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去淄博火车站遛弯,发现车站广场北侧玫瑰大酒店有一款石碑,上面刻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下榻过的酒店”的字样,碑座上刻有简介:根据有关史料记载,现玫瑰大酒店位置是蒲松龄先生在康熙年间下榻过的“张家店”饭店原址。
该酒店为认真发掘、弘扬其文化内涵,自年开始酝酿策划文化主题酒店工作,选择了聊斋文化作为贯穿企业长远发展的特色文化。如今,玫瑰大酒店已成为淄博市首家具有鲜明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三星级商务旅游饭店。
这种地方史料发掘以文化的名义为我所用,显现出现代商业对古史人文的尊重,倒也十分可取。据考证,淄博玫瑰大酒店的位置前身为古时“张家店”饭店,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蒲松龄先生,曾于康熙二十八年前往桓台祝贺王渔洋之子出任茬平县教喻途中,在此停留,留下一段佳话。
酒店大堂,一座蒲松龄的雕像安放在大堂正中,可见酒店对先生的倚重。
我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世人皆知、名扬中外,作者蒲松龄是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获得过“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殊荣。作为淄博文化代表人物,蒲松龄先生的塑像成了淄博火车站广场标志性景观。后来,火车站广场改建,蒲松龄塑像遂被迁至淄博玫瑰大酒店。
大厅里的蒲松龄雕像
蒲松龄塑像何缘“落户”玫瑰大酒店?须从历史故事说起。
大清朝时,康熙皇帝下旨在全国禁“淫词小说”,包括《聊斋志异》在内,有人便要毁掉《聊斋志异》并给蒲松龄定罪,又因此书刺贪刺虐对当权者不利,被焚毁是完全可能的。蒲松龄朋友王渔洋急中生智写下了“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的名句,这就把《聊斋志异》开脱出“淫词小说”的范畴。如此才把《聊斋志异》当作民间消遣类故事书保留了下来,之后还走向了世界,为世界公众所识,为中国也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蒲松龄称王渔洋“真可谓平生第一知己也”。
在淄博火车站广场看玫瑰大酒店
是日中午,蒲松龄约王渔洋等好友,来到当时新城县张店镇(当时张店尚属桓台新城辖)的“张家店客栈”(玫瑰大酒店所在位置及前身),张家店众多乡绅目睹大文豪蒲松龄现场挥毫作诗,尽抒情怀,大加赞赏。
还有一说,蒲松龄先生曾于康熙二十八年,前往桓台祝贺王渔洋之子出任茬平县教喻途中,在此停留。
当年蒲松龄下榻过的张家店客栈已淹没于历史烟云中,但他在此下榻的这段佳话却一直流传至今。在蒲松龄塑像迁至玫瑰大酒店后,进一步全面融入蒲松龄的聊斋文化风格,成为中国首家具有独特浓郁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饭店。
征得酒店服务人员同意后,仔细的欣赏了一番这座以突出聊斋文化为主题的知名酒店,感受颇深。早年曾多次路过,但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里面的一切都有些漠视。细观之,酒店里的走廊、墙壁、门阖等每一处装饰,无不泛出一个聊斋文化主题酒店的鲜明特色,浓郁的乡间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客房门上,除了房间号码外,也都以聊斋人物命名。进得房间,墙上有微型古董格摆放着几个奇石,床头柜上,带有古色书香的小奁,装着聊斋故事的小人书,供客人睡前翻看消遣。其装饰主题以故里、故事为主线,以名人、巨着为历史文脉,以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等作品为核心,充分展现独具特色的聊斋文化魅力。
酒店里陈列的古陶器
酒店里的聊斋客房
玫瑰大酒店南门
玫瑰大酒店南门
酒店的服务位置标识
酒店东门
酒店南门西侧的一款景观石
酒店大厅
酒店大厅里的蒲松龄雕像(此雕像原安放在淄博火车站广场)
聊斋石文化在酒店藏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酒店展窗里的一座古陶粮仓。在古代,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粮食出现了剩余,逐渐由粮食加工发展到储藏,而粮仓是粮食储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窗里的古陶罐。陶罐是古代人们常用的一种盛液体或食品的陶制容器。新石器时代,火的发现一方面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另一方面促使了陶器的诞生。
展窗里的一只古陶豆。陶豆为古代陶制食器,形似高足盘,或有盖,用于盛食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盛于商周,距今有多年。
展窗里的一只古陶瓶。陶瓶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为泥质陶,其主要作用是汲水
淄博为陶瓷故乡,在玫瑰大酒店中,陶瓷文化元素随处可见
酒店一楼,聊斋园月形门。月形门为圆形门,圆拱门、圆洞门,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圆形过径门,无门禁。因形如一轮十五满月的圆洞,又称月洞门、月光门。月洞门左右延伸出去的廊房,飞檐彩绘,古雅宁静,有典型的明清风格。此门为中国古典建筑中常见的过径门,通常开于院墙,形如满月,透光显幽静。酒店中设此门,别有风味。
一楼一个展窗里的唐代三彩仕女俑(仿制品)。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明文规定,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
唐代时期人们制作的三彩女俑内容丰富、题材广阔、富丽活泼、妙趣横生,人俑形象从前朝的乐工、侍女、兵士扩大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如胡俑、武士俑、女俑等,其中女俑又有女官俑、伎乐俑、骑马女俑和男装女俑等,其他人俑形象还有商人、仆人、乐队等,人物造型也是多种多样。
一楼内的聊斋园导示牌
走廊上的聊斋文化彩绘
大厅局部
大厅东侧的聊斋茶楼
酒店大厅的彩柱,彩绘图中表达的亦是聊斋文化元素
酒店东门外的一款景观石上面刻有“走者何遽能飞哉”字句。此句出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之《牛飞》文:邑人某,购一牛,颇健。夜梦牛生两翼飞去,以为不祥,疑有丧失。牵入市损价售之,以巾裹金缠臂上。归至半途,见有鹰食残兔,近之甚驯。遂以巾头絷股,臂之。鹰屡摆扑,把捉稍懈,带巾腾去。此虽定数,然不疑梦,不贪拾遗,则走者何遽能飞哉?
文章来源:般源神韵
扫码进群淄川人请进群共聊淄川大小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sp/8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