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译文 >> 正文 >> 正文

白话聊斋赵玉霞编译聊斋故事之王司马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8/7/6

王司马

赵玉霞/编译

新城的王司马名叫霁宇,在镇守北方边关时,曾经叫匠人铸造了把长杆大刀。刀宽足有一尺,重百钧。每次到边防上巡察时,就派四名兵士扛着这把大刀。他的仪仗随从到了哪里,就把大刀放在那里的地上,故意让北边的人去提。北人用力去摇撼,大刀却一动不动。王司马又暗中用桐木照着铁刀的样子做了一把木刀,宽窄大小一模一样,用银箔贴在刀上,时常骑在马上舞动大刀。北边各个部落的人远远见了,没有不吃惊骇怕的。

王司马又叫人在防线的外边埋上苇箔作为界墙,横向十余里长,形状好像篱笆墙一样,故意散布说:“这就是我的长城。”北边的敌兵把苇箔全部拔掉放火烧了,王司马又命人设置上篱笆墙。接连烧了三次以后,他就叫人在苇箔篱笆墙下埋上火药设上引信。北兵又来焚烧苇墙,火药猛然爆炸,北兵死伤很多。北兵逃走之后,王大司马又像以前那样设置上苇箔墙,北兵远远地望见就退走了。因此对王司马服服帖帖,敬若神明。

后来王司马退休回家了,边塞上又有敌兵侵犯的警报,朝廷召他再去镇守边塞,这时王司马已经八十三岁了。他极力支撑着病弱的身体进宫向皇帝当面辞行。皇帝劝慰他说:“只是劳你躺着处理边防事务罢了。”于是王司马又到了边塞。每到一处,就躺在军队的营帐之中。北人听说王司马来了,都不相信。因而借着议和的名义。要来验证一下消息的真假。掀开帘子,见王司马神气安闲地躺在床上,就都向着床跪倒拜见,吃惊地退出去了。

提示与感言:

司马——古官名,相当于今之国防部长。

王大司马即王象乾(——),字子廓,号霁宇。新城人。明隆庆五年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他于明万历年间对北方少数民族各部的入侵,采取安抚和抗击相结合的方针,树立了威名;天启年间仍为镇守边关效力;崇祯年间以八十三岁高龄又被招进京,被准“卧以治军事”。扬厉中外五十余年。崇祯三年()五月卒,享年八十五岁,赠太师。自择墓地于淄川王母山。

曾为刑部左侍郎、第一个为《聊斋志异》写序的高珩是其外孙;曾评点《聊斋志异》,并与蒲松龄有诗歌往来的当时诗坛领袖王渔阳是其从孙;蒲松龄在西铺任塾师的东家、曾任湖州知州的毕际有是其贤婿,所以蒲松龄对王象乾的事迹比较熟悉,除了此篇故事,还写了与王象乾有关的另一篇文章——《四十千》。

大刀与苇箔墙,可以见到王象乾的富于谋略;八十三岁仍能为国退敌,靠的不是勇力,全是赫赫威名了。令人敬服!

关于王象乾下葬,还曾留下了百车送葬、“活鱼打鼓”和“干鱼上树”的传说和故事,直到现在,还被淄川杨寨人所津津乐道呢!

赵玉霞,高级讲师。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淄博市蒲松龄研究会理事。曾出版赏析性散文集《聊斋女儿谱》,编选出版《聊斋故事》,与徐植农老师合著出版《侯朝宗文选》,参与编写整理《济南府志》、《教育发展论》、《古汉语修辞新编》、《二十六史精粹今译》及续编、《淄川县志汇编》、《般阳文赋》、《心中的牛国泰》等作品多部。

寨宣

赞赏

长按







































贵州白癜风
白癜风药膏有哪几种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2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