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小时候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
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巴河岸边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父亲把老师请到家,注重言传身教,特别是“火炉授书”,教我学文化,学做人。
还在抗日的烽火中,父亲和叔叔们就把一名私熟老师李天华请到家中,堂屋就是教室。爷爷膝下的十多个孙子、外孙都拜李天华为师。我七岁也成了李老师的弟子。那个时候女孩子是不让读书的。但父亲比较开明,还让我妹妹袁守德读了几年书。后来她用学到的那点文化,在合作社里教幼儿园。现在她年近八十了,每当说起“教过幼儿园”,脸上还露出几分幸福。在五年的时间里,我从发萌的三字经、百家姓开始孔孟的书读了二三十本。老实说,我现在这点古文基础是那时侯打下的。
▲父亲盖的房子
李老师的教育方式一是背,二是打。所谓“不打不成人,黄金棍子成好人”。我被打过手心,埃过屁股。敲“列角转”是家常便饭。用指弓背敲头一下,在墙上撞一下,双重处发。
父亲要我们把老师当成神来尊。姐姐把饭作好了,请他上席座。我们双手捧着饭碗送到他嘴边,衣服洗桨好了,送到他手手里。
父亲对我们子女的教育更注重言传身教。
在爷爷奶奶生养的五男二女中,父亲是老大。他组织叔叔们为爷爷奶奶种“养老田”,尽心尽力。每当爷爷奶奶过生日,父亲和叔叔们无论在多远之外都要赶回来,那就是我们最浓重的节日。二叔袁贤志在办实业的过程中得了重病。父亲带头并用长兄的影响力组织叔叔们集资,让二叔到当时的大城市“绥定”(今达州市)去治病。
▲渠中周围农村
父亲教我们还有一个独特的方式,就是“火炉授书”。
父亲同其他几位叔叔一样,只是读过几年私熟。但他一生都爱学习。记得他画的竹子、荷花都很有神韵。他还用竹筒自作“词乓乓”,边打边唱,满有节奏。他最爱读的是《东周列国志》、《三国志》、《耶斋志异》三种线装书。闲暇时时间,特别是冬天吃过晚饭后,父亲同我们两兄弟围着火炉,教我们打算盘,讲他读过的那几本书。一个个历史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一个个历史人物讲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兄弟着迷。我把它叫着“火炉授书”。父亲教我们打算盘,是给我们传授生活本领。最难的是六规七二五除。就是以为除数,以为被除数。通过一除一乘,最后在算盘上,回到的起始状态,就算学会了。父亲示范时,只见珠子在盘上跳动如飞。时而噼噼啪啪,时而叮叮当当。有节奏的响声,如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让我们很佩服。我们学会了,一向不苟言笑的父亲也露出了笑脸。
▲就读的高中
父亲“火炉授书”几年下来,都讲了一遍。
《东周列国志》是明未冯梦龙作的一部历史小说。主要是描写,从西周周宣王时期到春秋、战国、泰始皇统一六国那五百多年列国的历史故事。这部白话文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译,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将之前那暗礁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把种种是非善恶,忠奸智慧,毕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父亲的讲述从褒似乱政,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平王东迁建立东周开始。讲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五霸”等众多王侯和管仲、孙武、孔孟、老了、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蔺相如、廉颇、白起、王翦等众多谋国的文臣武将的故事。他讲齐桓公兼听纳谏,重用管仲,九合诸侯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但之后他骄傲了,重用易牙,困死于“窄墙中”,齐国走向衰落的悲惨结局。又讲楚平王昏庸,牢伍奢诱杀其子,引来其后“武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专诸刺僚王”、“鞭尸楚平王”、“勾践卧薪尝胆”、“勾践灭吴,夫差自杀”等一连串的历史故事。他讲得深动,我记忆深刻。用现在的眼光看,父亲讲的那段历史和人物都不够完整系统,也有些如“女祸乱国”等旧观念,但他让我童年就知到了那段历史。他在讲述中还带有自己的感情,赞扬了那些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有勇有谋的将相及见义勇为、机智勇敢的豪侠。他说历史人物命运的沉浮,告诉一个道理,强权的威力是短暂的,重道义、任贤能、得民心才是王侯兴衰的根本。让我学到了历史知史,关心国家兴亡。
父亲讲的《三国志》更多突出了诸葛亮的谋略,刘备的仁义,叫我们开智慧。现在想来,他讲的《三国志》更像是《三国演义》的观点。因为《三国演义》是突出刘备的正统,诸葛亮的智慧。而《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尊曹操为魏武帝,称刘备为刘先主。评价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对诸葛亮的褒扬也留有余地。
父亲在《聊斋志异》中讲了很多狐狸精的故事,如《画皮》中“女鬼复仇”,《小翠》中“灵狐报恩”,《小谢》中“爱情故事。”其中角色都有正义、感恩和顽强精神,教给我们作人的道理。
解放后,很快我又走上了漫漫的求学路。父亲常常冬天冒着凛冽的寒风,夏天顶着炎炎的烈日。在巴河石佛滩下,用自己作的“果耳烟”、“红豆腐”从船工那里换取一两份钱,积累我一个月两三元钱的生活学杂费。可怜他没有享受到我一份钱的回报。在年那个饥饿年间,临终时想喝一口米汤的愿望都未得到满足就永远闭上了双眼。父亲去逝的噩耗传到我正在求学的北京石油学院,我们班的同学在抚慰我悲痛心情的同时又捐款,让我寄回家安葬了父亲。在此我真诚地感谢我那些雪中送炭的同学。
父亲儿子对不起你!
父亲在地下安息吧!
.6.5写于望京陋室
▲父亲安息之地
袁盛贵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2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