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有北京文人笔记的内涵与外延;北京文人笔记的文化价值与作用;北京文人笔记与散文、小说发展;北京文人笔记与戏剧发展;北京文人笔记改编电影;北京文人笔记改编电视;北京文人笔记的当下意义。本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与文化内涵,可以从一个方面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绪论
北京文人笔记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出现了一些论著。如苗壮《笔记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年)、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中华书局年)对明清笔记包括部分北京文人笔记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张秀芳《沈德符与《万历野获编》》(《图书馆建设》年第5期)等对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进行了初步的梳理。高鑫主编《跨世纪的北京影视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对北京影视文化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梳理。胡智锋的《北京影视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评析》(《北京社会科学》年第l期),阐释了北京影视文化三个阶段的特征。笔者完成了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项目“北京影视文化产业研究”(见《-年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影视文化与北京人的休闲生活”(见《年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对年至年的北京影视文化进行了阐述,取得了初步成果。“北京文人笔记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可研究的空间比较大。
“北京文人笔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北京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北京文人笔记研究”是北京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文人笔记研究”会有力地促进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笔记又称随笔或札记等,有笔记散文、笔记小说、史料笔记等。中国文坛深受史官文化的影响,许多文人有做笔记的习惯,因而出现大量的笔记。笔记具有非纯文学文体性质,属于边缘文学,可以分为笔记散文、笔记小说与史料笔记。笔记散文与笔记小说属于文学的范畴,笔记散文具有随意性的特点,笔记小说具有边缘性的特点。史料笔记属于历史的范畴,具有纪实性特点。笔记对后代戏曲、小说、影视以及散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
中国文坛深受史官文化的影响,许多文人有做笔记的习惯,因而出现大量的笔记,达数千种之多(1)。很多文人和官员在闲暇之际随手做笔记,如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自序云:“追思曩昔缙绅所说及余亲所见闻,得二十余事,因编次之分为五卷。”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自序云:“贤士大夫谭议有可取者辄记之,久而得三百六十余事,私编之为十卷。”
笔记源远流长,可以远溯至先秦,唐宋时笔记有较大发展。用“笔记”两个字作书名,则大约始于北宋宋祁的《笔记》三卷。稍后,罗志仁作《姑苏笔记》,刘昌诗作《芦浦笔记》、龚颐正作《芥隐笔记》。宋代笔记数量大增,形式多样,流派纷呈,许多人用“录”、“记”、“记谈”、“笔谈”、“杂记”、“杂说”、“野语”、“燕语”、“夜话”、“别志”、“略志”、“志异”、“事略”、“遗事”、“谈录”、“谈苑”、“闲谈”、“偶谈”、“余话”、“旧话”、“对问”、“常言”、“丛说”、“记事”、“纪闻”、“漫录”、“漫钞”、“漫笔”、“笔志”等作为笔记的名称,可以说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元代笔记较少,虽有一些名篇如陶宗仪《辍耕录》、王恽《玉堂嘉话》等,但总体成就比不上宋代,暂时处于低潮。明清笔记很多,佳作不断出现,可以说是第二个高潮。
