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非遗,可能会给人一种博物馆艺术,甚至是陈腐的老古董印象。韩非子剧社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联合演出的影偶剧《画皮》,虽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面目示人,却与当代剧场表演进行了跨界融合,为打造传统皮影戏的当代艺术形态进行了一次可贵的探索与实践。
戏剧艺术的生命动力就在于演出的当下性。作为皮影戏传承人,《画皮》的创作者韩迟、韩星姐弟正在试图给传统皮影戏重新定位。互联网时代散碎式、多元化与多样性的整体语境已经形成,戏剧也变得不再简单。在与国内外艺术家多年的跨界合作中,韩非子剧社逐渐确立了以现代戏剧的创作理念来呈现传统影偶剧的发展方向。
相较于传统皮影戏,《画皮》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对当代剧场展演性美学的追求。该剧在坚持皮影戏为主体的基础上,加入木偶,同时综合运用了音乐、美术、造型、动画等艺术样式,为观众营造出了一个洋溢着动漫色彩的视觉剧场。
其中,场景绘画是该剧一大亮点,八场戏,八个景,每场戏的空间感都不一样。插画均采用浓烈的大色块形成强烈对比处理,形成了风格化的舞美。天、水、地、地下等多重空间融合在一起,形状尖锐的建筑物被柔和的自然景观围绕,透过水面甚至可以看到树的倒影,影人表演获得了沉浸式的可视化空间,亦给观众一种天地万物人的宇宙印象。
为了增强演出的剧场性和空间感,《画皮》不仅让捉妖师的影子投影到了观众席两侧的墙壁上,还设计制作了木偶小狐狸用于场景过渡,以保证故事的完整流畅。临近演出,木偶小狐狸坏了,导演韩星便充当木偶小狐狸的身体,人身狐面、人偶同体地表演了小狐狸穿越到大都市后的种种情感。虽然略显突兀,却带来异样的审美效果。
《画皮》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视觉方面,也包括对经典故事的改编。所谓创新,在笔者看来就是拒绝复制,先破后立、再创造的过程。《画皮》创作来源于《聊斋志异》,却只是选取了原故事中画皮和捉妖两个行动进行改造,创作了一个全新的充满了善意的现代童话故事。
画皮主角已不再是“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专吃人心的女恶鬼,而是一个从远古森林穿越到现代大都市为求生存而穿上画中纸皮的善良小狐狸。“道士捉妖”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要冲突,从两三百万年前的远古时期,到穿越后的现代大都市,小狐狸一直在躲避道士的追杀。为了生存,小狐狸借助画皮成为画师女儿,画师为救小狐狸被道士误杀,而小狐狸又为救活画师灰飞烟灭,最终道士带着自我怀疑离开。
演出虽以道士捉妖为故事主线,却从小狐狸的视角出发,上演了一场穿越万年时空的人狐之战。整个故事,不仅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应互相包容、和谐共处的主题,也在对比中发出了人跟动物之间,究竟是兽变人性,还是人变兽性的现代思考。
如果说,多重性的主题体现了该剧的现代品格,那么作为与院校融合办学的实践剧目,《画皮》的排演从培养皮影戏传承人的层面出发,则体现了剧社传承非遗皮影戏的责任感。作为一部没有台词的影偶剧,操纵技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剧演出质量的高低。在年轻的皮影戏传承人的操纵下,本身没有表情变化的皮影造型,成为有灵魂的动画式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皮影小狐狸由三个演员共同操纵,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它的呼吸与节奏。
当然,学生们呈现的影人动作还不够自如灵动,甚至出现虚化、重影、叠影等状况。从目前的舞台呈现和演出效果来看,《画皮》的演出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比如演出剧场空间变大,相应的影窗也变大了,舞美也复杂化了,但皮影造型却没有变,比例失衡产生景大压戏的感觉。但不管怎样,作为一个不依赖政府补贴生存的民营剧团,韩非子剧社对皮影戏进行传统与现代跨界的演出实验,探索传统影偶在当代剧场中的各种可能,创新精神实属可贵。
文
艾莎莎
供图
韩非子剧社
本文刊载于《北京青年报》B2版
往期精选
宫崎骏说:“我啊,我把自己所有青春都献给了高畑勋”
在《迷雾》和《傲骨》之间,隔着理念的千山万水
英文读者这样看金庸:郭靖就像《权力的游戏》中的雪诺
无声的暴烈里藏着最深的悲哀:羊的命运就是换一种方式继续当羊
葛饰北斋的魔力太大了,梵高和高更迷他,鲁迅哥俩也迷他
一不留神就会错过的妙展:“汉人”升仙指南
冷戏再传《洗浮山》
刘晓庆挑战旦角与丑行徐帆扮演白娘子京剧不仅是“奇观”
艾莎莎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2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