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译文 >> 正文 >> 正文

蒲松龄除了会写聊斋狐仙,还写了什么诗过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9/3/15

文:刘永加

春节期间,由香港影星成龙主演的电影《神探蒲松龄》在全国上映,给人们展示了蒲松龄屡破奇案、惩恶扬善的另一面。蒲松龄(—),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作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其诗歌也写得很有味道,尤其是他的元宵诗写出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心路历程,为今天研究那时的元宵习俗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康熙九年(公元年)八月,两次参加乡试未中的蒲松龄,为了谋生,应同乡朋友、时任江苏宝应知县孙蕙的聘请,做了宝应县衙的幕僚。到第二年秋辞职返回家乡,这一年的时间,蒲松龄都是在南方度过的,当年的元宵节,孙蕙邀请他一起畅游了烟花之地扬州,在那里受到了孙惠的盛情款待,这个元宵节让蒲松龄过得几近纸醉金迷、花天酒地。于是蒲松龄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元宵酒阑作》的元宵诗:

元宵击节泛流霞,潦倒渔阳起自挝。

甲第笙歌连夜月,旗亭灯火散天花。

雪篱深处人人酒,爆竹声中客唤茶。

酣醉惟闻箫鼓乱,却忘身是在天涯。

身在异乡,面对火树银花的元宵佳节,美酒笙歌,此情此景,蒲松龄无限感慨,暂时忘却了求取功名无果的烦恼,一个落魄的秀才,置身欢乐的节日中,一杯解千愁,这种心境在诗中表达的十分清楚。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年)的元宵节,此时已经66岁的蒲松龄,抱憾终生终未能实现中第步入仕途的愿望,早已心静如水,但是他已精心编著完成自己的狐鬼小说集《聊斋志异》,总算有了一些成就。闲暇之余,他和子侄一起也有许多快乐的时光。这年元宵节,蒲松龄与族兄、子侄儿孙一起登上了他家乡的黉山。黉山位于淄川古城东北十里处,是一座孤山,海拔高度为.94米,该山历史悠久,遗迹众多。因此蒲松龄登上此山感慨颇多,就写了两首五言绝句《上元与族兄亮、侄淳及儿孙篪、笏、筠辈登黉山》:

美景与良辰,赏心苦不早。

登临失佳时,岁岁益衰老。

筋力喜未衰,聊共山头坐。

曩岁同游人,今已弱一个。

从诗中可以看出,蒲松龄与兄弟子侄在元宵节这天登黉山,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登上家乡这座孤山,又恰逢元宵佳节,看着身边的后代环绕,蒲松龄自然无限感慨,他在慨叹岁月的倥偬,回首一生的追求,难免有点恓惶与悲伤。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蒲松龄再次写下《上元》的元宵诗,因为当时天气不佳,蒲松龄未能在这个元宵节外出赏景。蒲松龄时年73岁,此时,已经撤馆回乡,再也不做私塾老师了,赋闲在家,安度晚年。此诗正是写出了当时的心情。

春日初长未解凌,寒风如削月方升。

太平村舍家家酒,乐岁弦歌户户灯。

投老全无同调侣,闭门合似在家僧。

少年清兴逢佳节,彻曙欢呼我亦曾。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当时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情景。暮年的诗人还是被欢乐的节日气氛所感染,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每逢佳节、欢声笑语、通宵达旦的青春少年时代,更反衬出眼下孤寂凄凉的晚景,进一步影射了他对尘世的不满和生不逢时而无可奈何的心情。整首诗起承转合,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堪为精品。

过了三天的正月十八,蒲松龄又写了一首《十八日与诸孙出游,欲补上元之缺,大风苦寒而返》的元宵诗:

家家儿女过桥头,

云过桥头百病瘳。

方欲偷闲学年少,

又教风伯阻清游。

尽管这天的天气也不是很好,遇到了大风寒冷,无功而返,但是蒲松龄还是把自己看到的元宵节情景记录下来。诗中的“百病瘳”是指元宵节中传统的习俗“走百病”。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各地的习俗不同,我国传统习俗中有“走百病”一说。走百病,又称溜百病、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往往走墙边走郊外走桥头,目的是祛病除灾。这种风俗在明清时尤为盛行。

蒲松龄这首诗告诉人们彼时山东的元宵节也有“过桥头”“走百病”的习俗。

作者:刘永加,鱼羊秘史签约作者。文史学者,资深媒体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鱼羊作者团

点好看是鼓励,打赏是动力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治疗白殿疯点北京中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3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