笔记具有非纯文学文体性质,属于边缘文学。笔记很杂,不拘类别,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心有所感,则随手记录,皆可成为笔记。笔记大致可以划分为笔记文、笔记小说与史料笔记,它们各占三分之一左右。笔记散文多公余琐记、林下闲谈,有的叙事,有的抒情,大都信笔直书、短小精悍,于朴实自然之中显示文采。如彭乘《墨客挥犀》、陆游《入蜀记》、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释惠洪《冷斋夜话》、江休复《江邻几杂志》、张邦基《墨庄漫录》、洪迈《容斋随笔》、曾敏行《独醒杂志》、陆容《菽园杂记》、陈继儒《珍船录》、顾炎武《日知录》等。
笔记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注重故事情节和虚构。如吴淑《江淮异人录》、张师正《括异志》、洪迈《夷坚志》、鲁应龙《闲窗括异志》、何光《异闻》、无名氏《鬼董》、元好问《续夷坚志》、宋梅洞《娇红记》、闽文振《涉异志》、葆光子《物妖志》、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王卓《今世说》等。笔记文与笔记小说之间有些容易区分,有些较难区分。一些记人叙事的笔记,它到底是笔记文,还是笔记小说,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所写人物和事情真实性占主要成分,那么可以看作笔记文。如果所写人物和事情虚幻性占主要成分,那么可以看作笔记小说。史料笔记侧重于记载重大历史事件和中上层社会的佚闻逸事,多就亲见、亲历和亲闻来记叙,内容较为切实,有许多第一手材料。如方勺《青溪寇轨》记方腊起义,曹熏《北狩见闻录》写宋徽宗、钦宗被金人掳去,邵伯温《闻见前录》、邵博《闻见后录》主要写士大夫言行,王巩《闻见近录》记叙政坛、社会、文坛等各种杂事,其中宫廷事最多。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佚事,基本上属于实录。再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王士真《池北偶谈》、楮人获《坚瓠集》、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等皆是记明清时期野史,谈各种掌故,绝大部分真实可信。无名氏《八国联军秘录》、《俄罗斯进呈书籍记》记载了中国人民遭受外国侵略者之掠夺与残害,确凿感人,催人泪下,可以作为近代史中的一个铁证。
有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即在一本笔记中有些是笔记文,有些是笔记小说,有些是史料笔记。判断某本书是笔记文或是笔记小说或是史料笔记,主要看其所占比例多少以及该书主导倾向是什么来确定。如沈括《梦溪笔谈》大部分属于史料笔记,小部分属于笔记文,也有极少的笔记小说,那么应该把它看作史料笔记。罗大经《鹤林玉露》大部分属于笔记文,也有很少的笔记小说,那么应该把它看作笔记文。当然,有些书中笔记文与笔记小说,或者笔记文与史料笔记各占二分之一,或者笔记文、笔记小说与史料笔记各占三分之一,那么很难把它截然划归为哪一类,这正是笔记具有杂的特点的表现。
2
笔记散文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往往是兴之所至,随心所欲,任意而为,随笔而记,大多具有灵气。许多笔记名为“漫录”、“漫笔”、“闲谈”、“偶谈”,正是此意。宋代王巩称其所作为《随手杂录》,充分表现出笔记文随意性的特点。如王懋《野客丛书》自序云:“仆间以管见,随意而书,积数年间卷衷俱满旅寓高沙,始命笔吏,不暇诠次,总而录之为三十卷。”再如,周去非《岭外代答》自序云:“耳目所治与得诸学士大夫之绪谈者,亦云广矣。盖尝随事笔记,得四百余条。”又如,洪迈《容斋随笔》李瀚序云:“积二十余年率皆成书,名曰‘随笔’,谦言顺笔录之云耳。加以续笔、三笔、四笔,绝于五笔,莫非随之之意。”又如,罗大经《鹤林玉露》自序云:“余闲居无营日,与客清谈鹤林之下,或欣然会心,或慨然兴怀,辄命童子笔之,久而成编,目曰《鹤林玉露》。盖‘清谈玉露蕃’,杜少陵之句云耳。”作家写笔记文时思想束缚较少,创作态度比较通脱,文笔也随之自由轻松,常常娓娓而谈,没有多少经院气和道学气,他们的喜怒哀乐、胸襟气质、才学见识、生活情趣和个性特色往往随笔流出。笔记小说具有边缘性的特点。关于小说的分类,众说纷纭,各有其理。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难以一概而论。就其主导倾向概而言之,笔记小说、章回小说主要是从形式体裁来划分的,长、中、短篇小说及微型小说主要是从篇幅来划分的,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主要是从语言来划分的,传奇、志怪、言情、公案、乡土等小说主要是从内容来划分的。笔记小说大多是中、短篇小说与微型小说,章回小说大多是长篇小说。笔记小说与章回小说是并列关系,笔记小说与志怪、传奇小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历史演义小说往往是在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笔记小说有少量在重大历史事件上进行艺术加工,大多写的是日常生活和逸闻趣事。