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译文 >> 正文 >> 正文

王家大院宅名闲谈司马第因何俗称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5/7/29
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index.html
司马第之伫月亭传家一篇司马训课子数卷邺侯书

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民间故宫”的山西灵石王家大院,堡墙巍峨,栋宇连辉,建筑装饰精雕细琢,庭院居室富丽堂皇。在这些数量众多,布局规整,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的院落中,有一座位于恒贞堡二甲西巷名叫司马第的宅院,以其在当地民间由来已久的“妖怪院”俗称至今仍令人好奇。游客至此也为其俗称而诧异。

在这座院落大门一侧的墙壁上,设置有此院的简介标牌,其内容为:“司马第,又名司马院,俗称妖怪院,是十五世侯铨州同王寅德的宅院。其布局曲折多变,紧凑合理,四座院落主题分别为加官、进禄、增福、添寿,观月楼既可观星赏月,又可看家护院。”顾名思义,这是一座以官职命名的宅院,属于一座官家宅第。“司马”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西周时是国家军事行政机构中负责管理马匹、军务的重要官职,至唐代仍是州一级的主要官职。宋代以后“司马”之职地位有所下降。到明清时已无“司马”一职,此时的“同知”被士大夫雅称为“司马”。“同知”是明清时期的一个文官官职名称,属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院主人王氏十五世后裔王寅德为候铨州同,故此院被称为司马第,门额上有清代“司马第”门匾留存。

而此院在当地民间的“妖怪院”传说,则是源于清代文学家、教育家、戏曲家,历官内阁中书舍人、礼部员外郎的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市)人士徐昆于清乾隆五十四年(),为王寅德之子王璋字季玉所作的一篇人物传记《王公季玉传》。时年,徐昆已74岁,王季玉已辞世十余年。

徐昆生于康熙五十四年,而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正好于此年去世。相传徐昆为蒲松龄转世,而他自己也曾以蒲松龄再世自居。徐昆才美学富,能文能诗能作曲。著有《柳崖外编》《雨花台传奇》《柳崖诗抄》,《中国近代戏曲史》有其乾隆二十八年()的自序。徐昆字后山,号柳涯,别号啸山、柳涯居士,而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徐昆先生的《柳崖外编》是与《聊斋志异》齐名的传世名著,清乾隆间被誉为“后聊斋志异”。因此徐昆在《王公季玉传》一文,继承蒲松龄塑造花妖狐魅形象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的风格,采用他惯用的具有妖仙元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以能够与妖仙相逢、相伴,能够与妖仙欢娱、嬉戏来表现王季玉历练修养所达到的超凡境界,凸现王季玉令人羡慕的声誉和脱尘忘俗、高山仰止的个性风采。

神仙、妖怪在实际生活中是根本见不到的,都是源自人们的想象,用以寄托其思想情志。在古代神话传说中,“神”出现的最早,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后来人们把本来无形的“神”以“妖怪”的形象给具象化了。动植物具有了神的能力,可演化为仙,可演化为妖和怪。随着道教和佛教盛行于大众,神被逐步边缘化,而仙成为了神话故事里的主角,一些妖怪也被赋予了仙的地位和功能。尤其是后来出现的神话小说和志异小说,一改中国文化长期的妖怪等同于祸害的观念,赋予妖怪祥瑞、向善、友好、正直,集仙的本领和人类美德于一身的形象。提出妖即是仙,仙即是妖,妖仙相通的文学创作理念。

徐昆在《王公季玉传》中详细描述了王季玉在月朗风清之夜,于庭院妖仙相伴,人仙共乐的情景。王季玉“嗜酒善琵琶,养一鹿于小圃间,风恬月朗,率弹一曲,尽一壶,少顷则放鹿,看其仙轶之状。其圃中有妖,时见人形,季玉独以琵琶酒樽对之不少变。余省试过宿其间,季玉不言也,夜半忽有声自北来,初如虎啸,循墙渐亭栏,少刻将亭上小几悬空中,如转蓬随所转绕之,歌俚曲良久,乃大笑而去。星夜月明,余自窗隙窥毕问季玉,季玉曰:‘此吾圃中作伴之妖也,不言以试吾弟气度何如,久观乃询吾可人哉’?遂共笑乐。趁月明共酌亭间,至日出乃罢。”其实这段文字描写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实属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手法。

