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习近平的英雄情怀》一文,文中写到,“习近平强调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关于公安队伍,他说,每当听到公安民警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赴汤蹈火、流血牺牲的消息,我都深感心痛。关于军人,他说,不要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让军人受到尊崇,这是最基本的,这个要保障。在他的引领下,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正成为社会的风尚。”
文|郑谦谦
编辑|杜思梦
在刚刚结束的5月,《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将月度票房桂冠轻松收入囊中,当前在中国本土市场“夺金”已超23亿。
美国超级英雄类电影再一次在市场上证明了它的强大魅力,这种魅力超越肤色和地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影迷的追捧。当前,《复联3》全球票房已经超过19.67亿美元,位居全球影史票房榜第四位,排名前三的依次为《阿凡达》(27.88亿美元)、《泰坦尼克号》(21.88亿美元)和《星球大战:原力觉醒》(20.68亿美元)。
年,“超人”在一本名为《动作漫画》的连环漫画杂志上出现,从此,超级英雄的时代开始了。超级英雄们开始从漫画走进电视荧幕,并最终走上全世界的电影大银幕。
年《超人》的诞生开启了超级英雄们的银幕之路,并在数十年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超级英雄阵营”。这些拥有超强力量与技能,超高正义感、责任感,超完美人体和容貌的超级英雄们无限趋近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这极大满足了观众的英雄崇拜情结,并借由超级英雄的人性化色彩实现了他们对银幕英雄的自我投影。
“英雄”是美国电影永远的主角。有学者指出,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就是一部制造英雄的机器,美国的电影大片几乎都在制造、炮制和包装着各种英雄形象。无论是西部片、强盗片、超级英雄电影或者是科幻片、爱情片,甚至是家庭情节剧。在好莱坞编剧眼中,任何一个故事都是关于英雄诞生与成长的故事。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在他亲自推动下,中国以立法形式设立了烈士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决定成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施行。
在中国银幕上,同样不缺乏对“英雄”的描摹。年中国诞生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中,谭鑫培扮演《三国演义》中的老将黄忠。黄忠在打败了驻守天荡山的张郃后,直取夏侯渊,奋勇夺取定军山。
这是中国电影的开端,也是中国银幕上第一个英雄形象的诞生。自此,在中国银幕上,“三国英雄”、“梁山好汉”、武侠大家、民族英雄、反恐精英、英雄模范层出不穷,这些英雄人物随着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手法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银幕上画出了一条独特的英雄形象演变轨迹。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孙佳山,从主旋律影片的角度将国内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塑造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当我们在说一个国家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在说这个国家的主旋律影片。显然,我国银幕上的英雄人物与我国主旋律影片一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主旋律影片正式诞生开始,都经过了至少四个阶段的嬗变过程。
在最初的《大决战》《开国大典》那一阶段,还保持着建国以来,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前的‘前30年’的,对英雄人物的官方、正统的表述与刻画。现在对主旋律的英雄人物的刻板印象,也还停留在年代末、年代初那个阶段,也就是还停留在30年前的印象里。其实这30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世纪之交的第二阶段就已经很不一样了,无论是小荧幕的电视剧还是大银幕的电影,都开始进行市场化、产业的探索,出现了‘戏说式’的小高潮。如电视剧《戏说乾隆》《宰相刘罗锅》,和艺术性较高的如《红河谷》《黄河绝恋》等影片,这一时期在不断尝试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径来塑造英雄人物,当然那时还是停留在大中华区范围的类型化生产。
