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版)颁布并实施,在新的教材由教育部统一编写,新的高考政策出台等大背景下,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和家长都面临新的课题,新的考验。如何让孩子们亲近母语,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很多老师虽然都有自己的经验、心得,但是也需要专家引领,找准方向,对症下药,真正确保新一轮改革收到实效。为此,今年暑假,县局安排全县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是《温儒敏谈读书》,学校也在第一时间为大家购买了这本书,好让教师在第一时间阅读、消化和吸收,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三山语文将不定期推出相关老师的阅读心得,欢迎您的来稿与交流。
温儒敏:高考作文千万要注意八要八不要读后感‖阅读,因快乐而精彩阅读活动的中国经验唐晓敏
《温儒敏谈读书》,作者所谈的是自己的经验体会,这些经验又凝聚了中国人的集体智慧,可以说,这本书中所表达的,是中国的“读书智慧”。
温儒敏提出:“语文教学通常讲‘听说读写’,哪一样最重要?‘读’最重要。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这与多年来语文教育界中所说“听说读写都重要”是不同的。但温儒敏这样讲,却正是语文学习的“中国经验”。中国数千年来,语文教育所重视的首先是阅读,在阅读基础之上,也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从来没有将“听说读写”同等看待。
温儒敏特别重视读“闲书”,提出,引导孩子读书,提高孩子的读书能力,首先需要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而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允许和提倡孩子读“闲书”。他温儒敏指出:学生看书少,一个相当普遍的原因,就是家长老师不让孩子“看闲书”。所谓“闲书”大都是课外书,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书。事实上,不让看闲书就意味着扼杀读书的兴趣。他讲:“读‘闲书’是自主选择的阅读,是目的性不那么强的阅读,甚至是漫不经心、带有娱乐性的阅读。放手让学生读‘闲书’,就等于把他们送到浩瀚的书海之中,让他们自由穿梭‘历险’,这是引发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温儒敏著:《温儒敏谈读书》,第60页,商务印书馆,年)这是非常对的。显然,温儒敏这样讲,是有自己的经历与体会的,他说:“应当给学生一点选择的自由。要求太严格就适得其反。记得我上初中时也没有什么课外阅读要求,当然那是考试也不像现在这样要命,所以我们阅读是比较随意的、散漫的,主要按照自己兴趣选择,那时我读了大量小说如《三侠五义》《七侠五义》《隋唐演义》《包龙图断案》之类,结果阅读习惯于兴趣都培养起来了,也不见得就受到多少不好的影响。所以对学生阅读的目标不能太功利,让他们少读教辅,多读一些‘闲书’,课外书。(温儒敏著:《温儒敏谈读书》,第7页,商务印书馆,年)”温儒敏通过读闲书而培养了阅读兴趣,许许多多的读书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如季羡林讲:“在我读小学时,小说被称为‘闲书’,是绝对禁止看的。但是,我却酷爱看‘闲书’。高级的‘闲书’,像《红楼梦》、《西游记》之类,我们看不懂,也得不到,所以不看,我们专看低级的‘闲书’,如《彭公案》、《施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唐》、《封神榜》,等等。书中侠客们的飞檐走壁,刀光剑影,仿佛就在我跟前晃动,我似乎也参与其间,乐不可支。”(季羡林:《谈写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年,第页),“乐不可支”即是培养了读书的浓厚兴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了读书而能“乐不可支”的程度,你想让孩子不读书都不可能了。由看闲书而激发了阅读的强烈兴趣,最终可能影响孩子日后一生的发展。作家贾植芳讲到自己小学读书的情形时说:“在进入高小时,一位同学从家里拿来一本石印本的绣像本的《封神榜》给我看,书里的字虽然许多都不认识,但书里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却大体看得懂,并且使我入了迷。也可以说,以此为契机,书开始对我具有吸引力,因此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需要,最终由一个山野的顽童变成了一个知识分子。”
多年来,学生读闲书太少,甚至不读,这也早引起有识之士的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那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4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