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译文 >> 正文 >> 正文

聊斋不志异二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8/3/10

第二章:山崖参娃

人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这章我讲个别人给我讲的他听别人讲的参娃儿的故事。

我的家乡在长白山系的龙山脚下,大家都知道长白山盛产人参,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小时候听一些老人讲,下过雨后,在后山的悬崖上常常能见到一阵阵光芒闪烁。那悬崖高有一百多米,就像一根巨大的石柱子,直耸入云。这里的人都叫它石柱砬子,常人很难爬上去,也就是那些常年跑山的“山客”(猎人或采药人)利用钢钎绳索等工具才可能爬上去,反正我是没上去过,不但我没上去过,就是村里的这些人也没人上去过……是人,谁不惜命啊?

又是一个雨后,那悬崖上又有阵阵光芒闪烁了,有几个人就边看边唠着嗑。村里的“老山客”黄云升拿出前阵子给儿子买着玩儿的望远镜,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发光。

看了一会却突然愣住了,大喊:“小孩儿,是小孩儿……”

:“什么小孩儿?”旁边有人问。

:“悬崖上有个小孩儿,俺这看的真真亮亮的……”黄云升边看边说。

那人抢过望远镜,也朝悬崖望去,果然,山崖上有一小孩儿,大概五六岁模样,穿着红色的小肚兜儿,头上扎了两个“朝天束”,正在那一蹦一跳的在草木间玩儿呢。

:“该不是棒槌(人参)成精的吧?”有人说。

:“我去看看。”黄云升说。

旁边人劝道:“老黄啊,可别去了,那砬子那么高,还没听说谁爬上去过,况且刚下完雨,也溜滑的,可别掉下来呀……”

黄云升道:“这么多年我就想上去看看,那娃儿没准儿就是棒槌成精了,就是抓不住它也肯定有别的棒槌,说不准能发笔大财呢……”

说完就回家准备工具去了。不大一会儿,只见黄云升肩上扛着一捆绳子,背后背着药篓药锄,腰里别着钢钎、柴刀等工具出发了。

雨后的山路泥泞,黄云升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到悬崖下,冲着山崖拜了三拜,说到:“我就想看看上面到底是什么,山神爷勿怪啊……”说完,沿着石缝和崖上长的草木手脚并用慢慢向上攀爬……

大家在村子里用望远镜看着也为他捏一把汗。大概用了三四个小时,黄云升终于有惊无险的爬上了崖顶。而此时,那亮光却不见了,小孩儿也不见了。崖顶那大约有一千多平米,上面草木长的很茂盛。黄云升也不虚此行,找到了很多上好的药材。遍寻四周在没有别的特殊的东西,心道那小孩儿怎么不见了。正打算原路返回时却发现了在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一堆草,草丛里有一棵人参。:“五匹叶!棒槌啊……”黄云升大声喊着,村里的人都隐约能听到(采参的规矩,据说发现人参必须大声报品,并喊“棒槌”,此是报给山神爷,同时也相当于给同行的参客报喜)

现在想想那时的人真是淳朴的可爱啊,若是现在发现极品的人参,谁敢大声嚷嚷?难道不怕被人谋财害命?呃……可能我有些邪恶了……

黄云升赶忙掏出准备好的红线系在参上,用药锄清出四周杂草,用木头削的薄片慢慢挖,待挖到参须的时候则用小木棍细细的挖,生怕一不小心碰掉参须,要知道参须挖掉了不但掉重量,也会破坏参的品相而影响价格。

一个多小时后,人参被挖了出来,足有五六两重(俗语说,七两是参,八两是宝,可见这参的价值),在山石上剥了些苔藓,仔细包裹,然后装进准备好的树皮筒里。据说当时那参的价值已经非常高了,足够他一家吃穿不愁,黄家这事儿之后就搬去了省城,所以也无从查证了。

黄云升拜完山神要走,猛然间却又发现一棵人参在不远处:“六匹叶!棒槌啊……”

刚要上前,天空“咔嚓”一道闪电劈在他前方两米多远的一棵松树上。吓得黄云升赶忙跪下,说:“这是山神提醒我勿生贪念啊!我知道错了……”说完,拜了三拜后转身顺原路返回崖底……

不久,他们一家就搬去了省城居住,大家都说,他那一篓子药材,尤其是那五匹叶,让他发了大财了,人家去省城享福去喽!那天那六匹叶一定就是那参娃子,山神念那娃子修炼不易,才降下闪电告诫老黄啊……

赞赏很贵,情谊更贵

杨轼欣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