而到了第三阶段,以《集结号》《十月围城》为代表,试图在主旋律式的商业类型片中,完成好莱坞大片式的英雄人物的本土化嫁接,这一阶段也是历史性嬗变的前夜。
所以到了今天,在第四阶段,以《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战狼2》《空天猎》《红海行动》为代表的一批主旋律影片,都已经明显具有了好莱坞类型片中的英雄人物的基本特征,真正实现了英雄人物塑造的市场化、产业化的时代转型。”
《林则徐》《焦裕禄》《任长霞》
于细节处塑造英雄模范人物
翻开中国近代史,一个个英雄人物从历史中走来。
年前()的6月3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点燃了销毁鸦片的火把。
年前()的9月17日,“致远”号舰长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撞沉敌舰,以身殉国。
年前()的6月1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开始了他们艰难曲折的“百日维新”之路。
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被百姓口口相传,以评书、小说、戏剧和影视等多种方式流传百年。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国民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人物被诸多电影创作者反复进行银幕书写:
年,曾执导过《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多部影史杰作的郑君里与岑范共同执导电影《林则徐》,有“电影皇帝”之称的赵丹扮演林则徐。
年陈家林导演的电影《谭嗣同》塑造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以死明志、“我以我血祭轩辕”的英雄气概,呈现了百日维新中近代知识分子为探寻民族富强之路而不惜生命的英勇之举。
年,74岁高龄的第三代导演谢晋执导影片《鸦片战争》,同样以林则徐为主人公,用多分钟徐徐铺开鸦片战争的全貌。
谢晋作为第三代导演的杰出代表,曾拍摄了多部展现英雄人物的影片。
年谢晋根据全国第一批劳模黄宝妹的事迹改编为同名纪录影片《黄宝妹》,年以海南红色娘子军为原型改编的历史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上映,年根据革命先驱秋瑾的真实事迹改编影片《秋瑾》……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孔繁森》《蒋筑英》《离开雷锋的日子》《焦裕禄》《首席执行官》《张思德》《郑培民》《生死牛玉儒》《铁人》《任长霞》《袁隆平》《邓稼先》《杨善洲》《第一书记》《天上的菊美》《雨中的树》《郭明义》《潘作良》《生死托付》《兰辉》《南哥》等以真实人物为原型改编的影片也陆续上映。
这些影片基于人物真实事迹,主要展现英雄们在工作岗位上为百姓办实事、为人民守平安的故事。用丰富的电影语言展现英雄日常生活中的多种细节,创作手法严谨,遵循着英雄人物的真实人生轨迹。但由于这类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电影在进行二度创作时,艺术加工和艺术创造的空间相对较少,也从某种程度上造成此类影片戏剧性较弱。
“感动”是这类电影的直观观影体会。铁人王进喜带头跳入泥浆中用身体充当搅拌机搅拌水泥;孔繁森进藏区与牧民同吃同住;任长霞舍身忘我带领民警破获一个又一个疑难案件,让受害者沉冤得雪;焦裕禄带病奔走在兰考县满是风沙的黄土上,与村民一同“战风斗沙”……观众被“榜样”所感动,也被这些英雄人物身上舍身为民的精神所感召。
年,上初中一年级的习近平听了焦裕禄的故事“受到深深震撼”。“记得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习近平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
细节是此类英雄模范人物类影片创作的一大重点,在遵循人物真实和故事真实的基础上,增添能够丰富人物形象的种种细节能够赋予人物更多真实感。孔繁森曾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每天教他们看书识字,任长霞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儿子,儿子从郑州骑车到登封看望妈妈……这些细节赋予了人物鲜活的血肉与生命。
《集结号》《湄公河行动》《战狼2》
不完美的英雄更动人
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有了关于英雄的更多种表述,英雄的定义更加宽泛,从最初“高大全”式内涵,拓展到了更多不同的种类。
《集结号》中的谷子地是一个偏执、有眼疾的退伍老兵,但这些缺点并不妨碍他英雄形象的树立,反而为这个角色增添了性格特点,为人物抹上了悲壮的底色。