笔记小说大多在写实基础上进行虚构,作家自觉地虚构各种人物和故事情节,如洪迈《夷坚志序》:“夷坚志初成,士大夫或传之。今镂板于闽、于婺、于临安,盖家有其书。人以予好奇尚异也,每得一说或千里寄声。于是五六年间所得卷益觉繁多,天下之怪怪奇奇尽策于是矣。……若予是书,远不过一甲子耳目相接,皆表表有据依者。谓予不信,其往见乌有先生而问之,”其《夷坚志后序》:“但谈鬼神之事足矣,母庸及其他。”史料笔记具有纪实性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可补正史之不足。有些作者做史料笔记,具有明确的意图,力求真实感人,给人们提供借鉴。如李纲《靖康传信录》自序云:“故余于此录记其实而无隐,庶几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再如,黄冀之《南烬纪闻》自序云:“余亦有感而作书曰《南烬纪闻》者,盖二帝北徙实录与石晋颇相类。呜呼!淑恨家属被诛而扬其辱,其忠也,非义也,余敢尤而效之哉。但愿此书南播,使宋之子孙目其事动其心,卧薪尝胆,誓灭凶丑、雪冤涤耻,廓清中原,使吾父子复视汉官威仪不终沦于左衽也。”有些作者做史料笔记,往往不是为了谋利求名,也没有预料到能够流传至今,因此所记见闻大都可信。人们在阅读这些笔记时可以了解当时社会有关情况,达到研究史学的目的。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耐得翁《都城记胜》、西湖老人《繁胜录》、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主要记载当时都市生活和风俗习惯,有的出于作者自己以及亲友的见闻,有的采自地方志,比较真实,这些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鲁迅在《华盖集》“忽然想到(四)”中说:史官记载“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2)他在《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中说:“野史和杂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夹恩怨,但看往事却可以较分明,因为它究竟不象正史那样装腔作势。”(3)所言确有道理。
当然,使用史料笔记应该采用谨慎的态度,其中一些史料笔记带有个人的偏见或记载失实之处,如魏泰《东轩笔录》因为个人恩怨而对苏轼等有一些微词。
3
笔记内容广泛,对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学以及典章制度、人情风俗、宗教信仰等均有反映,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借鉴。例如,沈括《梦溪笔谈》在经济、文化尤其是科学方面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它的材料被各种中国科技史所采用。再如,曾敏行《独醒杂志》杨万里序云:“盖人物之淑慝、议论之予夺、事功之成败,其载之无谀笔也。下之谑浪之语、细琐之汇,可喜可笑、可骇可悲,咸在焉。是近世贤士大夫之言,或州里故老之所传也。盖有予之所见闻者矣,亦有予之所不知者矣。以予所见闻者无不信,知予之所不知者无不信也。后之览者,岂无取于此书乎?”诚然。又如,洪迈《容斋随笔》李瀚序云:“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参订品藻,论议雌黄,或加以辩证,或系以赞繇,天下事为寓以正理,殆将毕载……可劝,可戒,可喜,可愕,可以广见闻,可以证讹谬,可以祛疑贰。其于世教未尝无所裨补。予得而览之,大豁襟抱,洞归正理,如跻明堂,而胸中楼阁四通八达也。”所言切中肯。这部书涉及经史典故、诸子百家、诗文词语,深受毛泽东喜爱。鲁迅对历代笔记也是相当重视的,他在写《中国小说史略》时参考了大量的笔记。笔记对后代戏曲、小说、影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笔记文和史料笔记为有关戏曲、小说、影视提供了背景材料,笔记小说为有关戏曲、小说、影视提供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笔记作家的创作倾向对有关戏曲、小说、影视作家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电视连续剧《武则天》、《大明宫词》、《唐明皇》,在新、旧《唐书》有关部分的基础上,参考了李肇《唐国史补》、《翰林志》、郑处诲《明皇杂录》、封演《封氏闻见记》、姚汝能《安禄山事迹》、白行简《开国夫人传》、郭是《高力士外传》、高彦休《唐阙史》、无名氏《李林甫外传》、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王定保《唐摭言》、王谠《唐语林》、孙甫《唐史论断》、无名氏《杨太真外传》、《梅妃传》等大量的唐宋笔记。再如,杨家将系列戏曲、小说、影视在《宋史》有关部分的基础上,参考了李攸《宋朝事实》、王称《西夏事略》、王明清《挥尘录》等有关宋代笔记。