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书评 >> 正文 >> 正文

甘坤霞浅论电影男版聊斋改编对聊斋志异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1/5/5

浅论电影男版聊斋改编对《聊斋志异》的解构与重塑

文/甘坤霞

摘要:《聊斋志异》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民间花妖鬼狐故事,流传百年。在源远流长的文明岁月中,一直被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阅读和改编创作着,慢慢地它已为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集体文化元素,在不同的时空中它都因应着不同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衍生出不同的新作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独特潮流,为了在不同时代都能展现出意义,作品必须以新的姿态接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文艺工作者都在自各的领域努力找寻传统故事与影视艺术融合的新形式。而把传统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过程实质上是在二次创作和二次建构,而这份二次的创作和建构能否成功,比如唤化出新生命、新意义、新价值,更是需要考验导演和编剧的技巧,视乎当时社会的市场气氛以及文化底蕴。

性转电影《男狐聊斋——秀郎》根据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阿绣》改编而成。而这个狐仙却跟原著不同,他是一只俊美的男狐--秀郎,电影讲述了他初入凡间体验红尘之味,与书生刘子固、卖扇女阿绣上演了一场缠绵纠葛的爱情故事。《男狐聊斋——秀郎》的定位是一部玄幻爱情电影,更是一部商业倾向的片子,走向了当代部分女性所钟爱的耽美市场,以独特的创作思路,以不同的视角、形式、内容和精神角度重新演绎和解读经典,以一个崭新的视角切入主题,对原著人物的形象进行解构与重塑,既保留了中国古典的美学元素和文化思想,更注入了创作者的自我意识,融入当代社会的潮流文化,以崭新的艺术思维呈现在大众眼前。

关键词:《聊斋志异》;比较;改编;性转

一、异视角——视觉文化时代的二次加工

当今世代,人们已经踏入视觉文化时代许久了,相对于文字等静态叙事,人民大众更愿意为影像音像等动态叙事买单。故之,许多文艺工作者会对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方面改编,像《秀郎》就是由《阿绣》改编而成,而这个改编加工的过程免不了会对原作品《阿绣》中的叙事方式和内容有颠覆之处,但也相对地完成了从《阿绣》中的文字静态叙事到《秀郎》中的影像音像动态叙事的转变。

蒲松龄先生笔下的《阿绣》文字内容精练,有隐晦的情感表述,更有情节上的省略部分,这些空缺和隐形之处都需要读者在阅读时细细品味,并加以情节和画面上补充想象。但这种需要花费不少阅读功夫的文本,在今日似乎非潮流之所向,对于被视觉技术占据了大部分生活的现代人而言,他们已经习惯于吸纳简单的,直观的音像画面,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已经开始慢慢习惯起的听觉性图像化的知识蓝图和思维模式,这样的思维转变对于维系传统语言文字系统其实是不太利好的,因为现代人在认知层面上的基础土壤已经不太适合传统文本去生存了,应运而来的是传统的文本和文化系统都需要去转化和建构出一份能够和现代化融合起来的新模式。

(1)艺术符号的巧妙加入

传统文本《阿绣》是由文字堆砌而成,人物的形象,内心世界,周遭环境的氛围以及情节都需要有文字去单独塑造起来,但是当它转换成电影,比如今天的性转电影《男狐聊斋——秀郎》,它曾经以文字塑造出来的一切,都需要导演去找出新的元素去替代文字原本的位置,毫无疑问,这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图像化的形式更能够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漏洞所在,所以必须要更为谨慎,但同样电影化后也让这个传统的文本瞬间多了许多的玩法。

其中较为突出的艺术上的表达技法是艺术符号的巧妙加入,比如扇子,酒和杯子等,一壶栏杆意得缘,一把折扇作别,这些具有特别情感意义以及能够连接剧情的线索象征都能以隐喻和转喻为作品产生新的生命力和审美意义。

原著中,阿绣和刘子固并非什么实质意义上的定情信物,而狐狸和刘子固之间也并没有任何可以留恋的信物,导致狐狸最后的离开是那般平淡无牵挂,仿佛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过路人。但是在电影中,导演和编制巧妙地用一把折扇把三人的爱恨情仇、恩恩怨怨像红线一般牵引起来了。