这种打破常规的英雄形象在《湄公河行动》中有了新的升级。片中彭于晏饰演的方新武是一个常年生活在金三角的卧底警察,他心中有大义,最后却为了给女友报仇而不顾纪律手刃仇人。这种一正一反的刻画手法让方新武这个角色拥有人物的两面性。从军纪国法的层面看他不够完美,但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他又是一个让观众唏嘘感慨、有情有义的真英雄。
“战狼”系列中冷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兵”,他曾几次因为不服从命令而被关禁闭,也为了爱情孤军深入匪窝。这些与传统认知中的“军令如山”显然不能完全对应,但恰是这些“不对应”赋予了冷锋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他成为一个有个性、有血性,有担当的偶像式英雄。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如果说一流制作是《战狼Ⅱ》成功基础,那么具有时代感、主流价值取向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则是该片引起轰动的推动力。《战狼Ⅱ》所塑造的人物,成为‘大国崛起’背景下中国式‘超级英雄’的符号,体现了代表正义和国家使命‘站起来’的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Ⅱ》,两部作品相继以精良制作、精湛创作、个体价值与国家使命结合的主流价值观,为中国新主流电影打通道路。自由、平等、正义、使命、国家荣誉、牺牲和爱,这些‘共享性’主题,缩小了主旋律电影与主流商业电影之间的缝隙,新主流电影将逐渐找到更符合当下观众需求的故事和影像表达。”
年徐克导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以类型化的方式重塑了“杨子荣”这一英雄角色。在这一版影片中,杨子荣乔装潜入匪窝,深入虎穴获取情报,他不按常理出牌,不守规矩,剑走偏锋,再造了一个与以往“高大全”式的“完美杨子荣”不同的英雄。
从这些影片中不难发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中,不完美的英雄愈发拥有打动观众的魔力。这些英雄有各自生理、性格甚至道德上的缺陷,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
事实上,不仅是《战狼2》中冷锋式“中国超级英雄”,美国超级英雄电影中的人物也都拥有各自的缺陷:超人不敢向自己的心上人表白,绿巨人会失控,蝙蝠侠经历过不堪回首的过去,钢铁侠酗酒,X战警一心想过普通人的生活……
再厉害的英雄也会和普通人一样无奈、无助,重要的是英雄能用自身的意志和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一种对普通人的激励。
观众需要这种让人亲近的英雄,而非俯视苍生的奥林匹斯诸神。而这种面对各自问题时暴露出的无力和脆弱,成为了这类“不完美英雄”独有的魅力。
恰如成龙在采访中所说,“我看李小龙的电影,他与别人对打从来不会表现出疼。但怎么会不疼呢!那我就要像普通人一样,我打别人一拳会痛到甩手,我摔在地上起来后的第一个动作一定是揉屁股,因为会屁股痛。”这种“像普通人”一样的英雄塑造思路让成龙收获了一大批影迷,无论是《警察故事》《铁道飞虎》《大兵小将》还是《天将雄师》,他都塑造了一个个无限贴近观众的“像普通人”一样的英雄形象。
这些电影中的英雄常常身负重伤、流血流泪、狼狈不堪,像普通人一样被一次次打倒。但是最后,这些“小人物”守住了他们要守护的东西,成为了英雄。观众将自我投射到这些英雄身上,仿佛与他们一道经历磨难,最终获得胜利。
《十月围城》《建军大业》《红海行动》
群像式英雄人物层出不穷
在银幕英雄形象多样化的同时,英雄人物也开始以群像的形式出现。
年陈德森导演、陈可辛监制的影片《十月围城》讲述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这是一次颇为大胆的群像英雄人物的商业化尝试。
影片汇集甄子丹、王学圻、张涵予、谢霆锋、李宇春、范冰冰等大量一线演员饰演片中的小人物。与以往历史故事片不同的是,在《十月围城》中,一群小人物成为影片的真正主角,“大人物”孙中山的戏份远不及片中的乞丐、车夫等“小人物”。影片处处灌注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勾勒出一群“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底层爱国义士群像。
与《十月围城》相似,年《建国大业》出现百余位明星扮演历史人物的盛景,多条线索并进,以宏观的国家视角呈现建国历程。不同的是,《建国大业》中出场的都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历史中的“大人物”。
年8月暑期即将上映的《大轰炸》也以群像英雄人物为主体,展现了重庆轰炸中百姓向死而生的抗争图景。
这一时期的银幕英雄从个人到群像,包括了“小人物”、“大人物”等多种形式。
年上映的《建军大业》延续了“建国三部曲”的群像式英雄塑造方式,引入大量青年演员,还原了年轻的毛泽东、周恩来、叶挺、粟裕、叶剑英等军事将领建立红军的历程。这部影片最大的突破在于让青年演员饰演青年将领,尽可能实现“以青春还原青春”。