从徐昆《柳崖诗抄》中的“登王屋顶”几句诗句,即可体会出他采用这种创作手法的意义。“结庐索向清虚住,住久定可逢真仙。”“挥之仍复落世网,学仙还待五百年。”在徐昆看来,学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练过程,如果能够达到与仙相逢、相伴,相欢娱的程度,就说明其修为超越了平凡与平庸,进入了一个普通人望尘莫及的高远境界,令人仰慕,受人崇敬。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学仙就是砥砺品行、修己明德,追求非凡卓越,与仙相逢、相伴,标志着修养和德行超越凡尘俗境。其实早在屈原的《远游》诗,以及以后的历代诗文里多有以学仙、逢仙、登仙以寄情高洁纯粹,抒怀不染一俗一尘的意象表达。

王季玉与徐昆相识于雍正十一年()参加平阳府(今临汾市)童子试即府试之时,那时,季玉21岁,徐昆18岁。每场考试他二人都是并列第一名。因此同时拜见了主考大人,深得褒奖并授以读书之法。各地童子一致公认王季玉有“过目不忘,才神思飘,玉树临风”之风范。自此王季玉和徐昆成为莫逆之友。

徐昆在《王公季玉传》中写道:“季玉诣郡会必造余家,余省试过灵邑,亦必枉道至静升而后快。”后来王季玉更加好读古书,遍览群经,能记人所不能记,如骚、如选、如诸子、偶举其端,则可诵读数千言,虽老儒亦服居下风。后来,闯荡商海的王季玉与徐昆相聚于京师,徐昆陪王季玉入东华门、瞻仰宫阙。王季玉或气壮豪神,或恭顺谨慎,实有儒雅磊落之度。

久长的友情,徐昆打心眼里对王季玉这位亲如兄弟的挚友,率真的为人处事、超群的学识才能、卓越的品行操守,钦佩有加,奉为能与仙人相逢相乐的楷模。

正可谓得道可逢真仙,传记咏歌美名。

王铁喜

回到王家大院

(外一首)

王俊才

该保持怎样的安静

才不会惊动旧族谱里的名字

如果他们醒来

会不会还是碑记中的样子——

老祖宗王实挑着一副豆腐担沿街叫卖

王谦受、王谦和捐马归来

十五世孙王梦鹏把“孝义”二字

刻进了石头

王如玉伏在案几上,一笔一笔写下

《岚溪诗钞》

而她们,那些入不了族谱的女人

踮着小脚登上瞻月亭,清风是一把梳子

把月光轻轻梳理

你看,堂前燕筑巢,鸽子返乡了

东、南堡门上高挂着的寅宾和恒贞

目光炯炯

刚刚被一抹霞光洗过

王家大院

这么大院子,暮色中的炊烟去哪了

一桶星星的蹒跚去哪了

这么大院子,忘了年轮的断壁去哪了

绣楼上眺望的风景去哪了

这么大院子,豆腐坊的石磨去哪了

打马归来的吆喝去哪了

这么大院子,铁打的门锁去哪了

针尖上的哭泣去哪了

黄土多辽阔啊,一阵风吹过

回家的鸽子,卸下的哨音去哪了

寅宾门下(外一首)

孟繁信

恭恭敬敬地导引日出

规规矩矩地走好足下

一担豆腐

能赚来一街的口感

能满足一夜的劳顿

几百年之后

王实仍站在“敦厚”檐下

对后人训导

王字不繁

但要规整地坐落成宏敞建构

没有“实”字是不行的

故而,王者贵实

实可成王

《静升王》标点

按小说情节构思,是为了生动

以史志丛书出版,是为了真实

天下第一院,是她的乳名

刚走出楼阁时,略显羞涩

走出街门时,怕世人的眼光灼伤

正式披挂登台时,观众开始养眼了

文场的弦与武场的锣

都跟上了点子

王家的故事,要王家的俊才来写

大院的勤勉,要勤勉的写手来续

故事曾经遇过断档

大院曾经有过空旷

正像晋商曾经有过低谷

一个剧作家认清了她的瑰丽

从头饰到三围,审视出磁场

王家人再也无法躲进深宅了

一个个带着神韵与光环

走到前台,走到观众席

一大把一大把的视线

跳出急切渴盼的胸腔

喷涌而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45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