电影的开头,刘子固无意间对站在杂货铺窗口的阿绣一见钟情,同时借一把由阿绣提过笔的折扇为刘绣二人情缘的开端,“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姑娘,在下十分喜欢这扇面,清灵毓秀疏阔有致。不知出自谁的手笔?”“公子谬赞了。是小女子闲来涂鸦之作。”这番对白的设计虽同原著一般以买卖为开头话,但是却多了一份才子遇佳人的意味。在电影的改编中刘子固除了对阿绣一见倾心之外,同时也欣赏到了阿绣的内在修养——提笔作画的艺术魅力,这样令刘绣两人情愫暗生的过程显得更自然。

而此时,场面转换到店铺外站着的一名白衣男子——男狐秀郎,他手中也持一把摇扇,这扇面四周画着竹林,与阿绣所作画像一模一样,但正中央多画着一只红色的小狐狸。后来,初化人形的狐狸还不懂做人,不懂自己的心。他在子固与阿绣的定情折扇上戏谑的画上自己(红色的小狐狸),这个设计就很有冥冥之中自有注定的命运感:三人如扇,注定交织。也是为他们三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埋下伏笔,秀郎与阿绣的前世兄妹缘,今世的情敌缘,子固秀郎的人狐情缘,同性情缘……扇上竹林红狐简简单单,人心却复复杂杂。

一壶栏杆意作始,一句无杯共饮作终。

酒本就是一个传统文化中常用的意象之物,而导演和编剧也在电影中也好好地善用了该意象,杏花春雨,栏杆意,合卺酒,仙灵果酿等酒在电影中与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情等互相推进,相伴而出,电影正是借用酒这一个在视觉和情感上能感知到的意象,把人物之间的情感张力强化,赋予更高的情感渲染力。

酒的初次登场是刘子固得知阿绣已许配他人后借酒消愁之时,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而就在刘子固独自饮酒之时,男狐秀郎就在他孤独空虚的时候趁机而入,走进他的生活。“杏花春雨太过细腻绵长,不如栏杆意爽烈,我有一壶栏杆意,与公子做个交换如何?”原著中刘子固是第一次见女狐时,识得并非是她的真身,初见之时内心已毫无波澜﹐但是这一次与男狐的初见,一见便呆住了,可能是因为男狐秀郎的美貌,也有可能是因为他的琴音和诗词句藻之美,秀郎身穿白衣,一手拿着一壶栏杆意,就走进刘子固的世界了,从此竹林一壶酒,对酌有相亲。

后来,那一合卺酒是情到浓时,假阿绣——秀郎与刘子固的情感催化剂;那仙灵果酿便是知音难求时,知心人秀郎与刘子固彼此越陷越深的迷药。到最后,一壶栏杆意作始,一句无杯共饮作终。刘子固说:“花开半赏,酒饮微醺。一壶栏杆意,我醉了三年,不能再醉下去了。”“我已将酒杯赠与阿绣,纵有绝世佳酿,我也无杯与你共饮。”简单的台词,就像酒后清醒一场空,那只男狐秀郎,也如刘子固所愿,最终潇洒归去,一如刘子固初遇他之时,那所有的一切就像是醉酒后的一场梦。

(2)对影视市场风向的巧妙迎合

原著《聊斋志异》更多是随作家本心而作,而现下的影视改编之作更多是站在的受众立场上去进行创作,内容和形式的改编都会随着受众群体及大数据喜好去做出调整,一会是作家产物,一个是市场产物。另外,影视改编之作对于传统之作,在生产制作和宣传营销方面都有所不同突破,所以,《男狐聊斋》在很大程度上会打破原作品《阿绣》的原生态模式。但同样地,在大众接受力和审美更为广泛的今天,市场向的改编作品也为培育出崭新的影视面貌提供了充足的创作土壤。在思想更为自由开放的当今世代下,作家们、文学影视改编者们都可以尽情地天马行空,妙笔生花,去创造出更多元化,更个性化的作品世界,而这想象力的肆意发挥也是改编作品亚于传统文学作品的原因。

“一个项目要有独特性和创新性,这是最根本的,是源头。《男狐聊斋》提出的‘男狐’概念,就是他的独特性和创新性。”[1]《男狐聊斋》的制片人陈未衾如此说。在互联网时代,影视剧真的太多了,除了甜宠网剧、大IP剧,刑侦剧,还有一众流量和大公司加持的电视剧、电影来抢占地盘,想在互联网的浪潮中留声响,站站稳脚的确很难。穏穏当当、认认真真地拍一部常规剧,可能可以保证不赔,但是却不可能成为一部爆剧。这部剧诞生于年,那时的制片方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8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