尹鸿评价年出现的几部展现英雄人物的主旋律影片时说:“年,表现精准扶贫主题的《十八洞村》、集合众多中青年偶像演员的《建军大业》以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血战湘江》,试图找到更具亲和力的美学方式完成与观众的沟通和交流,在类型范式和影像形态上进行积极探索。”
年空战题材影片《空天猎》展现了一支名为“霸天狼”的空军队伍,年《红海行动》展现了蛟龙战队这支强力海军队伍。空军宣传局空军题材影片立项负责人张力认为,“在《战狼2》之后,军事题材的新主流商业大片成为一股热潮”。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博士苏娟从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出发,她认为,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其实就是美国军队形象的意指符号。
在电影媒介消费文化日益盛行和不断繁荣的今天,美国电影中“英雄”传播为全球观众传递和塑造着“信仰至上、战力剽悍、充满人性”的美军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美军的软实力。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既是美国民众心目中的精神图腾,也是美国政府进行意识形态传播的符号。这些“英雄形象”往往被赋予美军行动辩护者的角色。
她从电影与军事软实力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我们当前的国际处境:“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军队在国际事务中承担的义务越来越多,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也门撤侨、医疗救援等等,这些行动都彰显了中国军队国际主义的英雄形象,也是与中国大国责任相匹配的正义行动。”
苏娟认为,“中国军队的职能使命大大拓展,国际军事维和、索马里亚丁湾护航、也门撤侨、国际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成为常态,这些都可以作为电影中英雄形象传播的绝佳题材。充分运用这些鲜活生动的题材,着力打造和艺术再现中国军队在国际事务中的英雄壮举和责任担当,可让世界更精准地读懂中国军队。”
取材于也门撤侨事件的影片《红海行动》展示了我国强大的海军力量,影片以“蛟龙突击队”的八人小组为主角,群像式呈现了中国海军守护中国海域、保护中国侨民的强大决心。
文艺评论家李准高度评价了影片的群像式英雄人物设置,他说:“作为一部有突破性的大片,《红海行动》一个突出的贡献在于,它没有把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当作当代中国海军官兵的精神制高点,而是把镜头对准了集体的力量。以国家使命为担当的集体主义,才是我军战斗力最深厚、最强大的精神。这种崇高信仰下的现代英雄集体主义精神照亮了全片的剧情,使该片鲜明地区别于西方军事大片的精神内涵,达到新的精神高度。”
《大闹天宫》《西游降魔篇》《西游记女儿国》
以中国方式塑造中国式超级英雄
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有一只不知天高地厚的猴子,他保护唐僧取经,能够腾云驾雾、上天入地,拥有72般变化,为西天取经一路斩妖除魔。这只名叫孙悟空的猴子是中国人心中比“超级英雄”更久远的存在,《西游记》也成为影视创作里中国式超级英雄原型人物的大宝库,“孙悟空”一直活跃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银幕上。
年“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三人共同创作了中国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节选自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段落。影片一经问世便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片中铁扇公主、牛魔王、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的角色造型基本奠定了这些人物数十年的形象基础,对中国银幕影响深远。
年万籁鸣与唐澄联手执导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集中展现了孙悟空闹龙宫、反天庭的故事,年1月11日重映了该片的3D修复版本。
相较于《铁扇公主》,影片《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龙王、哪吒、托塔李天王等人物造型更加丰满立体,画风俊逸,具有中国传统美术的飘逸灵动质感。在这部影片的创作历程中,以万籁鸣为主的创作人员仔细研究原著描写的人物形象,奔赴敦煌,夜以继日研究敦煌壁画中的人物画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最终成就了影片中飘逸灵动的人物造型。
