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译文 >> 正文 >> 正文

从给孩子讲故事开始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1教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2/4/27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今天试着来讲讲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的问题。

阅读的重要性人人都知道,它可能比写字、背诗更重要。其实,阅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读报纸、看影视里面的文字、商店的招牌、手机信息、电脑文件……都是在阅读。

但我这里讲的主要是指纸本阅读,或者再清楚一点就是指“看书”。现在有人赞扬犹太人、德国人爱好阅读,批评国人缺少阅读,主要也是指读书本。不少的家长担心孩子迷上手机,连电视都不愿意看。确实,当今世界,影响孩子阅读的外在因素太多,我们有时真是无能为力。所以,我也只能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而已。

01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任何好习惯都要从小养成,读书习惯也是。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人养成了阅读习惯,可以终身受益。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初中以后就再也不喜欢读书了。即使读,也不过是为了考试或者应付工作需要而已。一个人如果到初中还是很少读课外书,他的书面语言能力一定不会很强。

没有“语感”的人,当了大官、做了教授还是经常会写一些不合语法的句子,讲不合逻辑的话。所以中国旧时代的科举非常重视考核一个官员的语言能力。

阅读,首先是指读母语作品。那么一个人的母语能力是怎么发展的呢?20世纪五十年代初,日本语言教育家西尾实在《国语教育学的构想》里提出了一个“语言生活的领域与形态”理论:一个人母语能力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一)地盘领域——说听言语生活的领域;这是指孩子出生到学前,实际就是自然而然地学习口语;(二)读写语言生活领域——就是学习用文字表达的领域。它主要依靠教科书为主,学习阅读与写作,掌握读写技能。大约从小学到初中阶段;(三)文化语言生活领域。这是一个人的语言发展的“完成阶段”,就是学习科学性、哲学性、艺术性的语言。这个阶段从高中开始,贯穿人的一生。(日本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钟启泉译,页,上海教育出版社年)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每一阶段的语言能力发展要求是不同的,口语是小时候就学的;完美的书面语是高中大学时完成的。处于中间阶段的“读写语言生活领域”却是个关键——错过这个阶段的有效训练,终身难于弥补。

我们现在中小学在培养孩子读写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让孩子们养成了一种不良的习惯——返读(regression)与停顿(fixation),而且因为要寻求“标准答案”,所以经常犯错。课堂里满堂串问,活跃的就是那几个学生,其余的人作陪衬;没完没了的课外作业使孩子们穷于应付,还经常“欠债”,弄不好还被罚抄。

所以,学生不喜欢语文,成为中小学一种常态。于是“课堂里很无奈,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们的注意力被引到手机、电脑上去了。

02

布卢姆“阅读自动化”

有的家长会问:“语文课不是在学习读写吗?”我的回答:“是的,但是仅仅依靠课堂里那一点阅读时间,一个孩子永远也不可能掌握读写能力的。

更何况我们的语文课已经异化成‘课文分析课’‘习题训练课’,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真正的阅读应该的流畅自如的,是愉悦的,不是经常被打断被要求“分析”的。

不要以为这仅仅是我们独有的现象。在课堂里浪费大量时间分析课文、讲解语法、追求精确等弊端,是二战以后一些欧美课堂也经常出现的弊病。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一个观点——早日让孩子们进入“阅读自动化阶段”,就是针对这种现象提出来的。

他认为一个孩子取得好成绩,家长与教师要注意六点:一、促使或者阅读自动化;二、向孩子提供平等的机会;三、教孩子思考;四、学习以前要复习;五、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六、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这里“阅读自动化”是第一条。主要指“流畅自如的阅读”,而不要在他们阅读时打断他们。随着实践机会增多,孩子们会慢慢流畅起来,抽象的文字会转化为图像,就会获得愉悦感。其实这也就是叶斯泊森的“让孩子们在语言的海洋里游泳”。不下水游泳,只是在岸上分析游泳动作,怎么能学会游泳?

其实,早在宋代,苏东坡在《日喻》里就说过:“南方多没人(潜水者),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未有不溺者也。”

所以一个孩子要学会阅读,就要从小就开始,最好在“地盘领域”时就尝试。你不让他在书本里“游泳”,他怎么能够学会阅读?

03

旧知识:新知识停泊的锚桩

那么契机在哪里呢?几岁为好呢?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过去白居易自述自己三四岁就识字了,这大概是最早的了。一般家庭,孩子五六岁就开始识字、读诗、背诗,读文章可能晚一点。

从我读到的材料和经验看,一般的孩子五六岁就可以尝试读有插图的读物了,过去我们小时候是从看连环画开始的。在此之前,我觉得有一件事可以尝试一下——给孩子讲故事。孩子思维的发展总是形象思维在抽象思维之前。没有孩子不喜欢听故事。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讲故事的同时,其实你自己就在学习或者复习。

为什么给孩子讲故事有利于他爱上阅读?这里有个心理学原理: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加涅说:“对于言语信息,关键条件是提供外部线索使新信息与先前习得的知识网络相联系。”意思是,学习语言一类知识,要帮助孩子让他和先前学到的东西连起来。什么是“先前习得”的东西?就是你给孩子讲的故事。

另一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得更明白:“旧知识是新知识停泊的锚桩。”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给孩子讲过《聊斋志异》里某一个故事,他记住了几个人物的名字和大概故事情节,你再让他看图画本《聊斋志异故事选》,他会很有兴趣地看下去,这个经验应该是每个家长都遇到过。

同样,看童话故事改写的动画片也有一样的效果。例如,有的孩子看过根据《悲惨世界》改编的动画片,他看到这本书时候,就会有兴趣翻一下。甚至中学生成人也是这样的,例如,好多年前,电视里播放根据钱钟书《围城》改编的电视剧播放时,许多高中生就去借《围城》看;《红楼梦》连续剧播放时,则有更多的人去阅读《红楼梦》。

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就如笔者也是,在大学里上外国文学课时,已读过荷马史诗《奥德赛》《伊利亚特》的片段,但是从来没有读过全本,直到有一天我看了好莱坞大片《伊利亚特》时,我才去读原著。

十多年前我在相关杂志上发表一篇《利用电视剧促进名著阅读》的文章,阐述我的观点。这些道理其实不少教师和家长都明白,关键的问题是有两个困难:一是你如何能够坚持下去,工作了一天已经很累了,你让孩子听故事,孩子兴味盎然,你却累得睡着了,怎么办?二是如何来抵御外在的影响,因为阅读总是不如电视电影有画面的东西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更不要说手机。

注:文章转自“宝山闲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1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