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学期的学习重点和考点,是:
第一单元
1.揣摩人物心理
2.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3.写作:学习仿写
第二单元
1.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分析判断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3.写作:说明的顺序
第三单元
1.结合语境辨析古今异义
2.掌握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3.分析诗歌中借景抒情手法及其作用
4.写作:学写读后感
第四单元
1.学习演讲词
2.撰写演讲稿
3.举办演讲比赛
第五单元
1.赏析动词运用的表达效果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3.写作:学写游记
第六单元
1.分析寓言中事物的形象
2.分析概括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
3.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情感
4.写作:学写故事
从这个学期的内容看,语文教学过程和教材编排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安排一个没什么实际意义的“演讲”内容,岂不是浪费学生时间,又难为老师吗。当然,语文的问题不仅是这个学期,从一年级到高三,都有。
总结起来,就是语文过于全面,过于分散,什么都想要,最终什么都搞得不太好,只能勉强达到最低标准。老师教得难,学生也学得没意思。
在课文的选择上,大多数也是积极、正面、阳光、平淡的题材。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没错,但现实生活并非只有如此,还有消极、负面、黑暗、刺激的事物。对于人性来说,后者更容易引起注意。
况且,以反面教材做正面教育,正反相互参照,也是更合理、更全面的教育方式。再好的文章,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就没有价值了。因此,要适当选择一些含有消极、负面、黑暗和刺激因素的经典文章,编入教材中。
对充满青春激情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喜欢看不老土、不讲大道理、没有陈词滥调的内容。充满曲折,能调动情绪的言情、武侠、玄幻、侦探小说,漫画、《故事会》之类的内容,才是他们的心头好。如果学校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就会有别的(大概率是劣质的)来替代。
所以,非常有必要挑选一批比较消极、负面、黑暗、刺激,但又具有正面意义的课外读物或文章,供学生阅读。
古今中外,都有一批针砭时弊的讽刺作家,比如鲁迅、马克·吐温都有不少非常辛辣的作品。以马克·吐温为例,他写了《火车上人吃人的纪闻》《丑史》《歌颂杀人犯》《神秘的访问》《怪梦》《美国人到了欧洲》《谈撒谎艺术的没落》《人类喜爱贵族吗?》《与移风易俗者同行》等了,一看标题就能引起兴趣。
又如史书《国语》中,也有不少记载忘恩负义的文章,如《秦荐晋饥晋不予秦籴》,也有记载宫斗的文章,如《骊姬谮杀太子申生》,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左传》中兄弟反目、同室操戈,贪婪、好色、残暴、背叛、卖友求荣的例子就更多了,看完你会明白人性的复杂和黑暗,更能对人性中好的一面产生珍惜之感。
再如,讲学习的必要性,以《论语》来讲不给力,以三国《孙权劝学吕蒙》来讲也不够力。不如用《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一文,从苏秦前后得势与否,家人对其的态度差异来做说明更符合现实。这与学生成绩好与否,受到的待遇截然不同,完全一致。
实际上,这样的经典好内容非常多,读起来也非常有意思。要是初中生对教材的内容不满意,就可以自行补充进行阅读。包括《聊斋志异》《警世通言》等,都可以读,对于认知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总之,语文学习一定要破除老土、沉闷、平庸的问题。
修炼不到家,假装自己是个很积极、很正面、很阳光、很淡定的高人,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辛苦,越来越沮丧。特别很多语文老师,都为了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而压抑自己的性情,导致内耗过大,健康堪忧。
如果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先真实地面对自己。
初二下学期的语文,依然使用《解透教材》,略有微调。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阅读模块:
一、阅读《单元简介》,快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大致内容,圈出重点要求的语文技能。
二、进入《阅读》模块,先看《学习目标》及其《学法指导》,将关键点抄写至笔记本。
三、开始《解透教材预习点》,阅读《助学资料》和《字词积累》,总结并抄写至笔记本。之后,阅读《预习伴读》,稍作了解和准备。
四、开始《解透文本阅读点》,先大声朗读课文遍,按小学的”正字记录法”操作。(注意,这是重点,要与课文形成灵感沟通,非此不可,部分朗读超过10分钟的文章,可不读,或只读50遍)然后,再尝试在课文上分部分和做段解,再与教辅相比照。最后,阅读《品读与鉴赏》,适当做笔记。
五、进入《解透素养提升点》,先阅读《重点难点》《问题探究》,再尝试做《主题归纳》和《结构图解》,与教辅的做法相比照。最后阅读《写法借鉴》,适当做笔记。
六、进入《解透课后训练点》,尝试做题,阅读,可适当做笔记。(非重点)
七、进入《解透教材补充点》,阅读,适当做笔记。
八、进入《解透阅读拓展点》,尝试在笔记本上做题,对答案(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1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