年电视剧《西游记》诞生,至今仍是寒暑假期的荧幕热播剧。近年来春节档上映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西游记女儿国》《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等纷纷选取原著《西游记》中的不同章节来反复讲述孙悟空的故事。
如果说美国超级英雄常带有科幻色彩,那么中国超级英雄则更多带有魔幻色彩,这与两国文化传统紧密相关。中国文学历来有“志怪小说”、“传奇小说”等传统;传统文化中更有儒家、道教、佛教等不同的文化宗教传承。《山海经》《太平广记》中纪录了大量上古神兽,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志怪小说更是勾勒了鬼魂、狐仙、妖怪等多种具有魔幻色彩的角色形象。
不同的文化传统造就了银幕上关于“超级英雄”不同的讲述方式。《大闹天竺》的编剧束焕表示,“《西游记》是中国最大的IP”,但同时他也认为美国人拍不了孙悟空的故事,“好莱坞编剧研究‘孙悟空’这个形象,困扰他们的三个问题是:一、孙悟空的童年阴影是什么,二、孙悟空得到超能力之前和之后的变化是什么,三、孙悟空取经路上的成长轨迹是什么。他们也完全不能理解佛教和道教为什么可以在天上和平相处。”束焕说。
按照好莱坞的英雄人物成长模式去塑造孙悟空行不通,那么唯有找到中国超级英雄自有的讲述方式。
在《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女儿国》等近年的“西游”影片中,人物造型与故事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人物造型突破了早期动画、86版“西游记”的桎梏,重新回到原著,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人物的造型更像“妖”,在造型上偏重呈现“妖”的一面,突破了传统“美猴王”的造型认知。在故事上,开始构筑超级英雄这一群体,逐渐形成了“不仅猴子是英雄,唐僧也渐渐成为一个英雄”的局面。
《滚蛋吧,肿瘤君!》《中国合伙人》《叶问》系列
平凡英雄与英雄的平凡梦想
观众需要孙悟空这样的超级英雄,但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平凡人生中迎击风浪、搏击梦想的平凡英雄更让观众有“英雄在身边”的亲切感。
年讲述熊顿抗击癌症的暖心催泪影片《滚蛋吧,肿瘤君!》塑造了一个坚强面对病痛的主角熊顿。影片用类型化的包装打造出女主角熊顿的形象,多种喜剧化的处理弱化了影片本身的悲剧色彩,也为人物涂上了温情的底色。
6月8日上映的影片《幸福马上来》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马尚来的调解员,他尽心尽力为左邻右舍调解各种生活矛盾,塑造了一个新时代“雷锋”式的平凡英雄形象。
《中国合伙人》以俞敏洪创立新东方的故事为原型,以类型化的手法完整呈现了一个穷学生成长为创业成功人士的曲折历程,“英雄”从诞生到成长的轨迹被完整地呈现出来。
与《中国合伙人》相似,《梦想合伙人》也讲述了一个创业故事。这些创业故事塑造了一个个平凡生活中的城市新“英雄”。
在创业热潮的背景下,“创业英雄”从无到有创建企业的过程给无数平凡人激励。
这些发生在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故事实现了观众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鼓舞着从影院走出来的观众以更大的热情去对待梦想与生活。
如果说这些影片中的主人公代表的是平凡人物在铸就自己的英雄梦想。那“叶问”系列影片则是塑造了一个想要过上平凡生活的英雄人物,有评论将之称为“叶问式新好男人”。在传统的武侠之外,叶问展现了阳刚之下的谦和情怀,在与世无争之中充满着刚强,谦逊温和之下充满着坚韧。这种异常细腻的感情之外,更充满了对家人的关爱,体现了英雄背后的似水柔情。片中出现多处叶问陪伴妻子、孩子的场景,他不因一身武艺而好战,相反,叶问把陪伴妻儿当作生活中的“大事”。观众在叶问身上看到了英雄本色,也悟到了平凡生活的可贵。
中国英雄身上承载了家国大义,“小家”与“大国”在中国英雄身上得到了统一,他们有的在平凡生活中做出了动人的事业,有的在抉择的时刻完成了英雄的转身。
影片《梅兰芳》的最后,爱戏成痴的梅兰芳以家国大义为重,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人演出。这个时刻的梅兰芳完成了从戏曲大师到民族英雄的转身。
谈到英雄题材影片的未来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孙佳山认为,“在当前正如火如荼生成的新一轮‘英雄人物’的新变周期中,折射出了异常丰富的新的时代文化症候。这些症候的复杂性和颠覆性,很可能已经超脱出了任何既有的电影理论的一般性分析体系和框架,对其深度、系统地挖掘和整理,将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下一阶段的中国电影的英雄人物塑造,乃至下一历史周期的中国电影的理解和认知。”
声明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获取授权白癜风品牌影响力医院昆明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2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