩!
县令这才想起梦境中的那个秀才,他身着绿衣,又想起蝗神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他才明白,原来那秀才其实就是柳树神。
故事到这就讲完了,文中的柳树神为了黎民百姓的安康,托梦给了县令,告诉他破解蝗灾的方法,最终树神因为舍身救助百姓而说破机密,受到了蝗神的惩罚!
树神尚且懂得“舍己助人”,如今的我们又有何道理做不到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7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