又如,包公系列戏曲、小说、影视在《宋史》有关部分的基础上,参考了王咏《宋朝燕翼诒谋录》、王懋《野老纪闻》、王君玉《国老谈苑》、司马光《涑水记闻》、宋祁《宋景文公笔记》、宋敏求《春明退朝录》、邵伯温《闻见前录》、邵博《闻见后录》等大量宋代笔记。又如,《水浒传》系列戏曲、小说、影视在《宋史》有关部分的基础上,参考了张昊《岳记》、方勺《青溪寇轨》、洪迈《夷坚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张端义《贵耳集》、无名氏《大宋宣和遗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等大量宋元笔记。又如,岳飞传系列戏曲、小说、影视在《宋史》有关部分的基础上,参考了丁特起《靖康纪闻》、李纲《靖康传信录》、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王称《张邦昌事略》、赵鼎《建炎笔记》、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等大量的宋代笔记。又如,电影《红楼梦》在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的基础上,参考了顾为明《读〈红楼梦〉杂记》、无名氏《红楼梦人物论》等有关清代笔记。又如,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戏说乾隆》、《慈禧太后》等在《清史稿》有关部分的基础上,参考了卞尔《清宫见闻杂记》、于敏中、王际华、裘日修《国朝宫史》、清宫档案《乾隆八字》、潘荣陆《帝京岁时记胜》、德龄《慈禧太后私生活实录》等大量的清代笔记(4)。笔记文对后代散文具有熏陶和启示作用。笔记文给小品文提供了直接的借鉴,笔记文和小品文都具有随意性的特点,长短不拘,潇洒自由,便于抒写性灵。笔记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如余秋雨《山居笔记》、叶利钦《总统笔记》等以笔记命名。
本书研究方法主要是把理论探讨与代表案例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宏观、中观、微观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点、线、面,既有“北京文人笔记研究”宏观方面的论述,又有“北京文人笔记研究”中观与微观方面的探讨,这会有力地促进北京文化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美学理论指导北京文人笔记评析。把美学、文化学、影视学等知识恰当地运用到“北京文人笔记研究”之中。
本书研究的重点:准确深刻地阐述北京文人笔记的文化价值、作用与当下意义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本书研究的难点:北京文人笔记有些有单行本,有些保存在笔记丛刊或者文集中,查找北京文人笔记资料比较困难。
本书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第一次系统地阐述北京文人笔记的内涵、外延、现状与特点。第二,深刻论述北京文人笔记的文化价值与作用。第三,深入阐述北京文人笔记改编电影电视的得与失。第四,准确评析北京文人笔记的当下意义。
注释:(1)参看《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河北教育出版社年;《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年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中华书局年(2)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四)”,北京北新书局年(3)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北京北新书局年(4)参看孙自筠《太平公主(大明宫词)》,四川人民出版社年,《中国电视》年1至12期、年1至6期
1
目录绪论第一章北京文人笔记的内涵与外延第一节狭义的北京文人笔记与广义的北京文人笔记第二节北京古代文人笔记叙录第三节北京现当代文人笔记叙录第二章北京文人笔记的文化价值与作用第一节北京文人笔记的文化价值第二节北京文人笔记的作用第三章北京文人笔记与散文、小说发展第一节北京文人笔记与散文发展第二节北京文人笔记与小说发展第四章北京文人笔记与戏剧发展第一节北京文人笔记与中国戏曲戏剧变化第二节诗意解读与内心拷问——林徽因笔记与有关戏剧第三节生活质感与戏剧张力第五章北京文人笔记改编电影电视第一节北京文人笔记改编故事片第二节北京文人笔记改编电视剧第三节北京文人笔记与京派电视剧发展第四节北京文人笔记与名人传记电视剧第五节北京文人笔记与纪录片发展第六章北京文人笔记的当下意义第一节北京文人笔记帮助人们提高思想境界与审美情趣第二节北京文人笔记提高人们文化品位后记
更多精彩推荐,请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好白癜风治疗中心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4824.html