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一个杀猪的在镇上卖肉,有一天他想把肉卖完再回家,所以回家的时候天就黑了。
当这个杀猪的背着肉篓在路上走的时候突然听到后边有什么声音,他回头一看,我的妈呀!竟然有四只狼跟在身后。
这个杀猪的边走边想:一只狼我都对付不了,现在一下子来了四只,我今天不应该为了多挣点钱这么晚回家,要是早点收了肉摊,趁着人多回家。我也不会遇上这种倒霉事,现在天黑了,路上一个人都没有,我该怎么办才能甩开这四只狼呢?
杀猪的边走边想办法,他突然想到身后背的肉篓里有几根骨头,就给狼扔了两根骨头,有两只狼抢到了骨头,就停下来啃,可是没抢到骨头的那两只狼,仍然在他身后跟着。
杀猪的想着要是一直这么走下去也不是办法,他看到肉篓里的肉钩子,就想到一个拖延时间的办法,他看到前边有一棵大树,就加快脚步走到树底下,把卖剩下的一块猪皮挂在肉钩子上,又把肉钩子挂在了大树上。
这个方法果然起到作用了,后边两只狼也停了下来,争抢挂在树上的猪皮。
杀猪的看到狼全部停下来了,就赶紧往家走,他边走边想幸好今天剩下这两根骨头和一块猪皮了,不然的话,今天命可能都会丢,肉钩子等明天天亮了再来拿吧。
天越黑了又没有月光,杀猪的越走越快,他走着走着突然听到身后又有动静了,他不敢回头,因为村里老人说过,身后有狼的话,你回头狼会跳起来咬住你的喉咙,他只能用余光一撇:怎么又跟过来两只狼?
原来,这就是那两只抢到骨头的狼。它们吃完骨头,又追了上来。
杀猪的想肉篓里没吃的了,今天必须把狼杀死,不然的话我就会被狼吃掉。他边走边观察着周围的地形,想找一个可以抵抗或者能躲避的地方,可是方圆一大片地方,除了有几个柴火垛之外啥也没有。
杀猪的只好躲在一个大柴火垛后边,背靠着柴火垛,这个时候那两只狼都追过来了,站在杀猪的面前,用眼睛顶着他。
杀猪的赶紧从肉篓里拿出杀猪刀盯着两只狼,狼害怕刀子,不敢靠近他。
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一会,一只狼忽然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杀猪的面前,眼睛闭着像是在睡觉。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杀猪的看到面前这只狼在睡觉,他猛地跳起来,照着狼的脑袋就是一刀!紧接着又连续砍了五六刀,狼连声音都没来得及发出就死了。
杀猪的拿起肉篓准备离开,忽然看到柴火垛后面露着半个狼屁股,狼爪子还在里面掏着什么?他就绕到狼后边,拿起刀对准狼屁股砍了下去,狼还没反应过来,身体就断成了两段。
原来这就是刚才走开的另一只狼。它根本没离开,而是想掏开柴火垛,从后面偷袭杀猪的,刚才那只睡觉的狼,也只是假装睡觉来迷惑杀猪的,两只狼是想前后夹击,然后把杀猪的给吃了。
现在,杀猪的已经把两只狼解决掉了,他心里平静多了,回头看了看两只狼的尸体,就想着没什么危机了,可是他走到一座破庙前时,听到身后又有动静了,用眼睛余光一看,怎么又来了一只狼?
有了前面的经历,杀猪的心里就不怎么害怕了,他直接进了破庙,把庙门关上,插上门栓,不过,破庙的窗户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坏掉了,只剩下几根窗户棱支撑着。于是,杀猪的放下肉篓,手里拿着刀,躲在窗子旁边防守。
很快,这只狼就朝着窗子扑了过来,不过有窗户棱挡着,它也只能把两只前爪伸进来,说时迟,那时快,杀猪的一把抓住狼爪子,快速地用刀切开狼的皮肤,随后像吹猪皮一样,往里面吹气。
狼很快就没了动静,杀猪的把这只狼杀死,扛回家把狼皮剥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上,他就到那棵大树下取肉钩子,老远就看到有个什么东西挂在肉钩子上,走近一看才知道是一只狼。
原来,昨晚那两只狼争抢猪皮,其中一只抢得太急,直接挂到了肉钩子上。另一只狼一看不能得手,就又去追杀猪的了,最后在小破庙杀死的就是追上来的那只狼。
杀猪的就把这只狼取下来,剥了狼皮。接着他又找到另外两只被砍死的狼,也剥下了狼皮,一共得了四张狼皮。
杀猪的把四张狼皮卖了两银子,别小看这两银子,当时普通老百姓一辈子都挣不下这么多,杀猪的就用卖狼皮的钱买了房,置了地,再也不用过苦日子了。
故事改编自《聊斋志异·狼三则》。原文中的这句话让人深思,“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借物喻人,借着这句话讽刺那些势利小人,机关算尽,也没有任何意义。只要善良的人稍加防范,那些小人就只能是跳梁小丑。坏人的脸虽然狰狞可怕,但力量却相当弱小。
其实,不只是对坏人,对困难也是这个道理,困难看起来,就像那四只狼一样可怕,好像竭尽全力也对付不了?然而实际上,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想到办法了,困难也就会轻而易举地迎刃而解了。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困难对于我们来说就不是困难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2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